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特色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桂枝加附子汤

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温经回阳方,具有强壮、止汗、镇痛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此方能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缺氧及抗炎镇痛等,适用于发汗过多导致的亡阳证,以及以多汗、怕冷、身体疼痛、脉弱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经典方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解表后大汗烦躁案(邢锡波)

赵某,男,35岁,工人。素阳气衰弱,因患伤寒,发汗后而病不解,医者又以疏风宣表之剂与之。服药1小时,大汗淋漓,湿透浃背。过半日许,而汗仍蒸蒸不断,烦躁不安,背觉恶寒,脉象虚弱无力,而寸脉尤甚。是知平素阳气不足,而汗剂又过其量,致汗出过多,阳气外越,现真阳有欲脱之象,因以桂枝加附子汤与之。证属表证未解,阳气不足。治宜扶阳解表。处方:白芍15g,附子10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3g,大枣10枚。服此药1剂后而汗减躁安,再剂而病愈。(《邢锡波医案集》)

按:《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原文描绘了一个被误用大量麻黄后虚脱的病人,汗还在出,全身几乎湿透,黄豆大的汗珠,冰冷蜷缩的四肢,苍白灰暗的面色,小便点滴全无……后世的解释为“亡阳而脱液”(成无己)“阳虚漏汗并表证不解”(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等。桂枝加附子汤也成为救治误汗虚脱的有效方。本案虽然没有用强烈的发汗药,但在体质虚弱的情况下,通常的疏风宣表之剂或西药解热镇痛药,都可能导致过汗。根据本案记载,患者在大量出汗的同时,有烦躁不安、背觉恶寒、脉象虚弱无力的表现,这是邢锡波先生用方的着眼点。

阳虚漏汗案(刘渡舟)

崔某,女,51岁。患自汗症10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一服前3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1小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冰雪融化般的感觉。3剂药后,汗出情况大为好转。又加大附子剂量,再进3剂。服第4剂药后,周身皮肤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6剂药服尽,而10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10g善后痊愈。(《经方临证指南》)

按:除误汗亡阳外,自汗症也有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机会。本案除对患者的体型、脉舌等客观指征有描述外,还详细记录了患者服用本方后的感觉:初有冰雪融化的温暖感,继而有针刺样的疼痛感,最后是无比舒适感。读这种医案犹如在刘渡舟先生身旁侍诊,现场感很强。

少腹剧痛案(张有章)

戊申奉委以征葠税赴石柱,甫抵旅店,日薄暮。歇未定,微闻有人呻痛,声惨,询之旅店,知为东邻,郝寿五之妻,患少腹痛也。方问答间,寿五适至,因谓余曰,拙妻身受此病,已历三年。每于病将作时,必恶寒遗溺,辄数日而痛不衰,经医无算,卒尟效。今蒙存问,如知医而以捄世为念者,能不一行救之乎。往为诊之,尺脉沉迟而细,乃以桂枝加附子汤温之,数剂而瘥。(《伤寒借治论》)

按:桂枝加附子汤的经典原文并无脉证记载,但从相关附子类方的原文来看,附子证以脉沉迟弱为多。如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描绘了一个经过泻下发汗后的患者,白天烦躁不安,入夜安静,其“脉沉微”是本方证的客观指征。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更将脉证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如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等。本案也以“尺脉沉迟而细”作为识证要点。不过,桂枝加附子汤证脉象也未必一定沉,浮大者也有之,但一定无力。如清代医家莫枚士认为桂枝加附子汤证“治四肢拘急及脉浮大、两胫拘挛”(《经方例释》)、现代经方家樊天徒则认为是“头痛微发热,汗出不止,恶寒殊甚,指尖冷,四肢拘挛疼痛,小便难,脉浮而虚”(《伤寒论方解》)。

坐骨神经痛案(权依经)

王某,男,26岁。1978年12月13日初诊。左腰臀部疼痛并呈放射至腘窝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似筋缩短牵制性痛,伴有麻木困重感。病已两月余,仍不能坐,只能站立就诊。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查其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重白芍、炙甘草药量: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12g,生姜9g,大枣4枚,附片3g。水煎分2次服,3剂。患者自感服上药3剂后,疼痛大为减轻,再服上药3剂后,能坐凳子上就诊,下肢已不痛。(《古方新用》有删节)

按:《伤寒论》“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提示桂枝加附子汤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另外,方中的附子、桂枝就是经典的止痛组合。如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方用附子三枚,桂枝四两;甘草附子汤治“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方用附子二枚,桂枝四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用炮附子二两,桂枝四两。桂枝加附子汤中虽然附子量不大,不过其镇痛功效也是有的,本案就是佐证。

