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文明、文化和中医药学的新境界
以上,我们在认识中医药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科学思想、与中华文明的其他成果相通相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讲话要点。
第一,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和欧洲的讲话中,就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先进文明的特征和本质。
第二,总书记关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述,生动说明了文明交流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要地位。
第三,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文明进步、交流应有的正确态度和三条原则,即“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对正确认识和推动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对积极挖掘和阐释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确目的和要求。
第五,总书记系统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悠久历史,阐述了对欧洲和访问国家文明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基础。为我们主动、积极、有效地对世界说明中国,树立了榜样。
第六,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民为邦本”“天人合一”“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近20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又一次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明确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两条重要标准,说明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在当代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第七,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培养青年的一个主要阵地。总书记说,我们要朝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总书记的这一段话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中医药科学的中国特色是公认的,我们办好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也是必然的。
第八,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总书记对青年在文明文化传承、弘扬、创造的历程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寄予的殷切期望。
总之,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讲话,内容十分丰富,仅以上这八条,就足以说明总书记的讲话,根植于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历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开辟了认识文明、文化和中医药学的新境界;是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至理名言,充满责任和智慧;是我们党关于文明、文化,关于治党治国,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解放。总书记的讲话,为实现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中医药学体系的奠定与发展”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古代科学的各个分支,绝大部分已与西方传入的近代科学相融汇。只有中医药学是例外,它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其生命力和持久价值已经得到两千余年的实践检验,同时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中的一个奇迹。”在这里,《中华文明史》把中医药学称为“一个奇迹”,足以说明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中医药科学所具有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很鲜明、很突出、很有代表性的。
第一,从中医药科学的生命主题来看。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任何一个成果,创造、传承、弘扬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类的生命“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才会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创造、传承和弘扬。遵循“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理念,以维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健康为主题的中医药科学,必然伴随着人的生命存在,而彰显出鲜明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第二,从中医药科学的先进品格来看。“实践之树常青”。如前所述,中医药科学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医药科学的理、法、方、药,主要特征、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相通相应。这种品格客观地决定了中医药科学必然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第三,从中医药科学的博大精深来看。中医药科学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5000多年,贯穿中华文明的全过程。中医药医籍浩繁,在我国古代三部大型图书——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79000多部)中,所占比例很大。中医药典籍的内容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其博大贯通天地,其精深洞悉腠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和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黄帝内经》阐述的人体各部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学说,特别是经络腧穴学说至今仍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对遵循医道的要求讲得更加明确: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之谓也”。中医药科学的医德思想和对圣人、真人、贤人、至人、平人的人格修养、健康养生的论述,至今没有过时。中医药科学“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体现在它的丰富内容之中的。
第四,从中医药科学的杰出功能来看。关于中医药的功能、职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医和视平公疾》:“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在《灵枢·师传》中,黄帝与岐伯就这一融治国、治民、治家、治病于一体的思想,做了详细讨论。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诊候》中明确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医籍、古籍中,关于上、中、下医的论述不少,虽然角度不同,有的是以医理论国事,有的是讲治病与治国的关系,但对中医具有“医国”“医人”“医病”的功能,都是一致的。这是自春秋战国《国语》提出此思想至今两千余年来,在对中华文明各个学科的评价中是唯一的。而且,这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二十几个朝代,不同地区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至今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不平凡的历程中,中医药科学始终以一贯之。
今天,党和政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重视中医药,全国党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列有中医药的内容。我们学校建校三十周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来校并讲话表示祝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中医药的理论。中医药事业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许多都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中医药事业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期。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下了年后唯一一场雪。在学校图书馆张仲景塑像旁边的雪地上,不知道哪位同学画了一颗大大的心。这颗洁白无瑕、工整精细的心,分明是同学们对先祖敬重、对中医热爱、对学成决心的表达。看着这颗心,我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肩负时代责任的同学们,就是中医药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1]本文为2014年5月14日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国医大讲堂上的演讲,2014年6月23日刊登于《光明日报》16版,刊登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