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创新及在脾胃病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恒温灸具发明与恒温灸法创新

一、传统灸法存在问题

中医药需要继承、发展,更需要创新,灸法由传统的手工灸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灸盒发明与创新应用,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关于艾灸的作用机制已有不少的研究,其中光、热、香、药等作用理论众说纷纭,难舍彼此。在此情况下,创新既要保持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理念。灸疗的改革创新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探索,就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保持恒温及尽可能地减少烫伤。传统灸法有手工灸、插签灸及灸盒灸等,存在着诸多关键技术问题与不足:①温度不恒定(随着灸药燃烧火点的不断增高而温度由高变低)。②容易烫伤及安全性差(燃烧开始时温度高,老年人、皮肤感觉障碍者、腹部及足三里等皮肤不在同一水平线处的穴位,容易造成低温烫伤;燃烧的灸药暴露易烧着床褥)。③操作繁琐(艾条插入插签或雷火灸条需外加大头针固定,且要反复调整施灸距离及重新点燃灸药)。④耗材且耗人力多(灸药暴露在空气中,燃烧速度快,消耗多,需多次点燃灸药)。⑤需反复刮灰(每5~10分钟刮一次灰)。⑥灸盒单一、与灸药缺乏规格化,难以满足临床各种灸法的需求。⑦燃烧排烟大(艾条或雷火灸药暴露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⑧舒适感不强(施灸时局部暴露,温热感差)。⑨冬天天气寒冷,难以施灸。⑩灸盒外固定不牢固(灸盒外固定容易松动脱落及固定方法不佳)。

二、恒温灸法创新

恒温灸法针对传统灸法存在的技术不足,进行了灸具改良和操作方法改进,主要有三大创新点。

(一)恒温灸法理论与护理方案创新
1.恒温灸理论创新

提出了恒温灸及大面积恒温灸理论。恒温灸具关键核心技术改良:利用重力作用,使灸药燃烧点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与施灸部位保持距离恒定,灸法实现了恒温灸的效果;恒温灸具与传统灸具相比,灸盒更大,脏腑较集中的背部、腹部施灸时覆盖面积更广,实现了体表、脏腑、经络与穴位一体化施灸,增强了灸疗的效果。

2.制定恒温灸法标准操作流程及构建规范化护理方案

灸疗所治病证临床上多属寒热虚湿瘀错杂证,采用恒温灸治疗复杂的临床病证有重要意义。从施灸经络、穴位、灸具的选择,以及施灸距离、温度、时间及灸量等关键环节的护理研究,制定恒温灸法标准操作流程及构建恒温灸法规范化护理方案,使恒温灸法更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人性化。

(1)恒温灸法经络穴位的选择 恒温灸法治疗利用经络理论、穴位治疗作用及穴位近部与远部作用机制,从中医辨证护理角度出发,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施灸以督脉、任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穴,脾、胃、肝、肾、心、肺经经络为臣穴,从背、腹及四肢等进行辨证取穴,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疏通经脉、调节经气、调和气血及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达到解除寒热虚湿瘀等复杂致病因素的作用。

(2)根据患者辨证及灸法选择不同灸具与灸药 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及补泻原则,选择不同的灸具及灸药(雷火灸、艾灸或姜灸)。灸具有可调节不同高度的1~19孔之分:1孔主要适用于四肢及穴位施灸;2孔、3孔、4孔、6孔可适用于任何部位施灸;12~19孔适用于背部、腹部、下肢经络及穴位的大面积姜疗或减肥施灸。雷火灸药条直径3cm,含有调节阴阳的30多种名贵中药;艾条有直径1cm、2.5cm。与艾灸比较,雷火灸健脾除湿、活血化瘀及温阳补虚等作用更强。

(3)恒温灸法补泻原则与效果评价 ①恒温灸治疗补泻原则及补泻法得气判断。根据灸温、灸量(施灸时间长短及灸具的大小与多少)、施灸时间、面色及施灸部位红晕、肌肉软组织柔软、汗出等来区分与判断。②恒温灸补法操作护理方案优化及得气判断。补法操作:施灸距离高、温度较低、灸量小、时间15~30分钟;补法得气判断:施灸后皮肤及面色微红晕,无汗或微微汗出。③恒温灸泻法操作护理方案优化及得气判断。泻法操作:施灸距离低、温度高、灸量大、时间40~60分钟;泻法得气判断:皮肤及面色明显红晕,汗出较多或全身汗出。

(二)灸具发明与工具创新
1.恒温灸具(专利号:ZL 200920141292.5)