肩臂疼痛案(胡希恕)

西某,女,69岁。

初诊(1965年9月20日):右肩疼痛,抬手举臂困难已四五个月,经针灸治疗无效,饮食不香,大便干,二三日一行。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无效。脉弦滑数。与桂枝汤加苍术、附子、大黄。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苍术五钱,川附子三钱,大黄二钱半。3剂,隔日1剂。二诊(1965年9月27日):服药后痛减,但因停药又作。仍进原方。三诊(1965年9月29日):服药后痛又减,已能忍受,大便日二三行,口干不思饮,纳差。苔黄舌红,脉弦滑数。仍进原方。

四诊(1965年10月4日):服药后饮食增,大便好,疼痛减。仍以原方将息,大黄减为二钱。(《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

按:胡希恕先生常把桂枝汤加苍术、附子、大黄用于治疗骨质增生。

脚尖发冷随即腹部不适而腹泻案(娄绍昆)

患者男,今年50岁,农民,永强人。素来身体健康,好像从来没有生过病。但近5年来,经常感到脚尖发冷,特别是在夏天,感到脚尖发冷,腹部就不舒服,随即腹泻。今年发病比往年更加频繁,手足也出现痉挛的状态,这是过去所没有的现象,所以患者心中有点恐慌。其间也到过医院看过不少医生,都认为是肠道功能紊乱,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算起来患者和我也是个远房亲戚,于是上门求诊。

初诊于2005年7月10日。

经诊察,除以上症状外,另有:冬日盗汗,夏天自汗,口淡不渴,但是脉舌无发现异常。腹诊时,发现腹肌薄而无力。初步印象是桂枝汤证。患者夏日脚冷引发腹部不适的症状特征,使我想起日本汉方经验口诀:“夏日足冷而腹痛者,桂枝加附子汤。”于是我投桂枝加附子汤7剂治疗,以干姜易生姜。其实这个方剂就成为桂枝汤与四逆汤的合方了。

服药1周后,于7月17日复诊。患者说,汤药入口后全身通畅,感到很舒服,就好像遇见了一个久违的朋友一样惊喜。同时脚尖发冷、腹部不适而腹泻的症状似乎也有所改善。因上方有效,继续投予桂枝加附子汤7剂。

又服药1周后,药物的作用也渐渐地显示出来,手足时常发生痉挛的症状已经消失,脚尖发冷、腹部不适而腹泻的症状也有明显好转,然而自汗依然如故。根据以上症状,投予原方加玉屏风散,并要求患者连服2周以后停药观察。

此后,病人连续服用桂枝加附子汤加玉屏风散合方1个月,诸症消失而停药。1年后遇见他的家人,得知此病已愈。(《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

原按:经方医学要重视口诀,“医学别传,不立文字”。晋代葛洪《抱朴子·明本》谓:“岂况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唐岑参《下外江舟中怀终南旧居》诗云:“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经方医学的主要特点就是随证治之,方证相对,类证鉴别。以上病案如果追究病因病机就比较困难,然而方证辨证,结合汉方的经验口诀却显得简单而有效,临床医生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病案中的“脚尖冷”,为什么不考虑加细辛?细辛治疗宿饮、停水,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这个患者“形寒肢冷、汗多下利”是典型的四逆汤证,所以加附子,易生姜为干姜,使之方证相对应。

三叉神经痛案(娄绍昆)

78岁的男性老人,三叉神经疼痛术后5年来病情稳定。但半年前疼痛复发,每天服2片卡莫西平,但每天深夜仍有3个小时剧痛,如果加药,就会头晕眼花,半年来接受过各种方法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痛不欲生。2009年5月25日初诊。患者瘦长个子,面色苍白,平时畏寒、四肢怕冷、头颈部多汗,恐惧悲观的情绪一望而知。曾有胃痛史,但自从患了三叉神经痛后胃痛反而自愈了。脉缓大,舌大齿痕淡红,苔薄白。腹诊发现腹肌薄而紧,有腹直肌痉挛。据此,果断投予桂枝加附子汤1周量: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附片10g。同时配合针刺西药维持原量。服药1周后,深夜疼痛时间减少到2小时左右,程度明显减轻。继续原方,并施以针刺,疼痛日渐减轻直到消失,晚上能安然入睡,食欲增加,精神好转。随即减少西药用量,2个月后完全停服西药针刺,中药改为2天1次,1个月后停药。其后的2年时间里,复发过1次,呈现柴胡证,后服用柴胡汤而愈。从那以后,至今未见复发。(《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有删节)

