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大秦最后的外戚
直到嫪毐搅局之前,楚系外戚一直算是比较安生的。夏太后死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帝太后与嫪毐败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华阳太后死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在嬴政亲政到华阳太后去世之间的九年间,作为最后唯一还存有体面和威严的老太后,华阳太后也没有太多掣肘过亲政后的嬴政。嬴政在嫪毐之乱中选择站队楚系外戚,也就是嫡祖母华阳太后一系。此后,他重用楚籍士人和楚系外戚。楚系外戚的昌平君,楚人隗状、李斯,都是在这个时期走向历史舞台的。
嬴政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的亲生母亲呢?主要原因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嬴政早就看出母亲赵姬与其情夫嫪毐根本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嫪毐发动政变时,嬴政非常恼火。在嬴政的冠礼上,在楚系外戚、赵系外戚等各方平衡的态势下,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朝堂将实际权力移交给他。而嫪毐所为,纯粹是出于私心,是想要打破既有的政治力量格局,影响他亲政背后的政治平衡。
帝太后没有能力做第二个“宣太后”,嫪毐又是一个小人和莽夫。他们此时政变的一大连带作用,无疑是让嬴政的权力旁落。而华阳太后识大体、顾大局,无论是亲政前还是亲政后,她都没给嬴政添过堵。也许在嬴政眼里,母亲帝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恋爱脑”,她已经被嫪毐彻底蒙蔽,连亲生儿子都不在乎。被母亲背叛和放弃,这是多让人伤心的事情啊。
嬴政的一生,可以说,是被亲人不断遗弃的一生。
从出生起,他就跟父亲一样是人质,还曾置身邯郸之战那种险境。这等于是开局就被亲祖父抛弃了。在危急时刻,父亲逃回咸阳,把他们母子撂在邯郸继续当人质。这等于是被亲爸抛弃了。好不容易回到咸阳,当了太子,但夏太后一心扶持弟弟成蟜。这等于是被亲祖母抛弃了。好不容易当上秦王,但弟弟和他身后的亲祖母一直心怀叵测,最终弟弟反叛。这等于是被亲弟弟抛弃了。好不容易熬到了亲政,但母亲的情人又在自己即将掌权时夺权,想把自己变成傀儡。这等于是也被一直以来唯一陪伴在身边的母亲抛弃了。
所有亲人,仅有的亲人,都将自己抛弃了……
嬴政到后期称帝后,一不立皇后,二不立太子,三不封诸子为王,四不封宗亲为侯。这不断被至亲出卖的一生,或许让他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认知,或许他压根就不相信亲情和亲人。
嬴政不信任宗亲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自己的人生经历造成,进而形成了他决策上的路径依赖。他身为秦王的执政前期,没有后期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而是充满了外戚集团间的对抗。
帝太后与嫪毐倒台时,秦王嬴政继续借机牵连,以发现吕不韦与帝太后昔日丑事为由,罢免了吕不韦。此时秦王政背后,除了仅存的楚系外戚,还应包括关中本土军功世家的少壮派势力。
秦国本土势力也想借此机会抑制外戚势力,主张驱逐来自各国的客卿,这些人实际上主要是外戚带来的智囊团。秦国本土势力还要求给疑似韩国间谍的韩人郑国定罪。
秦王嬴政又反向平衡,采纳了楚人李斯《谏逐客书》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李斯有两个身份标签——楚国人、吕不韦舍人。这是对赵系、楚系外来人才释放出的信号,嫪毐事件就此打住,不再牵连。秦王嬴政以郑国渠工程利在秦国为由,不追究修建郑国渠的韩人郑国,对韩国人才也放出信号,停止对韩系人才的打击。秦王嬴政深知这些人事斗争应点到为止。他依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秦王嬴政说教母子孝道的谏臣,都被他下令杀死。这些人应该与赵系外戚有关,秦王嬴政是在找理由打击。可以看出,他对母亲背叛的愤恨有多强烈。但当茅焦和顿弱以太后事件导致外交利益受损、国内宗法秩序会受到冲击的说辞来说服他时,他便接受了。可见嬴政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实用主义取向。帝太后被迎回咸阳甘泉宫,并且恢复流放到巴蜀的嫪毐舍人的政治权利,这标志着嬴政亲政前这段外戚集团大乱斗自此翻篇。帝太后将继续制衡楚系外戚,政局回到嫪毐政变前原本的斗而不破的状态。但帝太后毕竟名誉扫地,与秦王政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楚系外戚成为唯一强势的外戚集团。
其实嬴政不是真的完全对母亲无情。爱之深,恨之切,毕竟母亲是唯一陪伴他到最后的至亲。多年以后,秦军在统一战争中攻破邯郸,嬴政亲自回到邯郸,把当年欺负过母亲的那些仇人全部活埋。帝太后于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去世,而恰好是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嬴政在邯郸大肆报复童年仇人。很可能此时赵姬已经患病,甚至病重即将离世,勾起了嬴政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回忆。他对母亲只是怒其不争,恨其没有政治家意识,恼于母亲为了情人竟将自己置于险地。
