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书院医道传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2 略谈三和书院的三点经验

本文为2021年10月16日刘力红老师在首届中医书院发展论坛上“如何落实中医书院的宗旨——医道传承”的主题发言整理稿。

各位前辈、同道: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受到傅(延龄)老师、薛(钜夫)老师的邀请参加本次论坛。通过今天一整天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多,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三和书院的差距以及进步的空间。

三和书院是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是我们规模最大的一个公益项目,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迄今三和书院已经运行五年多。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不能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只能大体地讲一个纲要。

1.“感触很深”

通过上下午的听讲,我感触很深。由金方书院承办的本次中医书院发展论坛,这个形式非常好。单就论坛本身所提出来的这些东西,我觉得都值得去深化、讨论和跟进。上午像我们陈(可冀)老、楼(宇烈)老,他们那么高龄,都来到了现场。

楼老所讲的书院精神确确实实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实践。(大概)今天时间有限,楼老没有展开。就书院的精神,我知道他实际上另外有一个比较长的演讲,大家可以去找一找。书院的精神,主要就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我们三和书院教学也是按照这样的路子一直在探索。

各位嘉宾的发言对我都深有启发,尤其是我们金方书院,那么长的历史,根植于华北国医学院,那么多名家、丰富的底蕴,我觉得确确实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三和书院也要努力地跟上。

再比如大医精诚与市场经济该如何平衡,我的感受是,古代的医疗保险不是由保险公司承担,而是“良医负责制”。就像我的一位师父,他们家就是这样,“千家看病,一人付钱”,有钱的重取,没有钱的施医施药。所以说,在古代医疗保险是“良医负责制”。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制。

刚才有位老师谈到协和的故事,医疗在面对平民和高端人群不同收费的案例,也是非常好的。另外他提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是文化,我们不要把中医降维。实际上中医的特质就是文化,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中医)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2.谈全民健康和医为通业

前面有嘉宾老师提到了“健康中国”战略,这些年我们三和书院对中医做了一些很深入的思考,就是说我们究竟给中医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如何能够在“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医,实际上古人已经说过了,我们现代人可能说得更朴实一些,我们认为中医不是一门专业,如果是一门专业,比如医学专业,那就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学,是吧?

中医不是专业是什么呢?它是通业。刚刚《光明日报》的苟(天林)老引用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话,实际上我们(同有三和)也是经常引用,就是要家家自学,人人知晓,每个家庭都要学中医,每个人都要明白和通晓中医。

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如果是专业那就肯定不行,专业不可能家家自学,不可能人人自晓,只能是通业。所以我们把中医定义为是一门通业,那么通业的性质就是所有的人都要学。

(作为)我们从医的人,特别清楚怎么样才能实现全民健康,对吧?(想要)实现全民健康,如果我们不改变思路的话,我们靠盖医院,靠发展医学,靠这样的路子,我们很难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很难达成。

那唯有全民皆医,就有可能实现全民健康。全民皆医的“医”看来肯定不是西医,因为西医确实是专业性太强,那么只有(依靠)中医。

把中医定义为通业,我们三和书院在认识上也是逐步形成的。我先介绍一下,因为三和书院是公益项目,所以我们的招生录取是很严格的,学员要通过“三笔一面”,即三次笔试,第一笔过了才可以考第二笔,第二笔过了再考第三笔,三笔全考过了还有面试,只有面试通过了才能被录取。

因此,三和书院第一届的时候我们只招收执业医师,或者是在校的医学生,就是说将来有资格考执业医师的人,基本上锁定在这个范围。但是随着我们对“医”的认识的改变,对医为通业的这样一个概念真正的建立,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就开始招收非执业医学员,那么第三届、第四届也是如此,即将面临第五届招生了。现在非执业医的学生比例已经占到了一半。

我们知道,医生尤其是中医,光靠中医大夫,要想把中医(发展得)怎么怎么样,是很难的,所以必须是面向社会全体。

3.谈书院的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孔子非常了不起,所以中华文化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延续下来。中国汉代以后独尊儒术。我们现在的认知是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了宋。在唐代的时候书院基本上还是读书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地体现书院的精神。

到了宋之后,随着官学的衰落,文化的道统开始衰微。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在思考怎么去拯救,怎么去继承我们文化的道统、中华的文脉、中华的慧命,也就是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这些有识之士,他们就起来荷担中华文化的家业。一定要继绝振衰,要把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下去,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呢?就是书院。

所以说,书院是在继承中华文化的道统方面,至少从宋到明、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这次我们对书院的认识可能要提到很重要的一个位置,书院究竟跟普通的教育有什么区别,它既没有学历,又不是过去的科举考试,但是这样一个内核,如果我们抓住了,那么我们就能够认识到办书院的宗旨和书院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这样一个思路,那么我们就知道办书院我们可以干些什么。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就是说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跟其他教育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在沿袭古代书院的精神,这个我们一定要弄清楚。

4.“传承中医的道统”

