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质量管理难做,质量管理人苦!也许大多数质量管理人内心都有这样的呼声吧,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质量主管,这种感觉也许更为强烈。
2013年12月,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的杨钢院长来深圳开零缺陷管理讲座,我与杨院长是多年的朋友,应他的邀请,作为特邀嘉宾上台分享零缺陷管理心得体会。
我上台后,先问了与会人员一个问题:“作为公司的质量总监或者质量经理,大家日常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台下一位女士立即站了起来,说了两个字:“痛苦!”
是啊,我心中的答案也是这两个字:痛苦!这位女士真是与我心有灵犀啊,一语就道破天机。
本书是我作为一个质量管理人,多年来在零缺陷管理和精益生产方面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质量管理人和企业管理者答疑解惑,让质量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从2000年底起,我开始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也开始接触零缺陷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思想,在质量总监、工厂厂长等一系列岗位上,尝试着用零缺陷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零缺陷思想伴随着我不断成长,但也经常给我带来困惑。
直到2009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杨钢老师,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折。通过杨老师的引导,我开始走进了克劳士比思想殿堂。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并没有太多感触,的确,工作是一个过程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质量管理人来说,又能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随后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个质量总监和咨询顾问,我亲眼看到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误区,尤其是这些企业最高管理者错误的质量意识,让我饱受切肤之痛。
我越来越体会出这句话背后所蕴藏的深厚道理,既然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针对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用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过程管理方法来管理到位的话,那岂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轻松做对了吗?
我一直认为,妨碍企业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公司最高管理者们对质量的错误理解。
我接触过许多民营企业的高管,他们对质量的理解大多来源于平时工作的积累,强调实用第一。我认为,这是优秀的质量文化难以建立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些企业的质量主管们痛苦的根源。
每逢与质量界的朋友和企业高管们谈起此事,大家总是感触连连,痛心疾首,深感扭转企业质量文化之不易,这也促使我做出一个决定,将自己这些年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实践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为中国质量管理出一份力。
我从事质量管理工作近15年,在此期间,我惊奇地发现,身边的质量管理人居然没有一位是科班出身,这是因为早年中国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质量管理”这一专业,几乎所有的质量管理人都在摸爬滚打中苦苦探索着质量管理之路。许多人为此感到非常迷茫。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的五大主题分别是“质量问题预防如何落地?”“公司质量问题多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将零缺陷、精益和六西格玛方法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零缺陷和精益思想如何帮助中国企业提升效益?”“质量管理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希望大家读完此书后,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本书以小说的方式编写,书中所述企业及人名(克劳士比及少数历史人物除外)均为虚构。书中的故事,大多来自我所接触过的数十家公司,大家也许会或多或少地从中找到自己所在公司的影子,但请切勿对号入座。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在每章开头都列出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结尾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希望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本书从2012年开始启动写作,前后历经三年有余,中间数易其稿,最终在工作之余完成了编写,殊为不易,在此感谢我的家庭成员给予我的支持。
在初稿收尾前,为了试探读者的反应,2013年11月,我将书中的第16章改成独立故事,以“一位品质总监的发飙”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企业管理》杂志2013年第11期上,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行业内同仁们对质量这个话题的热烈讨论。见此情况,《企业管理》杂志社又组织业界的专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点评稿发表在2013年第12期杂志上,这更加坚定了我写完本书的决心。
零缺陷理念先进,放到当今时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毕竟是50年前在美国的企业环境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如何在今天中国的企业中运用,还需要我们所有的质量管理人不断地探索,让它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能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发展。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的质量管理人和企业管理者能有所获益,这也是我写本书的初衷。
此书的成书源于许多人对我的帮助,其中尤其要感谢杨钢老师教给我过程管理的方法,我对质量的许多认识都源于杨老师的教诲。同时,也要感谢邵凤山老师对我的指点。
让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和质量管理人不再因为质量管理而痛苦。
秦邦福
2015年10月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