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学术源流及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与理论的一门学问。中医文献学课程即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和利用这门学问能力的中医基础类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文献学知识与中医文献源流两大部分。
其中,中医文献学知识主要为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及文献的辨伪与辑佚,中医文献的源流以医经、伤寒金匮、温病、诊法、本草、方书、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为类别,按年代逐一介绍各历史时期的中医文献发展源流及主要文献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学术价值等内容,同时书中还简要介绍中医文献的现代应用与研究、数字化建设等情况,从而加强学生的中医文献根基,扩大中医文献知识面,了解中医药知识的收载与传承情况。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自2002年出版以来,被全国30多家中医药院校与医药院校使用,并受到相关院校中医药专业师生的广泛好评,此次又被列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全国相关专家进行修订编写。
本次修订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为底本,按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总体编写原则和要求,并根据《中医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与知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增补、规范等,力求编纂出一部适用于培养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精品教材。
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构调整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文献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中篇为“中医各类文献源流”,下篇为“中医文献的研究与利用”。
2.上、中篇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下篇内容主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研究与利用文献的能力。
3.中篇新增“养生类文献”一章;下篇“中医文献的辨伪与辑佚”一章由上一版教材上篇移入,“中医文献的现代应用与研究”一章为新增内容。
4.对教材中的书名、人名及表述方式进行统一规范;改正原书中字、词、句、标点、文献顺序及学术评价等方面的不妥或不当之处。
5.对少数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或重写,以求全书体例与格式统一。
6.增加了十余年来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如中医文献整理方法、校勘或编纂的重要文献等。
7.中篇每章后的“主要著作及推荐版本”保留现存有多种版本的中医古籍,择其善者;书末“参考文献”改成“主要参考书目”,主要为编写过程中参考的文献学及其相关著作,一些已在正文中有介绍或推荐的文献则予删除。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委会全体成员通力协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专家们为提高教材质量多方查阅资料,认真撰稿和审稿,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具体分工如下:概论由陈仁寿编写,第一章由王鹏编写,第二章由崔为编写,第三章由刘鹏编写,第四章由杨奕望编写,第五章由孟永亮编写,第六章由李应存编写,第七章由任玉兰编写,第八章由耿晓娟编写,第九章由韩彦华、刘珊编写,第十章由李硕、邓亮编写,第十一章由贺志伟、高静、尹德辉编写,第十二章由罗彦慧编写,第十三章由陈蕾蕾编写,第十四章由吴娅娜编写,第十五章由李培硕编写,第十六章由李柳骥编写,第十七章由叶磊编写,第十八章由段鸣鸣、陈仁寿编写,第十九章由江玉编写,第二十章由范崇峰、张净秋编写,第二十一章由宋咏梅、陈聪编写。赵君谊负责稿件的分发、收集、整理和协调等工作。王鹏、任玉兰、刘鹏、李应存、杨奕望、崔为6位副主编分别承担稿件的初审工作,陈仁寿、宋咏梅两位主编负责总审和定稿工作。薛昊、李煜、王家豪三位同志参加了后期统稿工作,马晓峰和李春两位编辑一直给予耐心指导,在此一并谨表谢意!
本教材含配套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旨在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理解与记忆。
尽管我们做了较大的努力,但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本教材质量,以利于教学,我们殷切希望各位同道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完善。
《中医文献学》编委会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