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三

虚劳病诸候上 凡三十九论

【提要】本篇论述虚劳病诸候,包括三、四两卷。主要论述了五劳、六极、七伤。五劳内容有二:一为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二为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内容亦有二:一为肾气亏虚之七种证候;二指五脏伤以及形志伤。同时以五脏为纲,分述各种虚证,如脾胃病有不能食、不能消谷、吐逆、心腹痞满、下利、秘涩,以及痰饮、积聚、癥瘕等。肺病有上气、少气、咳嗽等。心肝病有肢体筋骨病、脉结、惊悸、失眠、汗出、目暗、血证等。肾病有虚劳骨蒸、发热、耳聋、无子、少精、失精,以及前阴诸病等。最后论及风劳、大病后虚不足,指出病后要注意调理,免致反复。

其病因包括七情、饮食、劳倦、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脏腑、气血、阴阳虚损而发。较之《金匮要略》所述之五劳、六极、七伤,论理清晰,述证扼要详明,多有阐发。尤其是在阐述虚劳发病及演化过程中,极为重视脾胃两脏,极具卓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关系到虚劳病之预后转归,此观点对后世虚劳病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虚劳候

【原文】[1]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2]劳。又,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3]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4],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5],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6],茎[7]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8],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痠削[9],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为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10],蹹蹹然[11]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12],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13],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14],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15]。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16]伤肝,肝伤,少血目闇[17]。三曰强[18]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19]。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男子平人[20]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21]。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22]则荣气竭。脉直上者,迟[23]逆虚也。脉涩无阳[24],是肾气少。寸关涩,无血气,逆冷,是大虚。脉浮微缓,皆为虚;缓而大者,劳也。脉微濡相搏为五劳,微弱相搏虚损为七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唯欲嘿气[25]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神劳损。亦云:不可泣泪,及多唾洟[26]。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涩大渴。

又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聊[27]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

又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肘使急[28],腰内亦然,住定。放两肘[29]头向外,肘膊腰[30]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肘臂劳。

又云:两手抱两乳,急努,前后振摇,极势二七。手不动摇,两肘头上下来去三七。去两肘内劳损,散心向下,众血脉遍身流布,无有壅滞。

又云:两足跟相对,坐上,两足指向外[31]扒。两膝头拄[32]席,两向外扒使急,始长舒两手,两向取势,一一皆急三七。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两手[33]内卷足。努踹[34]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劳、足臂疼闷,膝冷阴冷。

又云:坐抱两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极势,足两向身,起,欲似胡床[35]。住势,还坐,上下来去三七。去腰足臂内虚劳,膀胱冷。

又云:外转两脚,平蹹而坐,意努动膝节,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转也。

又云:两足相蹹,向阴端急蹙[36],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捧[37]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膝冷。调和未损尽时,须言语不瞋[38]喜,偏跏[39],两手抱膝头,努膝向外,身手膝各两极势,挽之三七,左右亦然。头须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劳。

又云:两足相蹹,令足掌合也,蹙足极势。两手长舒,掌相向脑项之后,兼至髆,相挽向头,髆头向席,来去七,仰手七,合手七。始两手角上极势,腰正,足不动。去五劳七伤,齐[40]下冷暖不和。数用之。常和调适。

又云:一足蹹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41]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蛇行气,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42]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43]。以治五劳七伤。

又云:虾蟆行气。正坐[44],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又云:外转两足,十遍引[45],去心腹诸劳。内转两足,十遍[46]引,去心五息止[47]。去身一切诸劳疾疹[48]

【按语】本卷所论之虚劳病,包括五劳、六极、七伤,非传尸骨蒸之类。五劳内容有二:一为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指五种过劳所致之疾病;二为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乃五脏劳损疾病。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是因脏腑虚衰,生化乏源,而致精、气、血、肌、筋、骨极度虚损。七伤内容亦有二:一为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举,指男性肾气亏虚之七种证候;二指肺伤、肝伤、心伤、脾伤、肾伤、形伤、志伤的病因及症状。

