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贤序
李剑教授的大作命我写序,居然就答应了。奈何夙命忙碌,总是静不下来,各种工作、琐事耽搁烦扰,先是没时间看,有了时间心又不净。拿起放下间,转眼已是大半年。
李剑教授这部书写的是中国当代医学史。我国史学界把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界碑,而把“五四运动”的爆发当作了中国现代史开端。这样分期,意在凸显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非常明确。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避开对“现代史”的歧见,史学界又提出了“当代史”的概念,后又流行“国史”的提法。而在医学史界,则根据医学发展规律一般将历史分为古代医学史、近代医学史和现代医学史等不同时段。古代史从远古至鸦片战争前,近代史从晚清至民国,现代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种分期符合医学史内在发展变化的大体规律,有着充分的理由,不论理解还是书写都非常明了,顺畅便利。李经纬先生主编的里程碑式的《中国医学通史》四卷本就采用了这样的分期。李剑教授的这部著作按医学史的分期属于现代史为主,涉及部分近代史。
提到中医现代史,我脑海常浮现“代沟”一词。在跟年轻学者的交流中经常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年轻人在学业上都很努力,很聪明。在对古代史、近代史的交流上很容易。但涉及现代史,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差异和冲突。有一次讨论“赤脚医生”问题,有一位年轻学者认为赤脚医生就是瞎胡闹,完全不负责任。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怎么能够随便给人看病呢!听了这些话,我感觉很震惊,在我们这些“过来人”心中,“赤脚医生”是有温度的字眼,一听到它,思绪不自觉地就会萦绕出熟悉的情景和身影:油灯下看《赤脚医生手册》,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针刺,夜间翻山越岭出诊,跋山涉水采药,给社员分发自己熬制的预防疾病的汤药……怎么是“瞎胡闹”呢?在恢复高考后,医学院校七七、七八级的学生中,哪个班上没有赤脚医生呢?事后忖度,年轻人讲的不能说没有道理,问题是他没有回到历史的氛围中去,没有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盲区。这种盲区是怎么造成的呢?如果一个不是从事医史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空白点不足为奇,反之则值得深思了。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医学现代史的论文和著作太少了,不仅是有深度、有高度的著作少,普及类的著作也很少,比起古代史、近代史的研究,现代史的研究简直可以用“贫乏”来形容。已有的著作大部分仅仅搭起了框架,有些著作仅靠数据支撑,冰冷的数据过于概念化,不够丰满,更多地需要通过读者的猜想进行弥补。以致现在的年轻学生对于古代的了解远远多于对于现代史的了解,一些道听途说、以偏概全甚至颠倒扭曲的信息又填充了他们的视听。没有足够的了解怎能做到“了解之同情”。其实又岂止是他们,即使我们这些经历过当年一些历史过程的人,又有多少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呢?往往有一种现象,我们对于越接近自己的历史越熟视无睹,所谓“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像老年人的记忆,远期记忆可以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近期记忆却“目茫然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对我们厕身其间的医学界影响巨大。无论是不曾经历的年轻人,还是沧桑过后的亲历者,这段历史都很重要,蕴含着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和省思。
1949年以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平均寿命大幅增长,伟大成就有目共睹。这些巨大的变化都是一点一滴中发生的,人们往往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曾经有部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讲述了改革开放以后逐年的点滴变化,当回首时我们都会吃惊变化之大,实际上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变化来临时的处变不惊和事后的浑然不觉,最终我们会遗忘过往,误认为向来如此。对现代医学史的认识也是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中医中药等具体工作中都有曲折反复,有故事,有经验,有教训。我们需要把这段历史放进长时段的历史中去考量,也需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因素去评价。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记录、总结,许多事件、事实和细节就会被我们遗忘,该珍惜的没有珍惜,该汲取的不能汲取。
我国自古就有“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传统,尽管不断有破例的现象。这种观念在医史界很流行。具体到现代医学史,这一观点确实有理。分析起来,大致有几条理由:第一,有些档案还在保密期,有些史料看不到,看到的也未必全面,更遑论真实性;第二,有些历史事件还未停止,故事还在发展演进中,在当时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第三,当代(现代)人写当代(现代)史难免遇到当事人还在,当事人亲属、故交、学生还在,会有情感、立场的限制,书写难免有忌讳,难以客观如实表达;第四,认为古代史需要过硬的文献功力,难度大,比起近现代史更能体现学术水准,更有成就感。种种障碍,促成医史界重视古代史、轻视现代史的状况。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推翻这些成见的。
