焦点向外,让人失去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同事那样做让我好生气!”
“都是因为我小时候父母那样对我,我才没有安全感。”
“要是能上一个更好的大学,我可能会快乐得多。”
……这些都是焦点向外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焦点向外?它指的是凡事从外界找原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入手。一个习惯了焦点向外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客观地审视环境,不能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批判、抱怨、自怜等缺乏建设性的情绪和行动上面,因此白白失去了自己的力量,很难获得真正的改变。
焦点向外的人批判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另一种是所处的客观环境。
对他人的批判
对他人的批判指的是不满于他人的行为,对他人感到愤怒、不满、蔑视、受挫。例如,你和同事共同负责一个项目,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失败了,你们受到了老板的批评。这时,你或许会感到气恼,认为项目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同事的失误。你甚至还会蔑视同事的工作能力,认为自己比对方优秀。
问题在于,当你开始对同事进行评判时,即使你没有表现出来,自认为掩饰得很好,可对方仍能够在潜意识层面感受到你的评判,并“回报”你以同样的评判。这正是很多人际关系矛盾的源头。另外,把大部分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你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因此,如果你能够放下对他人的评判,试着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公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同时也不过分自卑和自责),你就能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对客观环境的评判
对客观环境的评判,指的是评判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或外部的大环境。例如,一个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能去一个不那么好的学校读书。他对这个学校的一切都不满意:同学们不够上进,老师水平不高,校园设施一般……有着这些负面的想法,把一切都归因于学校,他当然不会努力去学习,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好。这时他又告诉自己:“我考得不好都是因为学校太差,要是在好的大学读书,我肯定会在学习时更有动力。”由此可见,把自己的困境完全归因于外界,就丧失了自身成长的力量。
从自身开始改变,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才是走出困局的必经之路。
我不是环境的产品。命运取决于我自己的选择。
——史蒂芬·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