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 悟大道(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中国的文明观给我们的启示——从文明、文化和“幽灵”落地之谜谈起

从以上列举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系列论述中,大家从各自的经历和感受中,都会清楚地看到,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到各地区、各方面的工作,从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到城乡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文明如水,滋养万物”。事实说明,科学、正确的文明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修养和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看看文明、文化的含义和“幽灵落地之谜”。

文明与文化的含义在中华文明典籍中的论述是很系统的。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王制》首先对人和自然万物做了比较,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自然万物的区别在于“义”,在于精神世界。可见,文明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所以“人最为贵”。

“文明”一词的出现,首见于《易经》的《篆》词:“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首次将“文”与“化”组成一词,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不接受以文教化,就要惩罚。西方最早出现“文化”一词,是在拉丁文的耕种、培养、练习和教育等含义中;西方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泰勒,时间比托马斯使用文明概念更晚。他将文明和文化看成一回事,说:“文化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苏联学者也对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析以上论述,可以说,文明和文化,反映的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其他万事万物的重要特征和进步程度。文明和文化,内涵和意义大同小异。其同,同在“文”;其异,异在“明”与“化”。也就是说,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文化则是这些成果的运用、传承和教化。在实践中,文明成果的创造和成果的运用、传承、教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成为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可见,文明和文化的本质、内涵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人的群体、个体成长水平的特征和标志,又是人类社会、人的群体和人的个体发展成长的基点、环境和必要条件。因此,文明和文化,与人类社会、与人的社会活动,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以至与每一个人的面貌、精神、品格、言论和行动、修养和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学习很重要,修养很重要;“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于提高文明程度,加强文化修养。

另一个文化问题,就是“幽灵落地之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开头就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从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说这句话到今天,共产主义“幽灵”没有在它的诞生地欧洲落地,没有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落地。虽然在苏联落地了,但失败了。唯独在我国落地了,胜利了。而且,在我们的《宪法》《党章》中,明文规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总书记所说:文明是平等的、多彩的、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正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品格。我们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从不故步自封,从不拒绝人类的其他文明,从不拒绝先进和科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劳动价值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与我们的文明和传统文化有多方面的相通相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阶级对立和对剩余价值的剖析,对资本掠夺、扩张、侵略的揭露和批判,对我们都深有启发。不仅是我们,世界上严肃的知识界,都承认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1999年和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先后组织了世纪思想家和千年哲学家评选,马克思都名列第一。

所以,“幽灵落地之谜”的答案,从根本上看,在于中华文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于我们的文明贯通天、地、人,博大精深,又历经几千年的磨练,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宽阔胸怀,形成的交流互鉴的内在动力。这也正是我国最早认识、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国学修养很深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的原因。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品质必然使我们的文明、文化数千年来充满勃勃生机,充满创新精神,即“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

不仅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人类创造的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也是同样的态度。这里的关键是,我们的文明、文化崇尚天地大道,遵循客观规律,注重立足实际,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我们的国情、与今天的时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句话:结合是大道理,结合得好,就是创造。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以上两个问题,是就整体而言。对于集体、单位和个人,领悟中国的文明观,我觉得主要要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天人合一”。在以上列举的总书记讲话中,总书记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所列举的20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第一条是“民为邦本”,第二条就是“天人合一”;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所讲的15个方面,第一条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几乎随处可见。到当代,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还有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宾四)。钱先生高寿百余,他在总结自己八十余年学术生涯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讲自己一生的“澈悟”,就是认识到“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才“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最高贵最伟大处”,“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这个认识,不仅中国的思想家们看到了,世界有见识的思想家也看到了。英国著名世界史专家汤因比就说过,他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归宿。

总书记对当今世界许多重大问题所阐述的“中国智慧”,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正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对世界是这样,对治国理政是这样,对我们的人生、生活和工作也是这样。

二是“扶正去邪”。这是中医常用的一个词。在中医药学中,“天人相应”“身心合一”是基本理念。《黄帝内经》为人的健康长寿树立了四个典型,就是真人、至人、贤人、圣人,他们长寿、健康、智慧的共同基础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德全不危”。《黄帝内经》全面分析了人的生、长、状、老、已,即生命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特别是提出了人的“德气”所生成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十种精神现象,及其与人的精神、健康的关系,说明人的品德修养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得出的结论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精神内守,扶正祛邪,弘扬正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的生命规律提出的客观要求,十分重要。

三是传承创新。没有传承,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创新,就是停滞和窒息。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决定的。传承创新的关键,是把握好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结合。历史维度,是过去的成果和智慧;现实维度,是时代的课题和责任。我们正面临着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伟大时代,只要我们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结合,注重务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为中华文明的新进步、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