华阳太后是一个远嫁到秦国,终生没有生养,守寡二十年,最后孤身老死于异国他乡的老妇。她晚年时身边已经没有任何亲人。当初有一个被血脉嫡亲们抛弃和排挤的九岁孩童,曾来到她身前跪拜,呼喊她为祖母。这个孩子甚至被亲祖母仇视。也许,这位四朝常青、极有分寸感的华阳太后是真心喜欢这个也很有分寸感的孩子,把他当作自己的孙子。华阳太后无子,却深得丈夫秦孝文王的宠爱和敬重,可能也是个和蔼可亲、识大体的女性。对后来的秦王政而言,这位嫡祖母是位不干预孙子亲政的慈祥奶奶。嬴政在亲政时,站队到华阳太后一边,对自己的母亲怒目相向,很可能出于他与华阳太后感情很好,政治互信程度高。因为他们互相理解,都有政治家气度。或许小嬴政还屡被华阳太后教导和提点。
从秦孝文王时起,华阳太后成为嬴政最大的后台。嬴政九岁以后的童年,就是靠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嫡祖母才建立起政治安全。她是少年嬴政安全感的直接来源。
亲祖母夏太后才是小嬴政心里的大反派。夏太后及其背后的韩系外戚在秦庄襄王时期,可能是压过华阳太后的最强势力。毕竟秦孝文王死了,华阳太后作为嫡母的最大利用价值就消失了。与秦庄襄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华阳太后反而成了夏太后的潜在对手。可能是在嬴政继位后,华阳太后才重新占了上风。
从现有史料来看,直到嬴政亲政的第九年,华阳太后病逝,嬴政都没有忤逆过华阳太后,甚至一直重用隗状、李斯、昌平君这些楚人。
嬴政对华阳太后应是有敬重的。这位没有亲人、没有后代的老妇人,即使地位再尊贵,即使有一帮蝇营狗苟、虚情假意的近臣围绕身边,她这一生也没有妄求过什么。晚年的华阳太后其实比晚年想归汉而不得的王昭君还可怜,毕竟王昭君拥有权力和孩子。一个远在他乡的权力旋涡中、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老人,最终在一个与自己名义上是亲人但实际上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的关照下,平安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起初,她庇护了这个不相信亲人的可怜孩子。后来,这个孩子庇护了她。
从秦王嬴政的祖父、父亲执政到他统一中国之前,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积极地影响了秦楚关系,让秦国的扩张方向不再指向楚国。嬴政亲政后,对楚系外戚也一度保持积极扶持与合作的态度。这段很长的时期里,楚人隗状成为秦国的丞相。秦王嬴政与楚系的合作应当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合作背后,其实也是争取楚国在秦国对北方进行一系列兼并战争时尽可能保持中立态度。
但是这期间,楚系与王权之间最大的桥梁,除了华阳太后外,很可能还有长公子扶苏的母亲,秦王嬴政的原配楚夫人。
秦惠文王与秦昭王都是十九岁被立为秦王,二十二岁行冠礼。秦王嬴政也是二十二岁行冠礼,算是依照秦国惯例。参考秦惠文王于行冠礼的第二年迎娶原配魏夫人可知,行冠礼后秦王将择偶举行大婚。秦王嬴政也极可能在行冠礼后第二年迎娶了自己的原配夫人。
可是此时赵系外戚刚刚倒台,秦王嬴政与母亲帝太后的关系仍然僵持。此时仍然有太后威严且能名正言顺地为嬴政挑选媳妇的,只剩下华阳太后。华阳太后身为楚人,自然会为嬴政挑选楚女为后。而优先与楚国交好,用联姻对楚国进行战略麻痹,也符合秦国先西后东、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那么,未被史料记载的嬴政的原配王后,很可能来自楚国。
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后,张楚政权打着长公子扶苏和楚末名将项燕的旗号,号召楚地百姓起义反秦。这种历史现象说明,秦始皇原本属意的接班人长公子扶苏在楚人心中很有亲近感,他很可能具有楚国血统。如同嬴政的弟弟成蟜或有韩国血统,能够依靠韩国资源立功封君,甚至能够在秦国的故韩之地发动叛乱,公子扶苏在楚地有极强的号召力,他屡次为含楚人在内的远方黔首强行向秦始皇谏言,这说明扶苏很可能是楚系王后生的嫡长子。
关于这位楚系王后,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秦国历代王后的记载本就缺失严重,但秦亡后汉初时人已不必对秦室有所忌讳,竟然也未对这第一位皇帝的原配留下任何记忆,着实让人捉摸不透。毕竟,连嬴政母亲的风流韵事都广泛流传,嬴政的情感生活却无人知晓,其原配连名字、是王后还是皇后的名分都没留下记载。更可能是这位王后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嬴政也没有再立后。我们可以看到,嬴政对长公子扶苏既抱有厚望但同时又不确立其为太子,处于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或许他对扶苏的母亲即自己的原配也处于这种矛盾的情感状态。这是因为,身为楚女的王后是秦楚之好的象征,但秦王嬴政最终却背弃了秦楚之好,这让楚人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