其中五劳中的“瘦劳”,除《备急千金要方》作“疲劳”外,一直据《诸病源候论》相因承袭。对其含义,亦莫衷一是,或谓疲劳过度,内损五脏;或谓虚损已甚。但无论作“瘦劳”解,或作“疲劳”解,均与上文的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等由情志所致疾病的内容不相协调。丁光迪氏细考《尔雅》《小雅》之文,认为“瘦”当为“瘐”字之形误,而“瘦劳”亦当为“瘐劳”,即指因不得志,心怀忧思所致之疾,如此则与前四劳之内涵协调一致。丁氏所释,甚为精当。

二、虚劳羸瘦候

【原文】夫血气者,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精髓萎竭[49],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50],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51],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练精。

又云:咽之三过,乃止。补养虚劳,令人强壮。

三、虚劳不能食候

【原文】脾候身之肌肉,胃为水谷之海。虚劳则脏腑不和,脾胃气弱,故不能[52]食也。

四、虚劳胃气虚弱不能消谷候

【原文】胃为腑,主盛水谷;脾为脏,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则能消化。今虚劳,血气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谷也。

【按语】以上两候所论均为脾胃虚弱病证,但前者重点为不能食,病位在胃,为胃气虚弱;后者病位在脾,因脾气虚冷而不能消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必然影响虚劳病的治疗和恢复。《诸病源候论》在虚劳候、虚劳羸瘦候之后,紧接着即论不能食、不能消谷之病证,足见作者在阐述虚劳病时,极为重视脾胃,体现了治病求本之要义。

五、虚劳三焦不调候

【原文】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则胸膈否满[53],口苦咽干;有寒则吞酢[54]而吐沫。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三焦之气,主焦熟[55]水谷,分别清浊,若不调平,则生诸病。

六、虚劳寒冷候

【原文】虚劳之人,而血虚竭,阴阳不守[56],脏腑俱衰,故内生寒冷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声。

【按语】本候导引与卷二风头眩候导引第五条同。

七、虚劳痰饮候

【原文】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57],故为痰饮[58]也。痰者,涎液结聚在于胸膈;饮者,水浆停积在膀胱也。

【按语】痰饮的病名,《金匮要略》早有记载,但痰与饮,没有明确区分。本书指出“痰者涎液结聚”“饮者水浆停积”,是为两者分论的早期文献。至于文中提及痰在胸膈,饮在膀胱,是由于胸膈为肺胃所主,气郁生热,易于生痰;膀胱化气而通行津液,膀胱气化不利,易于停饮,这是从病理变化而言的,不局限指部位。

又,这里是作为虚劳病的一个兼证提出的,所以论证比较简略,本书卷二十有痰饮病诸候论述甚详,可以参阅。

八、虚劳四肢逆冷候

【原文】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59]也。

九、虚劳手足烦疼候

【原文】虚劳血气衰弱,阴阳不利[60],邪气乘之,冷热交争,故以烦疼[61]也。

十、虚劳积聚候

【原文】积聚[62]者,腑脏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63]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

【按语】本候是论虚劳而产生积聚,积聚为虚劳的一个兼证。本书卷十九有积聚病候,对积与聚的论述较详,可以参阅。

十一、虚劳癥瘕候

【原文】癥瘕[64]病者,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结聚牢强,按之不能转动为癥;推之浮[65]移为瘕。虚劳之人,脾胃气弱,不能克消水谷,复为寒冷所乘,故结成此病也。

【按语】本候论述虚劳病人产生癥瘕,癥瘕是虚劳的兼证。本书卷十九有癥瘕病诸候,内容较详,可以参阅。

十二、虚劳上气候

【原文】肺主于气,气为阳,气有余则喘满逆上。虚劳之病,或阴阳俱伤,或血气偏损。今是阴不足,阳有余,故上气[66]也。

十三、虚劳客热候

【原文】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热因劳而生,故以名客热[67]也。

【按语】本候所论虚劳客热的病因病机,责之气血微弱,阴阳俱虚,小劳而生热,与后世所称劳伤发热(或简称劳热),有相似之处。李东垣详论劳倦发热,并提出甘温除热之法,是对其的发挥。

