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五味补泻治疗
“汤液经法图”采用五味补泻配伍的方式,治疗五脏虚实病证及其复杂组合情况。基本原则是,虚证补之,实证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急食之味作为补味与泻味的化合,既可用于虚证,亦可用于实证。
根据《辅行诀》的记载,五脏的治疗原则分别是“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这其中的补泻规律与“汤液经法图”中各脏腑区域的药味关系是完全对应的。
据此整理,将五脏的补味、泻味和急食之味(化味)分别列于下:
(1)肝木病证:辛味补肝,酸味泻肝,甘味缓肝。
(2)心火病证:咸味补心,苦味泻心,酸味收心。
(3)脾土病证:甘味补脾,辛味泻脾,苦味燥脾。
(4)肺金病证:酸味补肺,咸味泻肺,辛味散肺。
(5)肾水病证:苦味补肾,甘味泻肾,咸味润肾。
与现有中药药性理论不同,《汤液经法》以五行内含的方式定义中药的药性和主导药味,根据《辅行诀》(1965年范志良抄本)转引《汤液经法》的记载: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明确中药的主导药味,就可以根据五味补泻原则,理解中药的主要功效。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原则中,任一药味均具有三方面的功效作用,例如辛味能补肝、泻脾和散肺,苦味能补肾、泻心和燥脾。但是,这一药味的具体中药,可能以其中的一方面功效为主,也可能同时具有多方面的功效。例如,辛味具有补肝、泻脾和散肺三方面的作用,其中,辛味药桂枝主要以补肝功效为主,能解表温经;辛味药细辛以补肝和散肺为主,能散寒通窍和温肺化饮;而辛味药生姜则同时具有这三方面的功效,既能解表散寒,亦能温中止呕和化痰止咳。
“木中火”“水中金”等五行互含的理论概念,是一种更有利于标识不同中药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学体系,方便临床选药组方,但可能已经失传,且其内涵和外延有待研究。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关联规则研究显示:五行属性的前位属性,与传统药性理论的五味相关性较强;五行属性的后位属性,与传统药性理论的归经相关性较强。鉴于此,本书以主导药味结合具体功效的方法来标识中药,以使更多的中药能够用于“汤液经法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