至于中医书院,可以说是近现代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侣山堂是一个个案,基本上书院还是儒家等传统文化方面的更多。

为什么到了近现代我们兴起办书院?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学都在搞书院?实际上大学本身就已经很好了,比如在座的演讲嘉宾,既有硕士又有博士。办书院干嘛?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换一种形式或者是怎么样,我觉得都不足以说明这个书院的意义。

实际上,是我们意识到了现在的中医教育可能在某些方面需要助力和补益。如果传承中医道统,我们(三和书院)把它称作医道传承,我们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学了很多知识,也拿到了学位,考了执业医师证,但是问他什么是医道,中医的道统是什么,中医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可能不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可能更不一定有很深切的感受。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没有感受是不行的,你光说不行,比如当医生,你不会治病是不行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认识之后,那么对三和书院来说,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那我们提出来的是: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实际上就是传承医道,要传承中医的道统,这是书院的使命。

我们三和书院的“三笔一面”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使命而展开的。我们认为书院绝对不是一个培训机构,它跟大学也不一样,尤其是作为公益机构,我们不收费,但是有要求,我们没有物质上的要求,但是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要求,就是士子的担当、士子的精神,你必须愿意为这个医道传承做奉献。因此,我们的考试是围绕这个来考,反反复复地考察,至少其中两次笔试和一次面试,很重要,也就是说看我们观念是否一致,一致就过关,不一致,那只好说对不起。

5.“信而好古”

我们怎么样影响这些学人,能够朝这个方向去迈进,能够身心都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一切都谈不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树立信心。

我们在座的多少都学习过西医,为什么西医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在现代科技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认识里面基本上都是现代科学的东西,现代文明就是越先进越好。中医是古代的东西,古典的东西,像楼老一再强调经典,讲“温故而知新”,对古代的这个信实际上大家是很难打开的。

怎么样去建立信心?我们回顾孔子的一生,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际上他凭借着这八个字,就开创了中华文明的万世基业,可以这样说,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到今天,所以我们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

我觉得“信而好古”这四个字是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的,为什么说“信而好古”呢?我们要想传承,没有信心肯定好不了古。好也是假好,不是真好,最后得不到真实受用。

那么,怎么样去建立这个信?

我们的经验是,一个是从感性的层面去建立,比如金方书院有一个很好的经验——跟师。就像薛院长所讲的施老先生的故事,看那么大的病,说就一诊,没必要再复诊了,因此,你不信是不可能的。这个方面深受感触了,通过感性的层面去激发信心。还有一个就是理性,中国文化讲理事不二——事,就是感性的层面;理,就是理性的层面。

那么怎么样从理性的层面去说服自己“中国文化太美了”,理性的方面就要通过经典,通过前人的这些经验、思维,但是最终我们要信得牢固,必须感性和理性两样都要具备,我们三和书院的经验,就是选择一些很优秀的法脉。

比如钦安卢氏医学,它理上很简明,很深邃,用上确确实实不可思议。用上后,很多疾病,不单是普通的疾病,很多大症难症,甚至很多西医认为不可能逆转的,比如先天性疾病,只要给师父时间,最后慢慢就纠正过来了。就这些人和事上你亲眼见了,那个白纸黑字就是这样的,不但中医(辨证上病情)转变了,西医那些(检验)数据也转变,理上又是这样通达, 你不可能不信。

我们还通过让学生更早接触到黄帝内针、五行针灸等类似这样的法脉,他们的信心就容易生起了,这是第二个经验。

6.“道术兼得”

记得我有一次去拜访朱良春老先生,他说“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所以我们不能光谈文化,中医要能治病,你不能治病,即便你的道行很深但也没办法显现;术无道不远,你技术再好也走不远,都会昙花一现。

以此为借鉴,我们把三和书院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基金会的全称是“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所以第一个阶段叫“同有班”,就是通过“三笔一面”我们收进来一位学人,首先就读同有班,学习时间是一年到一年半,大概有10次主干课程,还有辅助课程和嘉宾分享,等等。

那么第一个阶段围绕着什么学呢?主要是“道”的层面。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中国文化讲的究竟是什么,中国文化的道统究竟是什么,中医的道统是什么?我们怎么具足士子的担当,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这样一个见地,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变化一下气质,从而对中国文化和中医建立起信心?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医人,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有使命,有责任?而当我们有了这份使命和责任之后,我们再往下走,那就不一样了,就会有质的差别。

第二个阶段我们叫“三和班”,就是以“术”为主导。我们就是有不同的法脉,请不同的导师来熏陶和带领,比如针、药、手法等,就是中医的五术。随着我们的因缘法脉慢慢在丰富,这样学人学有所用,在施展后,能够更大地增益自己的信心。

现在我们又有改变,三和班可能要实行终身制了。通过同有班、三和班这两个阶段,我们就向三和书院的宗旨——医道传承——一步步地靠近。今天时间有限,我向大家汇报到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