十四、虚劳少气候

【原文】虚劳伤于肺,故少气。肺主气,气为阳,此为阳气不足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人能终日不唾,恒含枣核而咽之[68],受气生津,此大要也。

十五、虚劳热候

【原文】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十六、虚劳无子候

【原文】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无此之候,皆有子。交会当用阳时,阳时,从夜半至禺中[69]是也;以此时有子,皆聪明长寿。勿用阴时,阴时,从午至亥,有子皆顽暗[70]而短命,切宜审详之。凡妇人月候来时,候一日至三日,子门开,若交会则有子;过四日则闭,便无子也。

男子脉得微[71]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按语】男子精清、精冷,以及交会精泄而不射出,为男性不育症,是临床可见的。男子脉微弱而涩,是精血内虚,真阴不足的反映,多精气清冷而无子,亦是临床所常见的。上述证候均为虚劳致肾气虚衰,精血亏虚,重点在于下焦不足。但“交会当用阳时”以下一段文字,事涉诞妄,可存而不论。

十七、虚劳里急候

【原文】虚劳则肾气不足,伤于冲脉[72]。冲脉为阴脉之海[73],起于关元[74],关元穴在脐下,随腹直上至咽喉。劳伤内损,故腹里拘急也。

上部之脉微细,而卧引里急,里急[75]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寸口脉阳弦下急,阴弦里急。弦为胃气虚,食难已[76]饱,饱则急痛不得息。寸微、关实、尺弦紧者,少腹腰背下苦拘急痛,外如不喜寒,身愦愦[77]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78]云:正偃卧,以口徐徐内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气数十,令温中[79];若气[80]寒者,使人[81]干呕腹痛,从口内气七十所,咽,即[82]大填腹内[83],小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极热,以摩腹,令气下。

【按语】“冲脉为阴脉之海”源自《脉经》卷二第四:“冲脉者,阴脉之海也。”冲脉为十二经脉汇聚之要冲,可调节诸经气血,故为“血海”(《灵枢·海论》),血属阴,因此亦可称其为“阴脉之海”。除以上别称外,冲脉还有“经脉之海”(《素问·痿论》)、“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逆顺肥瘦》),均强调冲脉在调节人体经脉气血中的重要性。

另,本候养生方导引法与本书卷十六腹痛候养生方导引法第三条内容基本相同,唯文字有出入,可相互参阅。

十八、虚劳伤筋骨候

【原文】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

十九、虚劳筋挛候

【原文】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营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也。

二十、虚劳惊悸候

【原文】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按语】本候论虚劳惊悸,谓由于心气不足而邪气所乘,这里“邪气”不一定是外感之邪,当为内伤七情之类的情志刺激。由于血气虚损,不能养心,心气不足,所以产生心悸。如再加上七情刺激,则更伤心神而惊悸不定。这种惊悸,与本书卷一风惊悸候有所不同,一为风邪致病,一为虚劳所致,以此为辨。

以上三候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立论,阐释了虚劳发病时,脏腑与形体病变的相互影响,对于虚劳病兼症的辨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十一、虚劳风痿痹[84]不随候

【原文】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在于阴[85],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

诊其脉,尺中虚小者,是胫[86]寒痿痹也。

二十二、虚劳目暗候

【原文】肝候于目而藏血。血则荣养于目。腑脏劳伤,血气俱虚,五脏气不足,不能荣于目,故令目暗也。

二十三、虚劳耳聋候

【原文】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若膀胱有停水,浸渍[87]于肾,则耳聋而气满。

【按语】本候指出,肾虚耳聋有两类证候,一种是肾虚风动,一种是肾虚湿聚。风胜则动,所以耳聋且耳鸣;湿胜则阻滞清阳,所以耳聋且气满。

二十四、虚劳不得眠候

【原文】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得眠,何也?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88]分为三隧[89]。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90]其津液,注之于脉也,化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91]焉。卫气者,出其悍[92]气之慓疾[93],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94],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入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肉间[95],行于五脏六腑。今邪气客于脏腑,则卫气独营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96]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眠。