按:本案提示桂枝加附子汤也能治疗神经痛。案中记录了患者的体型体貌以及腹证、脉证、舌证等客观指征,为读者勾勒出桂枝加附子汤适用人群的外观特征。瘦长个子,面色苍白,平时畏寒,四肢怕冷,头颈部多汗,这是桂枝汤适用人群的常见外观特征。腹肌薄而紧,有腹直肌痉挛,是桂枝汤类方常见的腹证。之所以用附子,就是疼痛。桂枝汤加附子,不仅能够回阳止汗,而且还能止痛。

桥本疲劳多汗案(黄煌)

张女,62岁,163cm,61.5kg。2019年10月15日初诊。

病史:桥本甲状腺病10年,近1个月来疲劳感明显,四肢沉重,散步都乏力,气短懒言,白天运动后头部汗多,夜里汗多湿衣。2019年10月7日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轻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体征:舌嫩水滑齿痕,脸黄眼肿,头发稀,脉弱。

处方:桂枝20g,白芍15g,干姜5g,炙甘草5g,红枣20g,制附片10g,白术20g,茯苓20g。10剂。

2019年10月29日复诊:患者自述药后很舒服,盗汗已无,气短懒言改善,有力气了,精神振奋,睡眠正常。原方15剂,隔天服。

按:桥本甲状腺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本病由日本人桥本策于1912年发现,简称为桥本病(HT或AIT)。本病女性较多,年轻者多见疲劳、情绪波动、月经不调、量少闭经、易于流产等,多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老年者多见甲状腺功能低下,虚胖、怕冷、无精打采、毛发脱落、舌体胖大、脉沉弱等,多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肾气丸等。

本案用方是桂枝加苓术附汤,能温阳散寒利水,能除疲劳、止自汗、止腰腿痛。治疗甲减、职场疲劳综合征、慢性腰腿痛效果好。其人多脸黄舌暗脉无力,怕风怕冷易出汗。此方颇得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浅田宗伯、汤本求真等人推崇。据说,法国公使腰背疼痛,屡经西医治疗无效,被浅田宗伯针灸与中药并用,一周治愈。兴奋的法国公使把自己的治病经历和处方(桂枝加茯苓白术附子汤)译成法文,发回法国。法国报纸报道了这则新闻,惊动了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为此赠送了不少礼品给浅田宗伯。汤本求真说:“本方应用极广,为个人一日不可或缺要方之一,当专心努力以自得之。”(《日医应用汉方释义》)

痛风性关节炎大量出汗案(黄煌)

牛男,46岁,179cm,90kg。2016年7月23日初诊。

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多年,5年前心梗支架植入,2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近月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频发,右膝及脚踝肿痛明显。出汗甚多,夜间常常衣被皆湿,特别容易饥饿,有饥饿感时心慌身抖,全身无力。

体征:体形魁梧,面色晦暗,皮肤湿冷,舌嫩暗,脉大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20g,肉桂10g,赤芍30g,干姜10g,生甘草5g,红枣20g,白术30g,苍术30g,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7剂。

2016年8月6日复诊:药后下肢步行有力,汗出湿衣明显改善,大便成形,面色好转,痛风未发。原方续服10剂。

按:本案患者身患多种疾病,但关节痛与严重的自汗盗汗为突出主诉。关节痛的经方甚多,自汗盗汗的经方也很多,如何选择?还是着眼于患者的体质状态。其人魁梧而皮肤湿冷,舌质暗嫩,脉大而弱,是桂枝汤证。因汗多身体痛,当加附子,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相符。方证相应,故效果明显。

为何不用桂枝加黄芪汤?黄芪确实能固表止汗,也多疗饥,故用于糖尿病,但适用者多有浮肿,或腹部硕大松软,是气虚者方。

为何不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确实能用于治疗下肢关节肿痛,也能用于痛风性关节炎。但适用者多面色黄白且光亮,两下肢浮肿更多见,是湿热者方。

为何不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关节肿胀疼痛的专方,但适用者多为全身性关节疼痛变形,少汗者多用,是风寒者方。另外有心梗者,慎用麻黄剂。

本案用方取桂枝加白术附子,能温阳止痛、固表止汗。白术、附子是经方中治疗关节痛的常用组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方用白术五两,附子二枚;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方用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真武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方用白术二两,附子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