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六气
晋景公昏聩而滥杀无辜被“厉鬼”报复,医缓诊后的结论是他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治。
医和的故事发生在晋平公执政时期,平公好女色而荒于政事,不分白天晚上跟女人混在一起,搞得身体亏虚,精血不足,不能处理朝政,重病之下便向秦国请求医生。秦景公派了一个叫“和”的医生为他诊治。医和通过望、闻、问、切,对晋平公的疾病进行了全面诊断,出来后告诉大臣说:“平公的疾病治不好,因为好女色而使身体极度亏虚,大脑昏昏沉沉,这就是所说的蛊。国君的病不是鬼神造成的,也不是饮食不当造成的,而是迷惑于女色,丧失了心志。”
医和指出晋平公的病因是“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在非常相信鬼神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得病首先想到的是鬼神作祟,所以鬼神的因素是致病的重要病因;其次是饮食不当造成的疾病。晋平公的病因既不是鬼神,也不是饮食不和,而是沉迷于女色,说明当时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关于致病的原因,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概括为内因和外因。《素问·调经论》指出:疾病或者产生于阳,所谓阳就是指天阳六气,如春天的风温、夏天的暑热、长夏的雨湿、秋天的燥凉、冬天的严寒;或者生于阴,指人的饮食起居不当、喜怒哀乐等七情没有节制,当然还有色欲过度。
文章中讲到“天有六气”“淫生六疾”也是讨论病因。“六气”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过了会产生疾病?在古代汉语中,“气”指各种现象,如《黄帝内经》中产生疾病的怒、喜、悲、恐、寒、热、忧、劳、思九种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夏、秋、冬四气等都是指现象。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古人都看作现象。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即一切可以表述的都是有,都是存在;一切存在都叫象;一切象都是气。现代汉语中的“气象”一词,就是由气和象两个同义词构成的双音词。例如,今天人们高兴了叫喜气、发怒了叫怒气、不时髦叫土气、时髦叫洋气等等。这里讲到的“天有六气”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六种现象:阴、阳、风、雨、晦、明。具体地说是冬寒、暑热、刮风、下雨、夜晚、白天,是古人观察到的最明显的六种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寒、暑、风、雨、昼、夜六种现象,六种现象和谐,不出现太过与不及这一类暴戾的天气就能依照时序生化万物。春风拂煦,万物开始生长;夏天阳热,万物茁壮茂盛;秋天天气燥凉,万物结出果实;冬天寒风凛冽,草木落叶归根。寒暑往来,阴阳交错,生生不息。六气暴戾,会出现草木焦枯、河川崩溢、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人生天地之中,自然也会像万物一样,产生各种疾病。《左传》中的六气,后来在中医理论中进一步演变为风、热、暑、湿、燥、寒六种典型的气候特征,其功能是风温生、暑热长、湿化、燥收、寒藏。生、长、化、收、藏各守其时序,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就会产生各种灾害,对于人来说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天地阴阳中,古人认为天阳居于主导地位,没有天上的阳光雨露、寒暑冰霜,就没有大地的万物繁茂生长。“天有六气,降生五味”,降和生同义,都是产生的意思。所谓五味就是五行之味,人以五味养五脏。六气生万物,万物有五味,推而广之,有五色和五声。六气不能太过,太过则产生疾病,所以冬寒过度会产生冷疾,暑热过度会产生热病,风过度会产生四肢的疾病,雨湿过度会产生腹泻之类的疾病,暗夜过长会产生心神惑乱之类的疾病,白昼过度会产生心神劳倦之类的疾病。
自然现象过了就会造成灾祸,人养生效法自然,需要怎样做呢?就是不能太过。医和说晋平公的疾病不可治是因为好女色过度。平公装糊涂,问女人不能接近吗?医和说,能啊,但是要有节制,不能过度好色。他举了音乐的例子加以说明。他指出,前代圣王创造的音乐和谐动听,就是因为由和谐的节律组成,同时用这些和谐的音乐来节制各种事情。一首和谐的乐曲,有快有慢,有开头有结尾,前后相互连及。曲调和谐,五音下降之后就要停止弹奏,不能再狗尾续貂,搞一些烦乱的弹奏手法,这样就会出现淫邪之声,惑乱心志,忘记平和之音。有修养的君子,不要听那些淫乱之音。其他的事物都像音乐那样要有节度,到了烦乱的程度要舍弃,不然容易产生疾病。君子接近女色要符合礼仪,不能因为好色过度而产生心志惑乱。“女阳物而晦时”,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古代男娶女嫁,男主女从,所以说女人是男家之物,跟女人交合应该在夜晚。如果白天不工作,一天到晚跟女人厮混在一起就过度了,好色过度则损伤阴精。古人把精血和阳气以阴阳分类,精血为阴,性寒,阳气为阳,性热,气血阴阳和谐则无病。好色之人交接过度,精液频射,失精太过就破坏了气血阴阳的平衡,寒凉的精血虚少则阳热的阳气偏亢内犯,从而出现内热之疾,大脑缺精血滋养而昏聩不能做事。医和说,国君好女色没有节制,不分白天晚上都跟女人厮混,能不产生惑蛊之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