二十五、大病后不得眠候

【原文】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97]。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98]也。

【按语】关于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在《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口问》《灵枢·大惑论》等篇中均有论述,认为营卫之气的昼夜运行节律调控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则可导致睡眠障碍,故《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以上两候则阐明虚劳及大病之后,易致营卫失调而引起失眠,其治亦当从调和营卫入手,方可用《黄帝内经》之半夏秫米汤,以及《金匮要略》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二十六、病后虚肿候

【原文】夫病后经络既虚,受于风湿,肤腠闭寒,荣卫不利,气不宣泄,故致虚肿。虚肿不已,津液[99]涩,或变为微水也。

二十七、虚劳脉结候

【原文】脉动而暂止,因不能还而复动,是脉结[100]也。虚劳血气衰少,脉虽乘气而动,血气虚,则不能连属,故脉为之结也。

【按语】关于结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是指迟脉中有歇止现象称结脉。而本候则是泛指脉搏有暂止的,统称结脉。两者不尽相同。

二十八、虚劳汗候

【原文】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汗多则损于心,心液为汗故也。

诊其脉,寸口弱者,阳气虚,为多汗脉也。

【按语】本书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载有虚汗候,谓:“虚汗不止,则变短气,柴瘦而羸瘠,亦令血脉减少,经水否涩,甚者闭断不通也。”论述较本候为详,可以互参。

二十九、虚劳盗汗候

【原文】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101],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

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皆为盗汗脉也。

【按语】从临床来说,自汗多责之阳虚,盗汗多责之阴虚,但盗汗也有属于阳虚的。本候所论,即是其例。阳虚盗汗的脉象,表现为虚弱或细微;如果脉见浮数,或弦急,或细数,即为阴虚盗汗,应加区别。

三十、诸大病后虚不足候

【原文】大病者,中风、伤寒、热劳[102]、温疟之类是也。此病之后,血气减耗,脏腑未和,使之虚乏不足。虚乏不足,则经络受邪,随其所犯,变成诸病。

【按语】本候主要指出了大病之后,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容易感受外邪,发生各种变症和后遗症,目的是使人注意病后护理,促进恢复,免致反复。

三十一、大病后虚汗候

【原文】大病之后,复为风邪所乘,则阳气发泄,故令虚汗。汗多亡阳[103],则津液竭,令人枯瘦也。

三十二、风虚汗出候

【原文】夫人[104]不牢,而无分理[105],理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此则易生于风,风入于阳[106],阳虚则汗出也。

若少气口干而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流汗如雨,骨节懈惰[107],不欲自劳[108],此为漏风[109],由醉酒当风所致也。

【按语】本候应分两段读,上段是论“风虚汗出”的一般病理变化,下段是专论醉酒当风所致之“漏风”证。关于漏风一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列入杂风状第一,《外台秘要》风病中有风多汗及虚汗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均把本候列入风病。从本候的内容看,亦是风病证候。本书列入虚劳,可能是错简,或者是与诸汗证连类而及。

又,这里论汗出,都着重在卫阳不固,汗多则心气不足,形体羸瘦。论述不够全面,因为虚劳病中,尚有阴虚之汗,与肺、肝、肾等脏有关,应全面分析。

三十三、虚劳心腹否满候

【原文】虚劳损伤,血气皆虚,复为寒邪所乘,脏腑之气不宣发于外,停积在里,故令心腹否满也。

三十四、虚劳心腹痛候

【原文】虚劳者,脏气不足,复为风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热击搏,故心腹俱痛。

【按语】本候论述心腹痛,是作为虚劳的一个兼证。本书卷十六有心腹痛病诸候,论述较详,可以参阅。

三十五、虚劳呕逆候

【原文】劳伤之人,五脏不安,六腑不调。胃为水谷之海,今既虚弱,为寒冷所侵,不胜[110]于水谷,故气逆而呕也。

三十六、虚劳咳嗽候

【原文】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满,或喘息上气,或咳逆唾血[111],此皆脏腑之咳[112]也。然肺主于气,气之所行,通荣脏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按语】本候宜于十二虚劳上气候、十四虚劳少气候联系分析。

