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经》《难经》相关条文
(一)六淫
1. 寒邪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按:此泛指疼痛可因寒而发,致脉缩蜷绌急而疼痛。冠心病之心绞痛当属疼痛范畴,亦可因寒而发。温阳散寒是治疼痛的一大法则,当然也是治疗心绞痛的一大法则。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此亦因寒而痛者。寒客背俞,因寒性收引凝泣,气血行滞而脉泣。血既已凝,则为瘀血,而能正常循行濡润周身之血必少,故曰血虚。血主濡之,血虚经脉失濡,必绌急而痛。寒邪内注于心,则心痛,胸背相引而痛,即胸痹之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也。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按:此亦指因寒而痛者,心主血脉,寒客脉中,即可引发胸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按:厥者,逆也。阴寒之气厥而上逆入胃,胃与心有经络相通,故寒厥入胃,上干于心,则心脉绌急而心痛。此之寒厥,当属阳虚而致寒上逆者。
《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按:寒积胸中而脉泣者,乃寒凝血瘀,脉不通,胸痛必矣。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按:风寒湿成痹,此痹,不仅指肢体疼痛之痹,亦包括五脏之痹。六淫之邪可外客于脉,内传于心,而为心痹。心痹之状,脉泣不通,心下鼓搏,悸动不安。心主脉而贯肺,以行呼吸,心下悸动而喘,心乘肺也。心脉支者上夹咽喉,邪遏心痹,阳不气化,津液不敷故嗌干。
噫乃心所主,冠心病患者常见此症,甚至顽固噫气。噫亦因寒气客胃,胃气上逆使然。正如《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心澹澹大动……病本于心。”
按:心痛、心澹澹大动、呕吐血泄,其状颇类冠心病心衰者,可因寒盛所发,治当回阳散寒凝。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微大为心痹引背。”
按:瘛疭乃筋之病,筋之柔,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今寒客心脉,气血凝泣,筋失温煦濡养而拘急,故发瘛疭。心脉微急而不通,故心痛引背。大则邪盛病进,痹于心脉而心痛引背。
2. 热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
“热淫所胜……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
按:热客于心则心痛发热,牵及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腹大满膨膨、喘咳,干格于中而呕,症状类于心绞痛。可见,热邪亦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致病因素。
主胜则热,这个热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西医的热,西医是以体温高为判断发热的标准;而中医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的症状而言,如心烦、口渴、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脉数实等,测其体温,可高,可不高。若是外感引起的发热,一般体温也高,中西医有重叠,但不等同。因体温高者,中医认为也可因阳虚、阴虚所致,不能一见体温高,就称为热,妄用寒凉。
《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按:心热,可导致卒心痛、烦闷,此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见热邪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类经·十五卷·四十四》曰:“热与心气争,故卒然心痛而烦闷。”这个热,可分为心经的实热与虚热两类。实热者,包括六气化火、五志化火,及内生五邪蕴久化火;虚热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虚热内生扰心。除心经本身之热以外,尚有五脏之火上干于心而卒心痛烦闷者,亦分五脏的实火与虚火。所以火热扰心,相当复杂,临证须加仔细分辨。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
按:《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胃与心有经络相通,故胃热可沿经上干于心而引发心痛、心烦。提示冠心病亦可因胃热而发,治胃热,白虎、承气、凉膈散等皆可择而用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燠热内作……暴喑心痛。”“火气内郁……甚则心痛热格。”
按:此亦热邪引发心痛。热邪引发心痛者,一者热邪可阻痹气血运行,不通而痛;一者热可煎迫气血,气血逆乱迫急而妄行,亦可为痛。如本书新列之升降散、栀子豉汤治冠心病者,皆本于此旨。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按:诸痛当包括心绞痛,故心绞痛可因火而发,清热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法则。
3. 湿邪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按:胸腹满与冠心病之胸闷憋气相关,可由寒湿所致。可见,温阳化湿亦为治冠心病一门径。
《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耳聋。”“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按:湿盛则痹阻胸阳而心痛,干于清窍而耳聋,甚则心气不收,心如悬,血不摄而咳唾有血,状类心衰。治当化湿蠲饮。本书以化湿蠲饮法所治之诸案,与经旨合。
4. 风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所胜……心痛支满。”“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风淫所胜……善伸数欠,心痛支满。”
按:此论风邪客于心而心痛,风有内风、外风,外风当散,内风当息。内风之作,有实风、虚风之别,又当仔细辨认。本书新列之肝风走窜于心而引发冠心病者,与此相符。
5. 燥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所胜……心胁暴痛,不能反侧。”
按:此为燥客于心而引发之心痛、胁痛。燥分温凉内外,外邪当养津疏燥,内燥当清润。内燥有虚实之异,热伤津而燥者,当清润;阴虚而燥者,当生津养阴润燥。本书新列之百合地黄汤、三甲复脉等方,皆为以养阴润燥之剂治冠心病者,其理盖出于此。
(二)七情
《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素问·至真要大论》:“喜伤心。”
按:人之七情太过或不及,皆可乱其气血,扰神伤心,所以情志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虽情志不同,对人气机影响有别,有气郁、气逆、气下、气耗、气乱之分,但皆可影响于心,呈现心经的不同病变,临床当因其所异而治之。
(三)内生五邪
《素问·脉解》:“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按:心痛少气,恶人与火、惊惕且厥,与冠心病之临床表现颇相吻合,可因水在脏腑而发。水气何来?盖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停蓄而为水饮。水饮泛滥,可外溢肌肤而为肿,内蓄胸腹而膨胀,影响脏腑则射肺而喘,干于胃而脘腹满痛、呕吐下利,凌于心则心悸、胸痛、憋闷、短气。以余之所见,冠心病属阳虚饮凌者颇多,恒以温阳化饮治之,与经旨颇合。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