专利技术——恒温灸具的创新点:①温度恒定、火力均匀及不易烫伤。灸盖上设有连接灸网并可上下移动而不下滑的不锈钢灸筒固定灸条,灸盒底部有更精密的不锈钢纱网集灰,关键技术在于重力作用下将灸条始终固定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保持施灸距离恒定;更精密的纱网克服了传统灸疗施灸中的灸灰污染和皮肤烧伤,同时不锈钢筒还有烟囱的作用,使灸条低温燃烧、火力均匀且不易烫伤。②操作简单与节能省力。点燃灸条后放在不锈钢灸筒内施灸,能使灸条低温及完全燃烧,无需刮灰,节能省力,节约药物与人力30%~50%。③灸具多规格和多功能,实现规格化并适合任何灸药施灸。④采用大毛巾包裹,达到保温及减少烟雾排放的作用,符合环保要求;灸条在不锈钢灸筒内燃烧,温度更恒定,通过不锈钢灸筒的热传导,大浴巾包裹恒温灸具产生的热量,比等量灸药暴露在空气中燃烧的热量大,从而增加了灸疗舒适感。⑤因年老、腰背疼痛不能俯卧或体位不能配合者,可使用固定带采用坐姿施灸,使施灸更安全。

2.恒温可调控灸具(专利号:ZL 201520986728.6)

恒温可调控灸盒包括盒体、顶板,其特点在于盒体内部的空腔为灸药燃烧室。创新点:①灸盒燃烧室设有可作上下移动的灸药定位器。②盒体的底部开有红外线辐射口;顶部为盒盖,盒盖中间有灸药进口。③盒盖下方固定有环形定位器导管,灸药定位器置于环形定位器导管内,并有伸出盒体外侧的调节杆,调节杆与盒体壁上所设调节卡槽配合以实现上下移动调节。

3.艾灸与雷火灸万向机械神手(专利号:ZL 201520986620.7)

艾灸与雷火灸万向机械神手包括水平移动圆轨、垂直移动圆轨和连接杆。创新点:①水平移动圆轨上连接有可作前后移动的垂直移动圆轨。②垂直移动圆轨上连接有可作上下移动的连接杆,连接杆上连接有可作左右摆动的灸盒锁止机构。垂直移动圆轨与水平移动圆轨相互垂直排布,垂直移动圆轨的顶部通过前后向活节锁止机构与水平移动圆轨连接,连接杆的顶部通过上下向活节锁止机构与垂直移动圆轨的下部连接。③灸盒锁止机构通过左右向活节锁止机构与连接杆的底端连接。

4.艾灸与雷火灸专用治疗车(专利号:ZL 201520987446.8)

艾灸与雷火灸治疗专用工具车包括车体,车体内设有热源操作室、艾条与雷火灸药贮存室、灰斗室、物品贮存室、艾灸盒与雷火灸盒贮存室。创新点:①艾灸盒与雷火灸盒贮存室位于车体下部,物品贮存室设置在灸盒与雷火灸盒贮存室的上方。②热源操作室、艾条与雷火灸药贮存室和灰斗室并排设置在物品贮存室的上方。③热源操作室、物品贮存室和艾灸盒与雷火灸盒贮存室均为敞开式。

5.一种多功能医用灸条灭火罐(专利号:ZL 201920088682.4)

一种多功能医用灸条灭火罐包括罐体、灭火罐盖、灸条固定装置和艾灰分离装置。创新点:①罐体为一顶部开口设置的圆柱体;罐体的罐口内侧下方设有环状突起,环状突起与罐体位一体式结构。②灸条固定装置和艾灰分离装置为可拆卸的组合式结构,灸条固定装置扣合在艾灰分离装置内,灸条固定装置为一不锈钢平面,平面边缘均匀分布三个向上突起的宽式弹性弯钩,弯钩向外侧方向略紧弯曲。③结构简单,密闭性好,有自动脱灰及防潮功能,具备高效、节约、卫生、防烫伤、易清洗、结实耐用的优势。

(三)操作方法创新

传统灸法有操作繁杂、无法控温、易致烫伤、烟雾过大等缺陷,这给灸疗的应用和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尽管诸多灸器具相继问世,但仍有一定缺陷,如操作起来不方便、受时间地点限制等,尤其是小巧便捷的灸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控制温度和施灸距离,成了灸法操作的难点。针对传统灸法不足之处,恒温灸法[38]采用大浴巾包裹,能保温、固定灸盒、减少排烟,达到体表、脏腑、经络与穴位一体化施灸。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是火力均匀及温热效应[39],减少烫伤、提高灸疗效果及护理工作效率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恒温灸法首先提出恒温灸及大面积恒温灸理论。吕艳等学者[40]研究比较大面积恒温艾灸与传统艾灸治疗胃脘痛疗效及节能省力情况,提出大面积恒温灸理论并改进灸具与操作方法:工具改良的关键在于灸药燃烧点在重力作用下与施灸部位保持距离恒定,达到恒温灸的效果。操作方法的改进是采用大浴巾包裹灸具,达到固定、保温及增加舒适感的效果。灸法具有偏补之功,取五脏背俞穴,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可通调五脏气机[41]。高希言[42]等提出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一般需要50分钟以上才起到治疗的效果。黄月莲[43]等发现雷火灸治病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太高(目前在医院里雷火灸条成本为43元/根,清艾条为2.5元/根),用雷火灸筒灸不做或少做手法灸则能降低药物成本及时间成本。

