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说服法:高效演讲、谈判、销售、沟通的秘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你没说清楚

传播学专家威尔伯·施拉姆关于交流有个理论模型,我稍加变形后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如下。

图1 交流沟通模型图

简单来说,说话的人对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思想)进行编码,用合适的语言输出(信号)。这语言被听者接收,但并不是无损接收,而是要通过重新解码后再接收。“编码-输出-解码-接收”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信息损耗或变形。

比如你说一个词,“苹果”。如果不加限定、解释,在不同的观众那里“苹果”可能是不同的东西:有人想到的是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有人想到的是一颗苹果树,有人想到的是英文单词apple,有人想到的是苹果作为水果的一种,当然还有人想到的是电子产品苹果和它那缺了一角的logo。

“编码-输出”这个环节的损耗和变形,大多是由说服者的表达问题引起。说服者的表达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

第一,表达内容问题;

第二,表达方式问题;

第三,表达能力问题。

一、表达内容问题:因为没想清楚而讲不清楚

讲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没想清楚。太多人嘴巴比脑子快,没想清楚自己的表达目的就开始往外倒。这不是竹筒倒豆子,而是麻袋坏洞,四处漏豆子。

斯蒂芬·平克有句经典的话:“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的语句里”,这句话用在口头表达上一样适用。口头表达虽然相对简短灵活,但也是这样的过程:整理自己的万千思绪,用有逻辑的方式组织,再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

如果我们录下自己一天与他人的对话,或者录下我们在任何一个会议上的发言,总能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扯远了。就好比我们原本不过是想要顺着树干爬树,目标是爬到树顶,却不小心爬到了枝干上,且不停地从一个枝干跳到另一个枝干,完全忘记了要去树顶这件事。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通信学的词类比来衡量:“信噪比”。信噪比说的是我们发出一个信号,别人能否接收到并充分明白你的本意,取决于你在发信号的同时有没有发出噪声,噪声有多大。如果信号微弱,噪声很大,那么信号可能被噪声淹没。即使信号很强,但噪声也很大,那么信号的接收可能也不会特别好。所以在沟通时,除了注意提高信号强度,还要减少噪声,即“降噪”,才能高效传输信号,高效表达。

所有表达中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是噪声。在开口之前,思考清楚,有个清晰的主题,围绕着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枝叶,砍掉不相干的枝蔓藤萝,就是增强信号、减少噪声的过程。

二、表达方式问题:因为含蓄隐晦而讲不清楚

除了表达内容信噪比太低,有时候说服者过于隐晦也会让观众错过信息或产生误解。

事实上,观众听不懂说服者的意思,十之八九都是说服者的原因,而其中又有十之八九是因为说服者没有有话直说。

1997年大韩航空801航班在降落前撞到一座山,发生坠机,造成228人遇难。事后调查发现,副驾其实几次提醒机长降落的风险,但是因为过于隐晦,而未被机长领会。当时天气不好,副驾觉得可能影响降落,但他并没有直接说天气不好,降落有风险,反而是试图用提问的方式引起机长注意:“是不是下雨了?”当天出了些故障,机场跑道的射灯坏了,可能导致飞行员没法跟着射灯光束进入跑道。副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说:“今天,雷达对我们帮助很大”。机长再次错过了他的警告——这是当然的事,谁要是能从这么委婉的提醒中读出强烈的警告才不正常。[3]

对职场人来说,有话直说是非常重要的品格,不仅是为了避免误解,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假设你是一名法务,你向公司业务提示风险,以下哪种方式效果更好?

A.“我们这个产品市场份额较高,所以报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留下我们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印象,签合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让对方觉得我们的合同是格式条款。”

B.“因为我们这个产品市场份额比较高,非常容易被认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所以以下几种行为要注意避免:第一,不要强调我们的市场份额,动不动就‘我们是行业老大’的样子;第二,与客户有商有量的,不要动不动就‘爱买不买’的样子;第三,不要过分强势,动不动就‘这是我们的合同,一个字都不能改’的样子。一个不小心,我们就可能受到非常高额的处罚,最高可能是集团销售额的10%,也就是100亿人民币!”

当然是B,将一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呀!