第一,现代史的资料匮乏难寻,不是轻视现代史书写的理由。本书就应用了大量而丰富的令人信服的史料,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史料的来源多数取自公开发表的报刊、图书。作者在搜集史料时曾经夜以继日地阅读、摘录当年的报刊,这些被多数人忽略的资料,经慧眼识别就变成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另外,现代档案资料也陆续到了解密期,如果有心也是能找到部分相关的档案。口述史方法的引进也为当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作者曾用十年时间参加“中国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研究,采用了口述史方法对3位生物学家、医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开展系统研究,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有成熟的、宏观的把握。本书中的部分内容也来自口述史方法,为本书增色不少。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事业确实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但是其中有很多工作、事件、过程已经终止或者告一段落。这些事情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这些事情对当时和今后的影响如何,怎样去认识这些事情,都是医史工作者不应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本书书写的就是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不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我们的工作中就可能会丢掉优良的传统,可能在今后重蹈覆辙。
第三,情感的确会影响立场,同样的事件,立场不同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可能出现的情感干扰,需要不偏不倚的立足点。培根在《论真理》中引述了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话:“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前看下面厮杀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地(一座高于一切的山陵,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清新而恬静的)俯视下面峡谷中的谬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英]弗兰西斯·培根著,徐奕春等译.培根论人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情感的干扰来自自传体回忆录、口述史的被采访者等情感客体,也来自撰写现代医学史的我们——情感主体。面对情感的干扰,要拿出追求真理的勇气。当排除了杂念,拨开迷雾,寻觅到真相时,才能体会到史学研究的快乐。我们要做到除了尽可能多地收集各方面的史料、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之外,把事件本身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明确事件在背景中的地位,将着眼点跳出事件本身,登高望远,用更全面的视野纵横捭阖。这需要掌握翔实丰富的事件材料,还要熟知历史背景及其相关联事件的错综关系,需要“史识”的修养。
第四,从本书的内容不难看出,现代医学史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好的。与古代医学史不同的是,往往不是史料太少,而常常是面临堆积如山的史料难以取舍辨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是真实内容,哪些羼杂虚伪的东西?哪些是人为溢美,哪些是恶意贬损?甚至于哪些东西根本就是伪造的……都需要通过医学史学者的火眼金睛加以识别。除了史学的基本训练外,医学基本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武装。从本书的很多篇论文中都可以看出作者所具备的医学知识为弄清史实、辨明事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实,书写现代医学史还有很多有利的因素。首先是现代医学史资料丰富,各种史料只要去找,就能找得到。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大量被介绍到国内,异彩纷呈,为我们提供了医学史研究的更广阔视角。现代医学史资料丰富,不仅有脉络骨架可循,甚至血肉肢节也异常丰满,可以大胆尝试,展开各种创新的书写实验。其次,口述史方法的引进给现代医学史的编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红利,这在古代史是不可想象的,你不可能当面去问李东垣蒙古军队围城的“壬辰之变”导致的是否是传染病等细节,也不可能当面去问李时珍为什么非要历尽艰辛去找王世贞赐序。现代医学史上很多事件、故事的当事人还可以找到,大量宝贵的史料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之中。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相继出版发行,如政府文件汇编、回忆录,一些医院、医学院校的院史、校史……这些资料为现代医学史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第四,大量文献,包括录音资料、影像资料、报刊资料、地方志、年鉴资料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大大便利了文献查询。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克服困难,利用优势,医学现代史的编撰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我们有理由期待像李剑教授这样的优秀佳作纷纷涌现。这是因为医学现代史书写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广大读者也需要。首先,医学现代史是中国医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古代史、近代史的医学史是不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2年(截至2021年11月),在这段历史中,医药卫生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曾有无数的医药工作者投身其中,兢兢业业,奉献牺牲,为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护佑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大家的幸福指数。埋没了他们的事迹,是我们医史工作者的失职和巨大缺憾。其次,回顾既往,为的是更坚实有力地走向未来。在现代医药卫生工作中,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既有高歌猛进也有曲折反复,应该及时总结。往往是越近的历史对当前的现代指导意义越大。第三,当代人有为后世保留史料的责任。梁启超就强调了收集保存现存实迹及口述史料的重要性,呼吁当代人应注意对现存史料之实迹及口述史料的保存:“吾侪今日不能将其耳闻目见之史实,搜辑保存,得毋反欲以现代之信史,责望诸吾子孙耶?”(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107)保存史料的方法有多种,如实撰写医学现代史就是其中一种。
借写序之名,述说了个人对于现代医学史书写的一点想法。拉拉杂杂,是为序。
2021年11月于北京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