按:痹者闭也。脉乃血脉,脉不通者,乃血凝泣而不通,导致心痹。心痹者,必心痛憋气、心悸怵惕,与冠心病紧密相关。这段经文明确指出,瘀血是造成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因而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则。但造成瘀血的因素颇多,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热烁血瘀、阳虚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阻血瘀等,治当首重祛除致瘀之因。
《灵枢·口问》:“味过于甘,则心气喘满。”
按:心气喘满,与心功能低下相关,心源性哮喘可因过食肥甘所致。肥甘生痰,痰痹心脉,可致胸闷、胸痛、憋气、气短而喘等症。痰浊痹阻心脉,与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之机理相通。因而从养生防病来讲,勿过肥甘;作为冠心病的治疗,涤痰化浊为一重要法则。本书所选医案中,属痰浊者颇多,恒以温胆汤或瓜蒌薤白剂治之。
(四)正虚
《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按:本应清阳在上,浊阴在下。若阴阳逆乱,升降悖逆,则浊阴反窃踞清阳之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则烦乱,恶与人言,心慌乱不支,气短难续,而喜俯首静伏。此等表现,亦与冠心病之烦闷、心悸、心悬、气短而喘相关联。
升降悖逆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大类。正虚者,无力升举,阴气反干于上;邪阻者,清阳不上达,阴浊痹阻阳位。临证要分清孰虚、孰实。本书用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治冠心病者,意在调其升降,法本于此。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按:该段经文所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表现颇为相似,可见古人对冠心病已有深刻认识。马王堆女尸死于冠脉梗死,可为佐证。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虚则胸中痛。”
按:心之主,肾也。肾藏真阴真阳,阳虚阴寒上逆可胸痛;阴虚经脉失濡而绌急,亦胸痛。故治冠心病有壮命火者、有滋肾阴者,皆为治冠心病之重要法则。
《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养神,躁则消亡。”
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精躁,神无所倚,神惮散不藏。冠心病所见之烦悗、怵惕、闻木声则惊、恶与人言,或密嘿静伏,可与阴精消亡有关,故本书以三甲复脉汤、百合地黄汤等方所治之案,理渊于此。
《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心。”
按:㾓心,心酸痛也。此痛,可因厥阴正虚所致。
(五)五脏相传
《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按:疾病可相互传变,心病可传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病变可传于心,心病先心痛。在判断冠心病的原因、病机时,要分清是心自病,还是由其他脏腑传变而来。他脏传心者,他脏之病为本而心为标。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治他脏为主。视其寒热虚实而调之,本去标象随之而消,或标本兼顾。本书所治之冠心病,多有从他脏入手而治者,概本于此。
《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针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病也。”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难经·八十一难》:“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按:此言五脏相互传变而引发心痛者,所以治疗冠心病,不能只着眼于心,还须分清心病由何脏所传,以整体观来通盘分析判断,胸有全局,方能分清标本先后,施治方有准的。因何脏所传,依脏腑及经络辨证来判断。
《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阳明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按:该段经文所描述的症状,背与心相控而痛,牵及天突、胃脘、十椎,胸胁满痛不得息、不得卧等,与冠心病之临床表现极似,看来冠心病古已有之,故能对其病因、病机、治则进行精髓论述,奠定了后世辨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值得深入研究、领会。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脉“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肾脉“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按:肝与心乃母与子的关系。肝脉不及则肝阳虚,足厥阴之寒逆于心,则胸背相引而痛。本书用乌梅丸治冠心病心绞痛例,与此经旨相符。
肾为水火之脏,其脉不及,或肾阳衰厥气上逆于心,或肾阴虚心阴不足,心脉失濡,皆可引发冠心病,故益肾阳,或补肾阴,皆为治冠心病之重要法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䐜,呕吐霍乱。”
按:土郁,乃脾胃之郁。脾不升,胃不降,湿浊中生,清浊混淆,肠鸣、吐泻、霍乱。土郁则木郁而胁䐜,湿浊蔽塞胸阳而心气不通为心痛。此心痛,乃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治当升清降浊。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
按:金郁,乃肺气郁也。肺郁宣降失司而咳逆。肺气郁,心气不通而心满,腑气不通而腹满,金囚木不升发而胁痛。此心满乃由肺而引发,治当通宣肺气,宣达气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阳明之复……甚则心痛否满。”“太阴之复……上冲心。”“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
《素问·缪刺论》:“邪客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心风疝。”
《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谵妄心痛。”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昧,心痛暴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甚则心痛。”
《素问·五常政大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
《素问·厥论》:“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按:以上诸条,皆为五脏相干而心病者。五脏在生理情况下,相承相制;病理情况下,相互传变,此即中医之整体观。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任何疾病,尤其像冠心病这种老年病,都不可能是单一系统、单一靶点的病变,因而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调理,是中医的优势之一。一味中药常含上百种化学成分,一个方子由多味药组成,经煎煮后,成分相互反应,服后被吸收入血,作用于不同靶点,其成分、机理更为复杂。
中医由单味药到复方,是一次飞跃;由奇方到偶方,又是一次飞跃。这种按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恶关系组成的方子,远较西药的鸡尾酒疗法或复方混合疗法更高明。整体观是中医主要特色之一,它不是落后,而是先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