研究者已从灸量、灸时及药物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恒温灸具通过采用可上下移动调节施灸距离的不锈钢灸筒、灸网和更精密纱网的设计达到恒温施灸,解决了传统灸盒存在的问题,施灸实现了恒温灸的效果。恒温灸具与传统灸具相比,灸盒更大,脏腑较集中的背部、腹部施灸时覆盖面积更广,实现了体表、脏腑、穴位与经络一体化施灸,增强了灸疗的效果。恒温灸法的创新就是在此前提下经过打磨,产品、理念创新脱颖而出,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及辨病与辨证原则,从经络、穴位与灸具选择、灸温、灸时、灸量等对恒温灸进行系统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规范操作及优化临床护理方案,形成中医护理特色与品牌,并促进成果的产业化及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恒温灸具的发明能解决传统灸法关键技术上的不足,恒温灸法的创立标志着灸法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与超越,对推动中医护理学科及针灸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郑婷婷,田瑞昌,刘国辉,等.艾叶及其燃烧产物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41-244.

[2]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4):277-279.

[3]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

[4]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5]陈丽梅,单思,张启云,等.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的治疗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230-236.

[6]金琦,李欣,李文宁,等.艾灸足三里对胃黏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20,29(1):71-73.

[7]郭亚茹,何诗雯,童敏,等.艾灸治疗顺铂化疗所致迟发性呕吐临床研究及经穴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24):3023-3027.

[8]卢晶,孙莉.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5):45-47.

[9]吴梦蝶,黄馨云,赵爽,等.循经取穴隔药饼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9):1585-1589.

[10]吕艳,李桂贤,陈国忠,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大面积恒温灸治疗胃脘痛应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2):23-25.

[11]李国娜,王奕娴,蒯仂,等.近十年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8):1598-1605.

[12]张国山,邱冉冉,潘江,等.基于文献分析艾灸治疗哮喘的临床选穴规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1):1278-1282.

[13]李皖萍.用艾条灸联合穴位贴敷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4):220-221.

[14]聂焱,郑雪峰,陈明明.温和灸背俞穴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8):128-131.

[15]聂焱,郑雪峰,陈明明.温和灸背俞穴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8):128-131.

[16]温伟琴,曾晶晶,饶珂寒,等.热敏灸足三里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AS及PG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6,47(7):61-63.

[17]李彬,白辉辉,张一.热敏灸配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6):597-600.

[18]董庆,徐复娟,樊小平.热敏灸治疗冠心病失眠的疗效及对血清褪黑素、瘦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0):1235-1239.

[19]张迪,袁星星,王炳予,等.合募配穴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2):1401-1405.

[20]黄仙保,谢丁一,邱祺,等.热敏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20,40(6):576-580.

[21]鞠昌军,周鑫,董程程,等.温灸疗法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无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3):276-280.

[22]吕艳,李桂贤,陈国忠,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大面积恒温灸治疗胃脘痛应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2):23-25.

[23]吕艳,李桂贤,陈国忠,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大面积恒温灸治疗胃脘痛应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2):23-25.

[24]金传阳,孙征,刘力源,等.温和灸“灸量”的参数与内涵[J].针刺研究,2019,44(7):520-524.

[25]李亮.热灸效应与穴位敏化的机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26]丁建兴.按压透热隔姜灸法及其临床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82-584.

[27]张建斌,王玲玲,吴焕淦,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1):1000-1003.

[28]蒋国庆.浅淡温和灸的灸量[J].上海针灸杂志,2005(11):37.

[29]丁凤,王婧吉,储浩然.温和灸不同灸量对治疗血脂异常最佳灸量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2):237-239.

[30]苟朝琴,高静,吴晨曦,等.艾条灸灸量时间参数对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4):14-20.

[31]谢琦琦,万红棉.灸法补泻理论的热力学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6):638-639.

[32]张建斌,王玲玲,吴焕淦,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1):1000-1003.

[33]李连洁.灸法补泻探析[J].河南中医,2014,34(11):2252-2254.

[34]魏巧兰,邱静,徐中芹.艾灸治疗肾病脾肾阳虚型水肿病人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8):2233-2235.

[35]唐军玲.一种新型恒温无烟艾灸器[P].山东:CN207666861U,2018-07-31.

[36]谢苗苗,刘婷婷,吴迪,等.艾灸盒[P].湖北:CN209301714U,2019-08-27.

[37]周占业.便于调温的艾灸盒[P].河南省:CN210728210U,2020-06-12.

[38]吕艳,李桂贤,陈国忠,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大面积恒温灸治疗胃脘痛应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2):23-25.

[39]张淑君.试论灸法“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8,28(10):739-741.

[40]吕艳,黄贵华,韦衡秋,等.恒温雷火灸标准操作流程在胃脘痛护理中的规范化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B):1297-1299.

[41]陈兴华,杨海涛,唐纯志.艾灸五脏背俞穴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9,27(8):16-17.

[42]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77-279.

[43]黄月莲.针灸结合雷火灸临床应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