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论述
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十分系统。我仅举几例。
举例之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是我们的“根”和“魂”,丢掉了这个“根”和“魂”,我们就没有根基了。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大结束,习近平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当天,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面对近千名中外记者,在1300多字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这是十八大之后的首次考察。在讲话中,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绝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4年11月11日晚,习近平在中南海瀛台,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被新闻记者称作“历史性的会晤”。在会晤中,习近平对奥巴马说,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珍视国家独立、统一和尊严。中国政府必须顺乎民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中央、在地方、在国内、在国外的重要讲话中,先后三十多次直接谈到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根和魂,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举例之二: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17日,党的十八大结束之后的第三天,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讲话。在讲到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总书记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逆转的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的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多天后,11月2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讲,回顾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环视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总书记满怀信心,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同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成为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之后,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话中,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并且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举例之三: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题组织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时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他说,“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4年3月27日,习主席到访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历史清楚地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中国是创始国成员。习主席的这次访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近70年来,中国第一个国家元首到访,也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面对200多个成员国家的代表,习主席的演讲以文明、文化为主题,立足5000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面向今天的世界和时代,强调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书记深刻、丰富、生动的演讲,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沉稳与博大、深邃与智慧、平等与包容,赢得了全体出席人员的热烈欢迎和尊重。
举例之四:中华文明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精神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国理政发表的历次讲话,都生动鲜明地引用过中华古代先贤的论述,涉及古代文献典籍百余部。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都具有鲜明的“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其中,总书记集中引用和系统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的讲话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
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的讲话主要阐述中华文明文化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系。总书记系统列举了20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总书记列举了15条,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
同时,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总书记还希望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举例之五:“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首次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很可能为人类生命科学的突破做出贡献。
这段话,是总书记担任国家副主席时,2010年8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医孔子学院挂牌仪式上讲的。2015年年底,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又强调了同样的思想,还指出“中医药学的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这是总书记在继毛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之后,对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丰富内涵的深刻揭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年初,我曾就这个问题,以《中医药学: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为题,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召开的中医药大会上讲了十个方面的认识,从总体上阐述了中医药学对人、对人的生命的认识,阐述了中医药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命运、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学科进步与发展的密切关系。
中华民族重视人的生命,重视健康,重视医学,是与生俱来的。不仅以汉族为主创造了中医药学,而且,民族大家庭的56个成员,37个都有自己的医学。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不断的重要根脉,是我们建设“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优势所在。
举例之六:中华文明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态度。
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和201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讲话中,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重要动力”“三个根本态度”“四条基本原则”。
“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总书记首先提出的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个根本态度”就是总书记说的,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四条基本原则”,就是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讲话中所说: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总书记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举例之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带一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时隔一个月后,总书记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又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在人类历史上,很难找到像丝绸之路这样一条路,涉及范围广泛,秉承平等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总书记的以上讲话,生动具体地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公元前140多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所开创的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中哈、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往,与今天的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至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5月,“一带一路”沿线4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100多个国家的嘉宾齐聚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人们清楚地看到,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发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的“一带一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上,正在成为一条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新的伟大成果,也必然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座伟大丰碑。
举例之八: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总书记出席达沃斯经济论坛,并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针对在达沃斯论坛上人们普遍提出的面对当今世界充满的不确定性,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的现象,针对不少人发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总书记从“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个人类文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入手,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明确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为了阐述这个问题,总书记引用了中华文明文化中的许多精辟论述。如“法者,治之端也”;“合则用,不合则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和而不同”;“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等。
总书记还引用和介绍了中国著名兵书《孙子兵法》,说明中华民族历来珍惜和平,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其要义是慎战、不战;说明几千年来,和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讲环境保护,总书记说: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总书记不仅引用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还列举了世界思想家们的思考。如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1862年,亨利·杜楠先生在《沙斐利洛的回忆》中提出的“杜楠之问”;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的话:“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还有“修昔底德陷阱”、潘多拉的盒子、“达摩克利斯之剑”,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等。
总书记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总书记还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最后,总书记借以中国农历丁酉新年,也就是鸡年春节到来之际说到,鸡年寓意光明和吉祥,“金鸡一唱千门晓”,祝福世界,祝福世界各国人民。
总书记演讲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带头起立,全场长时间热烈鼓掌。这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是中华文明积淀的自信和自豪,也是中国智慧为世界展现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