三十七、虚劳体痛候

【原文】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113]涩,血气不利。若遇风邪与正风相搏,逢寒则身体痛,值热则皮肤痒。

诊其脉紧濡相搏,主体节痛[114]。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115]:双手舒指向上,手掌从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尽势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后双振,轻散气二七,上下动两髆二七。去身内、臂、肋疼闷。渐用之,则永除。

又云:大踑坐[116],以两手捉足五指,自极,低头不息九通。治颈、脊、腰、脚痛,劳疾。

又云:偃卧,展两足指右向,直两手身旁,鼻内气七息。除骨痛。

又云:端坐,伸腰,举右手仰其掌,却[117]左臂覆右手,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左手。除两臂、背痛。

又云:胡跪[118],身向下,头去地五寸,始举头,面向上,将两手一时抽出,先左手向身前[119]长舒,一手向身后长舒[120],前后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阴阳不和,痛闷痛。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横铺安膝下押[121]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势长舒,头抑向前,共两手一时取势,捺摇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胸、项、掖脉血迟涩,挛痛闷痛。双足互跪[122]安稳,始抽一足向前,极势,头面过前两足指,上下来去三七。左右换足亦然。去臂、腰、背、髀、膝内疼闷不和,五脏六腑、气津调适。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后,尽势,足指急怒,两手向后,形状欲似飞仙虚空,头昂,一时取势二七,足左右换易一过[123]。去遍身不和。

又云:长舒两足,足指怒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须臾,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节劳虚[124],骨髓疼闷。长舒两手,向身角[125]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126],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去踹、臂、腰疼,解溪[127]蹙气,日日渐损。

三十八、虚劳寒热候

【原文】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

【按语】发寒、发热是虚劳病人的常见症状。血气虚弱,阴阳不和,是其基本病机。本卷连出四候:虚劳寒冷候、虚劳客热候、虚劳热候及虚劳寒热候共同探讨其病机。虚劳寒冷,责之脏腑虚衰,内生寒冷;虚劳客热,责之阴阳俱虚,小劳阳气外浮生热;虚劳热候,责之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虚劳寒热,是阴阳不和,互有盛衰,阴阳相乘,故发寒热。这就具体地反映了虚劳病人的几种热型,汇而观之,可以较全面地掌握虚劳寒热的大体病情。

三十九、虚劳口干燥候

【原文】此由劳损血气,阴阳断隔,冷热不通,上焦生热,令口干燥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满二七,咽。愈口干。若引肾水[128],发醴泉[129],来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恒香洁,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无有饥渴。

又云: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满二七,咽。治口苦干燥。

【按语】本候所云“阴阳断隔,冷热不通”为虚劳口干燥的病机;而“上焦生热,令口干燥”则为阴阳冷热隔绝不通,致心肾不交,水不济火的临床表现。导引法中“引肾水,发醴泉”即为水火既济之法。导引与用药,其理一矣。

本候文字简略,《圣济总录》卷九十一虚劳口干燥的论述,较此为详,录附以供参阅。“水性润下,阳与之升,故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今肾居下焦,膀胱为表,膀胱者,津液之腑。若其人劳伤,阴阳断隔,不能升降,下焦虚寒,上焦生热,热即水不胜火,津液涸竭,致有口舌干燥之候”。


[1]夫:原作“大”,形近致误。据周本、《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改。

[2]瘦:宋本、汪本、周本同。《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第八作“疲”。疑当为“瘐”。参见本候按语。

[3]忽忽:心中空虚恍惚。

[4]鸭溏:亦称“鹜溏”。大便水粪杂下,泄泻如鸭屎称鸭溏。溏,大便溏泄。

[5]舌本苦直:舌根苦于强硬。

[6]余沥(lì例):谓小便以后尚滴沥不净。沥,水下滴。

[7]茎(jīng泾):阴茎。

[8]转筋:肌肉跳动抽掣。通常指腓肠肌痉挛。强(qiǎng抢):强迫,勉强。

[9]酸削:肢体痠痛。

[10]少气:呼吸气息不足。

[11]蹹(xī吸)蹹然:形容气短乏力,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蹹,同“吸”。

[12]阴萎:即“阳痿”。指性交时阴茎痿软不举。

[13]精连连:《普济方》卷二百二十七虚劳门作“精漏遗”。精连连,指经常遗精、滑精。

[14]精清:精液清冷。

[15]临事不卒:卒,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作“举”。此处指“早泄”“阳痿”。

