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能力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城中村和小书吧

自从离开家乡到了西安后,我曾先后租住过三个城中村。先是住在离传呼台最近的西三爻村,后来,为了学业住在了离师大最近的瓦胡同村,最后一站便是工作单位后面的新加坡村。

在租住的这三个村子当中,最让我喜欢也最恋恋不舍的,便是西三爻村了。上下班不用乘车,只需走出村子再横穿过马路,就直接到了单位楼下。

那时,西三爻村住得最多的,都是像我们这样在传呼台上班的女孩子。

之所以更喜欢西三爻村,不仅是离单位近,也不仅仅是那里的村民憨厚淳朴,更因为那时的西三爻村还处在城乡接合部,还没有被城市的气息完全侵蚀,依然保留了很多农村的风貌和意蕴,让来自农村的我倍感亲切。

初到传呼台时,单位给我们在西三爻村租的宿舍为八人间。房东是一对憨态可掬的老年夫妇,房子是四间三屋的小洋楼,墙上贴了灰色的青砖,院子里铺着小碎石,房东夫妇在院子中间做了一个小花圃,整座院落显得干净典雅。

后来熟悉了,听房东老太太说之所以会出租给传呼台,是因为他们的儿子留在新加坡,只剩下他们夫妇守着这偌大的院落,感觉过于冷清,便想着把它出租出去。而碰巧传呼台有人来问,一听住的都是年轻的女孩子,觉得女孩子爱干净又省心,便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那里的一切都很好,只是八个人住在一起,太过嘈杂和拥挤,一向喜欢安静的我,在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独自搬到村子最里面一处僻静的院落去了。

那是一幢三间三层的小洋楼,我住在二楼靠楼梯的位置。

选择那所房子,是因为我喜欢那满墙枝繁叶茂的爬山虎,好像一帘绿色的梦,隐隐地氤氲着希望和阳光,葱郁得让人喜欢。其次,还因为房间有扇很大的玻璃窗,我喜欢站在窗前看风景,也在眺望未来和远方。

以前生活在陕南时,老家的房子总有着大大的窗户。那时父亲常说:“窗户大了,人心里也敞亮,生活更会敞亮。”

我在那里住了两年,每次下班一推开院门,女房东只要见了,总会眉开眼笑地说:“你下班回来啦!”感觉那就是自己的家,内心便洋溢着满满的温暖和喜气。

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我常常坐在楼梯口看书。那些书都是从村里的小书吧租来的,书吧老板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自己也酷爱看书。多数我去的时候,他都在埋头看书,只有接待顾客时才会抬起头来,露出温和的笑容,热情地跟人打招呼。

那时,我正是青春朦胧的年纪,起初只是看琼瑶的小说,一本接着一本,直到看完她的全部文集。有一天,下雨时我又去租书,书吧老板见我那么爱看书,便热情地推荐了一些外国名著给我,并且坚决不收租金。

他说:“书吧开了这么久,从未见过比你更爱看书的女孩,你的勤奋真让我感动。以后只要你愿意看,我这里的书你尽管来拿,看完一本再换一本,只要记得还回来就行了,我不收你租金。”

我觉得不能占人便宜,坚持要给。

他却摆摆手说:“我们军人没那么矫情。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你的努力感动了我。再说这事对我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根本不足挂齿。”

见状,我只好心存感激地抱着书回去,那时,也真是勤奋,几乎是三天一本的速度。

春天来了,一起来的有些姐妹开始忙着恋爱、学跳舞……

而我,工作之外,仍是在那个小院里看书。一晃两年很快过去了,我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也越来越羞愧于自己只上过初中。那时,手机开始慢慢普及,传呼台的效益急剧下滑,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参加自学考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自考之后,我便搬去了瓦胡同村。沿着会展路一直往曲江方向走,从水厂路拐进去,便是瓦胡同村了。村子的斜对面是声名在外的西安会展中心,旁边紧挨着高端奢华的曲江宾馆,这样的瓦胡同村,更像隐居于闹市的隐士。

