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犯罪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传统犯罪比例持续下降,新型犯罪频发,特别是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高发、多发,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统计,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以年均40%的速度攀升,其中2020年达到了50%,近三年检察机关办理的所有诈骗犯罪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利用网络实施的。[1]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1.4万件,24.4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2]。
从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看,不同于传统诈骗,新型电信网络诈骗较少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实施犯罪,而更多采用了“键对键”远程接触受骗者,加之诈骗手法不断迭代变更,致使惩治与犯罪攻防对抗加剧升级: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呈现公司化管理,架构清晰,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与此同时,作案手段又极为隐蔽,团伙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成员隐匿在境外,成员之间互以代号相称,大部分是一对一单线联系的关系,互不交叉甚至互不谋面,准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时才建立联系,使得打击惩治难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易与网络黑灰产业共生,形成完整的流水犯罪作业,具有犯罪利益链条化的特征;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态势与对黑灰产业的监管息息相关,非法买卖公民个人基本信息、研发网站和手机应用以及编辑虚假信息等行为都依托于黑灰产业。除此之外,金融机构、通信行业频繁出现行业“内鬼”,非法售卖行业客户相关信息;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上述特征使得全链条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从当前司法机关办案实践来看,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证难和治理难是始终需要直面和突破的问题。取证难大都表现在犯罪团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跨地域的非接触性犯罪,诈骗手法复杂多变,其操作的服务器多数在境外,并采用虚拟币洗钱的方式进行转移、套现。治理难则体现在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涉及范围广、环节多,需要多个部门形成合力进行打击和防范;特别是对灰色产业链整治方面,非法买卖两卡(手机卡、银行卡)、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开发主要用于网络犯罪使用的产品等不仅是电信网络诈骗生存发展的必要环节,更让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主要犯罪类型之一。尤其值得引起警惕的是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呈蔓延之势,其他犯罪活动也加速向网络迁移,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相互交织互相勾连,犯罪目的更易实现,形成加倍的、巨大的破坏能量,这是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一种单一的犯罪形态都不曾有过的。毫不讳言,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安宁,严重侵害了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亟需全域全面全链条治理。
杭州是互联网之都,又是“数字治理第一城”,在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检察机关为例,近年来,杭州检察机关一直致力于以打造数字检察示范高地为牵引,全力助推杭州成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特别是在互联网检察工作方面,不断聚焦数字治理难点、痛点,依托互联网检察教学基地、网络犯罪研究中心,打造集办案、治理、研究、培训四维一体的互联网检察平台,持续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深入推进反不正当竞争、虚假网络信息等领域整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形成数字治理的检察模式。在办案和研究力量方面,2020年3月,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牵头组建了专门的网络信息犯罪办案团队,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知名高校建立新型典型网络犯罪研究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成立杭州市网络犯罪研究中心和四名荣获“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的专家领衔指导的案例研究中心,全面推动网络犯罪检察实务与理论研究融合共进。在机制和制度构建方面,不断探索惩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路径,发布了《关于建立惩治网络犯罪侦诉协作机制的意见》《网络犯罪案件证据审查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形成统一司法办案尺度,确保相关案件依法、及时、准确、妥善办理。在办案和治理成果方面,先后办理了“全国首例组织刷单炒信案”[3]“全国首例打码撞库案”[4]“全国首例儿童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5]“女子取快递自诉转公诉案”[6]等一系列涉网络新类型案件,多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网络犯罪案件技术语言汇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在全国推广。杭州在网络犯罪惩治,特别是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起草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上述实践和经验也为我们准确理解和适用本法提供了前提条件。
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正式施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足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侧重前端防范,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深入推进行业治理,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实现制定法“打防管控”并重的目标,是司法人一起努力的方向。衷心期待,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能够为社会各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供广阔视角,为社会各界协力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