[16]逆:原作“道”,形近致误。据宋本、汪本、周本改。

[17]目闇(àn暗):目视昏暗。闇,通“暗”。《说文解字》段注:“闇,借以为幽暗字。”

[18]转筋:肌肉跳动抽掣。通常指腓肠肌痉挛。强(qiǎng抢):强迫,勉强。

[19]发肤枯夭: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作“发落,肌肤枯夭”。指肌肤憔悴不泽,毛发枯萎。

[20]平人:这里是指外表如常,但实际气血已经虚损的病人。

[21]差(chài瘥):在此作“减轻”“好转”解。

[22]劳:原作“浮”。据《金匮要略》第十三改。

[23]迟: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无“迟”字,义长。

[24]无阳:在此作无阳脉解。《脉经》卷一第九“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

[25]嘿气:静默地调和气息。嘿,同“默”。《玉篇》:“嘿,与默同。”

[26]唾洟(yí夷):唾沫鼻涕。洟,鼻涕。

[27]聊:通“撩”。本书卷四虚劳口干燥候养生方导引法有“以舌撩口”即作“撩”。此处指以舌来回在上齿面上舔掠。捺:本书卷三十四诸痔候养生方导引法作“捧”。

[28]搂肘使急:原作“楼肚肘使急”,宋本、汪本同。“楼”为“搂”之形误,据周本、《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改。“肚”,衍文,据本书卷三十喉痹候养生方导引法删。此句含义为将两肘用力抱紧。

[29]肘:原作“肋”,形似之误。据《外台秘要》改。

[30]腰:原无。据本书卷三十喉痹候养生方导引法及《外台秘要》补。

[31]外:宋本、汪本、周本同,鄂本作“下”。

[32]拄(zhǔ主):支撑。

[33](bì陛):通“髀”,大腿。

[34]踹(chuàn串):足跟。《玉篇》:“踹,足跟也。”

[35]胡床:亦称交椅、交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因其由胡地传入,故名。《清异录》:“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绠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此处指身形如胡床状。

[36]蹙(cù促):接近,迫近。

[37]聊:通“撩”。本书卷四虚劳口干燥候养生方导引法有“以舌撩口”即作“撩”。此处指以舌来回在上齿面上舔掠。捺:本书卷三十四诸痔候养生方导引法作“捧”。

[38]瞋(chēn抻):发怒。《广韵》:“瞋,怒也。”

[39]偏跏(jiā加):俗称单盘膝,即盘膝而坐时,一侧足趾压于对侧大腿上,令足掌仰于股上。

[40]齐:通“脐”。

[41]犊鼻:经穴名。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在此是指该处部位。

[42]裁:通“才”。

[43]不财不养:不追求过分富裕的生活。

[44]坐:原无。据本书卷二十一水肿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45]十遍引:引气十遍。引,引气,为道家炼气之术。

[46]十遍:此前原有“各”字。据《外台秘要》卷十七五劳六极七伤方删。《普济方》同。

[47]去心五息止:宋本、汪本、周本同。与上下文不连属,似为洐文。

[48]疹(chèn趁):通“疢”,疾病。

[49]萎竭:枯萎衰竭。

[50]丁壮:强壮。《玉篇》:“丁,强也,壮也。”

[51]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原作“早漱口吞之”。据本书卷二十九齿中候养生方改。唾,《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第一作“津”。