也许前一秒还行走在宽阔笔直、绿柳成荫、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马路上,而一拐进村子,里面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一家挨一家的“苍蝇馆子”,夜市烧烤店,形形色色的小超市、小宾馆、美容美发厅、碟吧、书吧、服装店、杂货店……这里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世界,总之,只要是日常生活里的所需所想,在这里都能一一找到。据说,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住了近三万人,而本村的人口还不足三千,其他都是外来人员。

而住得最多的就是学生,自考的、考研的,还有民办高校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瓦胡同村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政法大学等都很近。就算步行,也不过三站路;而在村口随时有来回往返于村子和学校之间的摩托蹦蹦车,只需一块钱十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闲暇的时候,大家便带着书本,去师大教学楼上自习。

很快,我便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友。半年之后,就连我租住的楼上,也住了十多个参加自考的学生。不管是来自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还是欧亚学院的,因为有着求知这一共同目标,让我对他们都有一种同病相怜的亲近感,跟他们很快就熟悉起来。此后,学习就更加努力了,很多时候累了,看到别人窗户上的灯还亮着,便又强行驱散瞌睡,继续在书海里遨游……

因为,村子住的学生多,瓦胡同村里便有很多出售考试方面书籍的书店,且新旧不一,专业各异。而想要看文学类的书籍,只能在村里夜市的小书摊上淘。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夜市一溜儿摆开,那些用三轮车拉着的流动小书摊也一溜儿排开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熙熙攘攘行人的对话声,杂七杂八的声音此起彼伏地交织着,好一派热闹而繁华的景象。

虽然,很多都是旧书,却是我这类学生的最爱。因为,价格便宜,通常只需要两三块钱便能收入囊中,最贵的也不过五块,就能实现和收获阅读的乐趣。很快,我的书架便被这些琳琅满目的旧书占据了,有一次还意外地淘到一本80年代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名家词选,细看之下竟然与我同龄,这让我竟不胜欣喜。

那段时间,也是我收获和成长最快的时间,在那里不但完成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还报考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而后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搬去大兴善寺旁边的新加坡村居住。只是那时,村里再无书吧或者书店,想看书便只能去离单位不远的小寨新华书店;也就是现在引领书城时尚、在西安小寨商圈赫赫有名的新华里。

因为一直喜静,住在新加坡村时,我仍选了一处古朴典雅的小院子,黑色的木门上有油光闪亮的黄铜门环。

搬家过去时,当搬运工人气喘吁吁地把我那整整六箱子书搬上四楼后,笑着问我:“你是老师吧?”

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能称得上老师的,一定是博学多才的人,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

都说秋菊能傲霜,我刻意扯了米白底色上开着稀稀疏疏浅黄色小雏菊的窗帘。工作之余仍是读书,在很多疲惫得想放弃的日子,看一眼窗帘上的小雏菊,内心便又有了温暖而涌动的激情。

生命里很多人总是来了又走,生命里的很多事物也不例外。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我也买了自己的房。尽管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优美,然而,如果能够选择,我依然愿意住在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息的城中村。

相对于热闹繁华、包罗万象的城中村来说,总觉得现代住宅过于孤寂,也过于封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关在笼子里的鸟;而那个容纳了生活百味的城中村,才更有烟火红尘的喜气和繁华,才更聚集和记录了那些青春岁月里马不停蹄地奔走和奋进。

时代总在日新月异,鳞次栉比的大楼一幢幢盖起,很多热闹非凡的城中村便消失了;那些藏匿在城中村的记忆和美好也便无处可寻,无迹可寻。

瓦胡同村拆了,变成了高档住宅小区;西三爻村不见了,变成了花卉和家具市场;新加坡村倒是还保留了名字,只是也变成了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

很多次,无意中路过曾经住过的地方,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种纵使相逢应不识的茫然和失落。真不知道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曾经,还能在何处找寻。

如今在外面吃饭时,我总喜欢选择环境雅致、气息古朴且带有书吧味道的餐厅。很多时候,坐在那种书香满溢的环境里,恍惚间那些走远的日子便在眼前闪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