三、表达能力问题:因为表达习惯而讲不清楚

表达能力与人的天赋相关,但是能通过控制或训练来提高。

(1)发音

有些区域的朋友可能会带一些口音,比如平翘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n/l不分,h/f不分,所以才有那些荷兰、河南的段子,湖南人、弗兰人的段子。总的来说,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发音相对难矫正一点。

但也不是没办法:有针对性的绕口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我之前平翘舌不分,就会拿这个绕口令来训练: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四十,也不要把四十说成十四。”

训练绕口令是个神奇的过程,为了避免说错,人会不自觉地减慢语速,然后在减慢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掌控自己舌头的控制感,非常有趣。

那些h/f分不清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绕口令:

“黑化肥挥发发灰会发灰,灰化肥挥发发黑会挥发。”

绕口令除了可以用来纠正固有的发音问题,也很适合在重要的发言前拿来“热嗓子”,提前进入状态。

(2)语音、语速、语调

有研究表明,拥有低沉声音的男CEO[4]们往往掌管着更大规模的公司,平均收入也比那些高音量的男CEO们高出18.7万美元。还有一项研究表明,近一个世纪以来,每次的美国总统竞选,总是声音更低沉的那个胜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音量会让人联想到孩子,有不成熟或情绪不稳定的感觉。而低沉的声音容易让人生出稳重和一切尽在掌握之感。

除了音量,还有语速。有意控制语速会增加说者的权威感。普通人一分钟大约要说200字以上,但优秀的演讲者,尤其是领导者,会故意通过增加停顿,将语速控制在每分钟90字左右。这种停顿可以给人思考的机会,还会让演讲者看起来更自信,更有掌控力。据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任之初,声音并不是后来那样。她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让声音的频率降到了45赫兹。同时她也训练降低语速。

我自己说话很容易激动。一旦激动了,语速就会变快,音量也会提高。后来回听自己录音或者回看录像的时候,会发现有些音节被“吞掉”。所以重要场合,我会有意识地压低音量,放慢速度,与生活中的自己判若两人。熟悉我的同事反馈说,一旦我用那样的方式讲话,马上觉得有了“压迫感”,有种不得不坦白或者服从的冲动。

还值得一提的是语调变化。如果一直听一个人字字重音,你会觉得很累,好像脑袋里的橡皮筋时刻紧绷着,绷久了就再也没有弹力了。如果一个人字字发音很轻,你又会觉得软绵绵的,没有力量,没有重点,很容易走神。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不重要的部分自然地说、轻快地说,重点部分加重说、减慢说。轻重交替,快慢有度,才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感,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3)规定时间说清楚一件事的能力

真正存在发音问题的人不太多。即使多少带点口音,也不至于影响观众理解。有时候,广东、福建的普通话甚至有种不一样的可爱。

更严重的问题是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我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有人拉着你拉拉杂杂地讲个没完,你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然而在某些场合下,我们跟这样的人并没有本质差别,流水账说了一堆,但观众完全摸不着头脑要点在哪儿。

我做演讲课或者讲师课实训营的时候,总喜欢创造机会让学员登台演练。演练的一个重点就是,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或表达一个观点。比方说,一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即兴演讲。其中一分钟自我介绍是一个特别好的“强迫”训练:每个人都有几分钟准备,要求是在一分钟之内让其他人记住你,不管是名字还是特点,先让人记住再说。演讲超时的视为挑战失败,没能让别人记住的也视为失败。用这种办法,每个人都被迫思考,哪些是自己最重要的特点、优点,怎样给自己贴标签才能让人记住。

其实这种训练办法可以稍加改变,用在提升自己凝练表达上。比如,我和我家五岁的娃每天都会做一件事:互相报告一下各自的一天。

一天那么长,那讲什么?肯定是讲最重要的事。怎么讲?一定是以对方能听懂的方式讲。我曾经试着给我女儿讲过自己做的一起案件,只花了三分钟,她就大概明白了事情的梗概。她开始给我讲她的一天,经常颠三倒四的。我会一直追问,让她理清思路,找出重点,重新整理叙述顺序。慢慢地,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明白想说的事了——希望她之后随时可以应付“电梯演讲”。

如果我们每一次表达都能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计时器,时刻提醒自己去除无效表达,只讲最重要的事、最相关的事,也就是提高“信噪比”,慢慢地,表达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

本节小结:

➢说服的第一重障碍是说服者没法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沟通的过程是说服者先将自己要说的内容(思想)编码,用合适的语言(信号)输出,再经过听者解码,才能被接收。“编码-输出-解码-接收”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信息损耗或变形。

➢“编码-输出”的过程中的信息损耗和变形,往往由于说服者的表达问题引起。

➢说服者可能因为没想清楚而讲不清楚,这就造成表达内容问题。解决表达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降噪”,即砍掉无关紧要的细节。

➢说服者可能因为含蓄隐晦而讲不清楚。为了解决表达方式的问题,说服者应尽可能做到有话直说。

➢说服者的表达习惯也影响表达效果。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发音、语音、语速、语调,以及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