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适宜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医适宜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第一节 中医适宜技术的分类

中医适宜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方法繁多,概括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一、针法类

“针”是指“针刺”,针法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经穴治疗疾病的方法。按针刺的部位分,其有体针、头针、耳针、足针、眼针、脐针等;按采用的针具分,有毫针、梅花针、火针、电针、水针、小针刀、穴位埋藏针、三棱针等。

二、灸法类

灸法是指艾灸的方法,是运用艾绒或在其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的艾条、艾炷、艾粒、艾球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烤、温熨,借助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从而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法可分为如下四类。

1.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是将艾条、艾炷或艾粒直接放置在腧穴皮肤或病变部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直接灸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等。

3.艾条灸 又称艾卷灸,是用棉纸或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柱状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在腧穴皮肤或病变部位上施灸的方法。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4.器具灸 是借助艾灸器具进行施灸的方法。常用的有艾盒灸、艾箱灸、艾凳灸、艾床灸等。

艾灸不但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还能够延年益寿。《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临床证明,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椎等穴,可以补益阳气,增强免疫功能。

三、手法类

中医推拿手法的种类很多,有百余种,学派不一,动作不同,这些手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临床常用的大约有30余种。由于中医手法的应用不受场地、器具的限制,疗效立竿见影,本书将在第十七章按作用力的方向将推拿手法分为推揉类、按拍类、拿搓类、牵抖类、运动类5类,共26种手法,分别按手法要领、适用部位、主治病症、功效、举例进行详细的介绍。

运用手法施治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够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并根据治疗对象、体质、病证虚实、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质而变化。“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频率、压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轻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不能用滞劲、蛮力或突发暴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可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谓“刚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

四、敷贴类

敷贴疗法是中医学独特的疗法之一,因其适应治疗范围广泛且具有内服或其他治疗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和特点,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患者易于接受。敷贴疗法,不仅在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肛肠科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突显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其具体有以下七种。

(一)直接敷贴法

直接敷贴法是采用新鲜生药,捣成泥或者切成片而外敷于体表的方法。常用外敷的生鲜药有生地黄、栝楼根、小蓟、芦荟、土豆片、扶桑叶、仙人掌、蒲公英、蟾蜍皮等。该法适用于防治局部炎症、烫伤、疮疖初起,以及静脉给予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和血管造成强烈刺激引起的局部持续性红肿疼痛者。

(二)膏药外敷

膏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法的一大特色,依据制法的不同可分为软膏、硬膏和现代橡胶膏。

1.软膏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入锅加热,熬成的半固体药物制剂,用时摊贴于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蜂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于穴位。软膏的特点: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较好的黏着性和扩展性。

2.硬膏 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1~2日后,加热熬炼,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浓缩至滴液成珠,加入广丹收膏而制成的剂型,用时摊贴于穴位。硬膏的特点:易于保存,载药量高,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3.现代橡胶膏 现代橡胶膏是以氧化锌、羊毛脂、乙醇提留制成的膏。其制作可分为药物乙醇提留,基质收膏,滩涂和裁切。现代工艺特点:成本低,效率高,但是载药量低。

膏药外敷法使用方便,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选药,制成膏剂后外敷于肌表特定部位,如病灶对应的体表腧穴、疼痛部位或脏腑体表投影区域。其应用范围较广,尤其在颈、肩、腰、腿痛及慢性病和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皆可配合使用。

(三)散剂外敷法

散剂外敷法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外侧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散剂制法简便,可根据辨证选药配方,药物可以随证加减,剂量也可以根据病情变化而改变。该法将药物混合均匀后粉碎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不仅节省药材,储存运输方便,而且具有稳定性较高的特点。

(四)糊剂外敷法

糊剂外敷法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腧穴或患处的方法。其可外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糊剂外敷法接触面较大,易于吸收,加上烤灯等局部加热,可达到起效迅速的目的。其适用范围与膏剂类似,临床用于癌性腹水、癌性疼痛、术后并发症等的治疗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五)丸剂外敷法

丸剂外敷法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球形固体丸状剂型,然后将药丸直接敷在穴位上,外侧用胶布固定的方法。丸者缓也,丸剂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敷贴时通常选择小丸药。

(六)饼剂外敷法

饼剂外敷法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于穴位处,外侧用胶布固定的方法。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药饼的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七)锭剂外敷法

锭剂外敷法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干,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于穴位的方法。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调配应用。

五、其他类

其他中医外治疗法还有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罐疗法、药摩疗法、盐熨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蜂针疗法、纳阴疗法、熏洗疗法、体表擦浴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