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医是一门调和的学问
一、天地交泰是万物自荣的基本条件
接下来是《四气调神大论》的内容: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一段主要是说明人要很好地适应四时的变化,不然就要影响身体健康;并着重指出,懂得养生道理,平时重视环境适应和精神调养,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对于这段话,中医理论界有几个认识不同的地方,我觉得秦老所讲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明白的!这里边令人费解的是“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这里应该在“天气”后面顿一下,即“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下面讲:“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这主要讲了天和地之间的自然关系,并以此来说明人体的阳气和天气一样,既不能停滞,也不能发泄太过,否则功能障碍,一切疾病从而蜂起。
在中医学的理论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向大家说明白的,就是天为阳,地为阴,天和地之间如果没有处在一个“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么一个交泰的状态,恐怕人类就不会产生!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中“三”是什么?如果“一”是宇宙,“二”是天和地的话,那么“三”恐怕就是“运气”。运气是什么?运者,动也!就是地气必须升到天上,天气必须下降到地上,只有这么一种状态存在的时候,“三”才得以生啊!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才不是空话。我常说火星上有“一”,跟地球一样,“二”也跟地球上一样,有天有地,但因为没有“三”,没有地气上升和天气下降的这么一个特定的运气状态,所以就不能在火星上产生像我们地球上一样的生物!另外只要有类似于地球这个环境的星球存在,那也就应该有类似于人类的生物存在。关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讲的非常清楚了,就是在这么一种天为阳、地为阴的状态中,阴气上升,阳气下降,阴阳交泰的这么一个局面,就形成“泰”卦。上为坤,下为乾,坤为地,乾为天,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认为正常情况下地不是应该在下面,天不是应该在上面吗?如果你持这种观点,说明你只看到形,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神”!《内经》讲的非常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天气,云出地气;云在天上但出于地气,雨在地下但出于天气。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我们理解“人中”的概念类似。这个地方之所以称之为“人中”,也是反映了人作为一个具有天地交泰这种特定状态的特点。人一共有九窍,上面孔窍全是双数,下面全是单数,跟泰卦完全一样,所以恰好在人中这个地方,是上面窍和下面窍的中间,因为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交泰,人就处于清醒状态!昏厥的时候是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所以在昏厥的时候往人中这里一扎(针刺),天气地气一交通,人就清醒了!可见,我们中国人的《易经》,特别是里面的卦象,法天、法地、法人,把天、地、人的这些变化高度地集中起来了!
《四气调神大论》里这段话的核心是要告诉我们:第一,如果天气不下降,地气不上升,阴阳不交泰的时候,“云雾不精,白露不下”。就是指天地处在这么一种不交状态的时候,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受到极大的影响!对于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人是天地的产物,如果天地处在天崩地裂、天地不交泰的状态,人自然也就活不下去了,因为赖以生存的那种环境已经没有了。
这里有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就是“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可能大家会觉得天明了,怎么就日月不明啊?第一种观点,是秦老解释为:当人处在一种回光返照状态的时候,精气神全都往外边来了,这个时候人就濒临死亡了,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德不露”。从训诂学上去认识,明和朦相通,“朦”就是像阴天一样。第二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天,那就应该有天本身的规律,那么像白天和黑夜就是一种规律。如果天明了,就是只有白天了,地球上再没有黑夜的时候,那恐怕太阳和月亮也就看不见了!第三个观点认为,明与蒙同,蒙就是遮盖的意思,就是阴天的时候,把太阳遮住了,所以天蒙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这些观点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觉得如果你要想做文字的学问或考究的话,那你可以去研究它!如果你只想摄取大意的话,那不管这三种观点说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古人旨意可通或不可通都没有关系,因为它反映的是一种天地不交泰的状态。如果它处于天明的状态,就是只有天而没有地了,那地球还能存在吗?如果是处于“蒙”的状态,但如果有东西阻碍着,让阴气不能下降,那么阳气也就不能上升,最终也仍然是处在一种不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