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贾米勒
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乌尔城(现位于伊拉克)的一条名叫乌尔利基巷的巷子里,生活着一个名叫贾米勒的商人。贾米勒早年做过外贸,他将乌尔的谷物、手工制品贩卖到伊朗的山区换取青铜,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后来,贾米勒老了,干不动了,也厌倦了旅途的劳顿,企盼安定的生活。
当然,重要的是,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贾米勒在乌尔有了一定的地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座上客,不是寺庙僧侣,就是王宫官员。而且,多年的历练,也使贾米勒十分了解农民、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情况。
于是,他决定在乌尔开始他的金融投资事业。
一方面,贾米勒从寺庙、宫廷以及商人朋友那里吸收存款。
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很富饶,能够生产大量谷物、牲畜,提供许多羊毛和皮革,河边大片的苇秆可以编成席子、篮子和箱子。但除此之外,那里一无所有,没有交易用的贵金属,没有锻造武器的青铜,也没有建筑用的石材。为此,寺庙的僧侣或官员发明了支付利息的贷款,支持商人离开平原,去今天的埃及、伊朗甚至阿富汗,出售商品,换取平原需要的物质。
寺庙、宫廷需要贾米勒这样的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理财。为此,他们要求的年利率在6%—12%之间。
出门在外的商人,也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帮他管理资产。比如贾米勒有个好哥们儿叫阿布,是一名青铜贸易商,靠着从乌尔到迪尔蒙的海上探险发了大财。
公元前1796年,在寺庙官员的见证下,贾米勒和阿布签订了一份合约。阿布借给贾米勒250克白银,而贾米勒承诺5年后归还阿布297.3克白银。这是一笔5年期的定期存款,按今天计算年利率约为3.78%。
这笔存款的利率着实不高,和今天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差不多。利率代表社会经济运转水平,低利率意味着国家发展比较兴旺。贾米勒生活的那个乌尔,正处在一个黄金时期。
贾米勒撸起袖子从家门口的泥坑里搬出一块湿漉漉的泥巴,做成方方正正的土块,趁土块还没有干透,他用芦苇把协商好的内容简洁地写了上去,双方无异议后,他把土块装入事先准备好的陶土信封,并盖上借方印章。
在寺庙官员的见证下,贾米勒向太阳神起誓,若有违约,天打雷劈。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存折了。贾米勒以这种低息方式,吸收了很多存款。
另一方面,他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比如,他曾给一位远行的商人提供资金支持,为商人的创业梦想加油点赞;他曾投资了供应寺庙的面包店,成为国王的粮食供应商;他还建立了一个青铜加工厂,帮助国王打造兵器。
此外,贾米勒还将部分资金,作为短期贷款借给了当地的农民和渔民,帮助他们缴纳“献祭”,维修灌溉系统,度过经济周期,平滑消费。
这些针对平民的小额信贷,十分考验贾米勒的风险管理能力。
为此,贾米勒索求年利率高达20%的利息。如果还不起,不好意思,依照当时的法律,债务人就得卷铺盖到贾米勒家做苦工,直到还清债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