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澡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故园五果

我的家乡丹凤县,地处亚热带半湿润和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海拔412—1483.6米,相对高差较大,土壤有平川的黄土、山坡的粒土,也有沿河的沙土。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热资源充足。

这里是国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连接地带,和合南北,兼容并蓄。气候的普适性、海拔的大高差、土壤的多样性,加上很久以前就有的水利设施,使这里成为主要粮食品种和多种水果的适生区。基本农作物应有尽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等都适宜种植;许多南北方的果木,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茁壮生长。

我的故乡在竹林关镇,水舟通荆襄,驮马入蓝关,被誉为陕南山中的“小江南”。故乡方圆十余里,山泽和台地并首,稻田与豆畦相连,物产丰富,还盛产各种美果,主要有苹果、葡萄、大枣、柿子和柑橘等。

我们祖屋所在的村庄,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枣树,虽未整片成林,但就整个村庄来看,几乎是在枣树的环抱之中。

在村西头约500米、高于村庄30多米的台地处,有五棵间距几乎相等的巨大的柿子树,端正挺立,威风凛凛,老乡们称此地为柿子园。从这五棵柿子树后面的高处望去,它们仿佛是整个村庄的保护神,不但给人们贡献着香甜美味,还守护着整个村庄。人们喜欢柿子树,因为其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柿柿(事事)如意”的期盼让人对柿子树有着天然的亲和感。

村庄南面的银花河畔是一大片台基地,得益于相传明末时就修筑的堰渠,从此,这里有了部分水浇田。人们将水田种植了水稻,其他沙土地则种植了葡萄。这些葡萄品质好,味道甜,曾是著名的丹凤葡萄酒厂的上等原料之一。堰渠北边也长着许多柿子树,柿果成熟之际,果压枝头,亲贴水面,鱼在水中,自由徜徉,一片和谐景象。

我的祖屋在村子中间的最高处。房前屋后,生长着大枣、柿子和苹果树。

祖屋小四合院的西南处,有棵树龄已不可考的大枣树,树冠丰茂,延伸到了两侧厦房屋顶。春天来临,枣花如米,散落满园;花去果生,由青变红,玛瑙满枝。小时候,每到果熟季节,适逢暑期来临,总惦念着回到祖屋里,坐在房顶上,伸手即得,满是采摘的成就感和收获的满足感。

祖屋后面,是一个独立的小山丘,人称“黄庙坡”,上面原本自然生长了些许苹果树,果味甘美。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原有的零星苹果树的基础上,将其整理成梯田,种满了苹果树,使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苹果园、苹果山。春风里,蓝天下,花开一山白;秋雨后,夕阳中,果熟满目红。

周边其他村庄,生长着一些桔子树和柑橘树。在距祖屋两里地张塬村外祖父的院子里,有棵一人合抱粗的柑橘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尽显沧桑。果熟季节,树上挂满了“金蛋”,果香和院中的桂香相遇,味道醇美。由于这种柑橘大且外皮粗糙,家乡人称其为“丑八怪”,但其果味却是恰到好处的自然甜,品后口齿留香,余味醇绵,不免慨叹其貌丑心美,相反亦相谐。

站在祖屋的最高处,俯瞰周边,东有柑橘苑,南觅葡萄串,中有枣树连线,西望柿子园,北倚苹果山。

是为故园五果。

昔日,村庄是五果环抱的村庄,五果是纯真香甜的五果,自然是山青水碧的自然。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果木已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产量大,颜值高。过去生长在故乡周边的果树已经逐渐逝去。

但是,故园五果的美味和景致,却给我们几代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