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图解:以“汤液经法图”解读方剂配伍之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明理篇

一、“汤液经法图”的来源和价值

“汤液经法图”为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原理配图,但《汤液经法》已遗,此图因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收载而保留下来。《辅行诀》是一本敦煌遗书。1900年敦煌莫高窟守洞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后,诸多内藏的医书残卷公之于世,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和《辅行诀》等。其中,《辅行诀》原卷于1918年被军需官张偓南从王圆箓处购买,并作为家学传给其孙张大昌,后于1966年被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献方潮中,张大昌将其手抄本献于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经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教授的不懈努力,《辅行诀》得以校注出版,“汤液经法图”得以公之于众。

“汤液经法图”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其一,在《辅行诀》原文中,陶弘景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其二,根据著名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教授的研究,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勤求博采的内容,就包括《汤液经法》,二者密切相关。其三,采用“汤液经法图”蕴含的五脏虚实辨证和五味补泻治疗原理,可以近乎完美地解释诸多经方、时方和效方的选药组方原理。实际上,从医方发展脉络上看,《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代表的可能是所有方术的总源头,而《辅行诀》所载大小补泻汤、伤寒经方、历代时方效方和当今成方等都是不同的支流,都是对“汤液经法图”组方原则的不同应用方式,源一而流异。

“汤液经法图”五脏补泻的内容与《黄帝内经》中《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五味苦欲补泻内容十分相近,应该是早期同一理论信息源的不同传承。但从内容逻辑性和完整度上看,“汤液经法图”又优于“脏气法时论”。例如,“汤液经法图”以体、用和化这3个概念,将五味定位于五脏的补泻,每个药味均衡地出现3次,并且严谨地构成顺逆方向的排列规律。但“脏气法时论”的内容就缺少这种均衡性和严谨性,在苦味与咸味的出现次数、补泻药味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和难解之处,这可能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传承准确性上看,“汤液经法图”的五边形内循环结构,其稳定性和自纠错能力,显然高于单纯的文字记载(图1)。

需要注意的是,“汤液经法图”虽被《辅行诀》所载,但非陶弘景所作。《辅行诀》的许多内容可能均摘录自《汤液经法》。《辅行诀》原文记载:“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所以,《辅行诀》中记载的各脏腑大小补泻汤和中药五行属性(即二十五味药精)的内容,可能都是直接摘录自《汤液经法》。因此,“汤液经法图”的研究不等于《辅行诀》的研究,“汤液经法图”研究的不是《辅行诀》组方配伍之理,而是包罗百家的中医方剂配伍本原之理。

图1 汤液经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