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素材,平日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拥有足够的素材:他们不管是对词语还是故事都有全方位的积累,积累得多了,用词才能更准确。
举个例子,如果让你描写“战争”中的“攻打”,你能想到几个词?
如表1-4所示,在《新五代史》中,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使用了7个词,来形容不同性质的战争:
表1-4 欧阳修笔下的“战争”
其实都用“攻打”“攻克”来形容,并不会影响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但效果却不同。
现在再来对照自己:你是否一想到下雪就是“雪花如鹅毛”,一想到大雨就是“瓢泼一般”?想避免这种情况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多阅读、多观察来多积累材料。
若将公文写作比成做一桌盛宴的话,公文选材便是“选食材”:首先要保证菜量,菜多、食材多,搭配的可能性才多;其次是种类要准确,要做烤鸭就不能买鸡回来,要写城市治安面临的问题就不能找建设卫生城市的材料;最后做食材的加工,洗好、切好才能下锅,选准、选对,公文才能达成辅助公务活动的目的。
具体来说,素材可分为以下五类。
◆观点类素材
其出处与用途相似,皆为指导工作推进的理念、宗旨、思想、目标,或是领导讲话、经验与调研类材料的破题句、总结句与金句。
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这些皆可作为素材积累下来。
◆事实类素材
事实类素材,即支撑观点的具体工作和举措。它们来源于个人所做的工作,需要我们每日对单位工作、行业工作进行积累与总结,论证观点时可以用到。
比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用来论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布局展开的事实类素材:“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数据类素材
通常情况下,公文写得不实,就是因为缺乏数据与细节类素材的铺垫。之前我们提及过,优秀公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内容数字化表达”,因此,我们应对单位、行业内的数据类材料保持敏感,看到便搜集起来。
◆细节类素材
写小说常见所处环境、人物动作与语言细节描写,而公文的细节则是对一项工作或者一个事实的具体描述与侧面反映。
比如,在写有关某地区的特殊人群精准扶贫成果汇报时,一位残疾儿童母亲的一句话,就可能成为汇报总结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又如,在领导表彰单位杰出人员的讲话材料中,适当加入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就会让表彰变得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细节类素材可以是具体的工作,也可以是某个人物与主旨相关的一句话——与公文的事实、数据类理性素材相比,它更显感性。
◆做法类素材
此类素材在公文中运用较多,指导工作、提出要求一般都以做法类素材为载体。这种素材多是带有明确观点与行动指向性的祈使句,或者是以“要”字为开头的统领性句子。
比如,在“要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本决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使相关法律和本决议得到有效实施”中,便是以“要”字开头提出做法,“使”字结尾指向做法的目的。
除了按共性把素材分为观点、事实、数据、细节和做法以之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它们的特征细化,在运用时更好地按需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