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神经解剖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般认为,现代神经解剖学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19世纪中后期,解剖学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神经组织的研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神经组织切片的结构,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解剖学家Camillo Golgi(1843-1926)在1873年创建了用硝酸银镀染整个神经元的银浸法即称“Golgi法”;西班牙著名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1852-1934)在此法的基础上,于1903年创立了Cajal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做了大量的神经组织研究,提出了“神经元学说”,并出版了《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组织学》和《神经系统的变性和再生》两本神经解剖学的经典著作,1906年两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病理学家Karl Weigert(1845-1904)在1884年发明了髓鞘染色的Weigert法,以后又出现了很多改良方法,有的至今仍被应用。意大利的病理学家Vittauio Marchi(1851-1908)在1890年创立了显示变性髓鞘的Marchi法,应用此法可进行变性有髓纤维的追踪,这为神经通路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Franz Nissl(1860-1919)在1892年发明了用碱性染料进行神经元染色的方法,称Nissl染色法,这种染色方法开启了神经组织中细胞构筑学的研究,并通过这种染色方法发现了神经元损伤后胞体的染色质溶解现象,此法至今仍被用于神经组织损伤的研究。

英国神经生理学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75-1952)于1897年提出突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通过电子显微镜在超微结构水平已得到了证实,此后,神经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突触研究工作。2013年因揭示了神经细胞突触囊泡运输调节机制的3位科学家James E.Rothman、Randy W.Schekman和Thomas C.Südhof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进入20世纪,神经科学工作者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微细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进入到超微结构水平。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神经通路追踪技术、荧光素标记法、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电镜技术等相继应用,神经解剖学从形态结构的研究延伸到对其内化学物质的研究,开辟了免疫神经组织化学,也称化学神经解剖学(chemical neuroanatomy),通过对神经元中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研究,揭示神经元间功能活动的化学机制。1989年美国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脑的10年”,随后掀起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新高潮;90年代原位杂交技术的引入,将神经细胞中的基因用形态学方法显示出来;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的应用再次给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带来了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神经科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神经解剖学借助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围绕脑功能、脑网络组、神经再生、神经发育与遗传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神经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神经解剖学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一些跨领域研究学科的联系和交叉渗透更加密切。

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结合中医药及针灸的临床应用,开展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康复机制的研究。这对推动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