[52]能:《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治虚劳不思食诸方作“思”。

[53]否满(pǐmèn痞闷):痞塞满闷。否,通“痞”。满,通“懑”。

[54]吞酢(cù醋):吞酸。酢,酸。“酢”与“醋”,古书每互用。

[55]焦熟:《难经》三十一难作“腐熟”,义长。

[56]阴阳不守:阴阳不能维系正常状态。守,保持不失。

[57]克消水浆:消化饮食物。克,制胜。水浆,此指水谷。

[58]饮: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标题及上下文义补。

[59]四肢逆冷:简称“四逆”,四脚厥逆寒冷。

[60]利:宋本、汪本、周本同。正保本作“和”,义同。

[61]烦疼:手足烦热疼痛。

[62]积聚:病名。见《灵枢·五变》。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积是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聚是指腹内有块聚散无常的病证。

[63]凝:原作“涘”。古书“涘”“凝”二字有互用者,但两者音义不同,殆为形近之误。据《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治虚劳积聚诸方改。

[64]癥瘕: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本证可见于腹腔内肿瘤和炎性包块等疾病。

[65]浮:《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治虚劳癥瘕诸方作“转”。

[66]上气:气息喘促,呼多吸少,肺气上逆。

[67]客热: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主客在此作先后理解。先有小劳,而后发热,热因过劳产生,所以称为客热。这种客热,实质就是虚热。

[68]恒含枣核而咽之:《养性延命录》注曰:“谓取津液,非咽枣核也。”导引法:原无。据文义补。

[69]禺中:亦作“隅中”。日近午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冲阳,是谓隅中。”

[70]顽暗:愚昧不明事理。

[71]微:宋本、汪本、周本同。《金匮要略》第六作“浮”。

[72]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有几说,本候所云,是源于《素问·举痛论》以及《灵枢·五音五味》。

[73]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亦称“血海”(《灵枢·海论》)或“经络之海”(《灵枢·五音五味》)。十二经中包括六阴经,且血为阴,故此云“阴脉之海”。

[74]关元:经穴名。在脐下3寸。

[75]里急: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七虚劳里急方、《太平圣惠方》无此二字,义长。

[76]已:宋本、汪本、周本同。《外台秘要》卷十七虚劳里急方作“用”。已,太,过。

[77]愦愦:昏乱,胡涂。在此引申为不适。

[78]恒含枣核而咽之:《养性延命录》注曰:“谓取津液,非咽枣核也。”导引法:原无。据文义补。

[79]中:原脱。据本书卷十六腹痛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80]若气: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王子乔导引法》补。

[81]使人: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王子乔导引法》补。

[82]即:原无。宋本、汪本、周本同。据《王子乔导引法》补。

[83]内:原作“后”。据《王子乔导引法》改。

[84]痿痹:肢体萎弱而又痹痛。

[85]病在于阴:指病在筋骨。《灵枢·寿夭刚柔》:“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86]胫:自膝至足称胫,泛指小腿。

[87]浸渍:水湿浸润渗透。冷热:指下文心热、胆冷而言。

[88]宗气: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与吸入的清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动气。

[89]隧(suì岁):地道。此指经脉气血运行之通道。《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90]泌:原作“秘”,形近致误。据周本、《外台秘要》卷十七虚劳虚烦不得眠方改。

[91]刻数:古代以铜壶盛水滴漏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称“刻数”。在此指营卫循行于周身有一定时数。

[92]悍(hàn旱):强劲,急暴。

[93]慓(piāo飘)疾:迅速猛烈。

[94]也:原无。据《太素》卷十二营卫气行补。

[95]分肉间:宋本、汪本、周本同。《针灸甲乙经》卷十三第三作“分间”。

[96]阳跷:奇经八脉之一,阳跷脉起自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穴上行于目。

[97]浸渍:水湿浸润渗透。冷热:指下文心热、胆冷而言。

[98]胆冷:胆腑虚寒。《中藏经》卷上第二十三:“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

[99]津液:此泛指水液,尤其是水湿之气。

[100]脉结:亦称结脉。《脉经》卷一第一:“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101]羸(léi雷)瘠枯瘦:形容身体瘦弱而脊骨显露。

[102]热劳: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治虚劳不足诸方作“热病、劳损”,义长。

[103]亡阳:这里的亡阳,应作伤阳理解,不能作为亡阳证看待。

[104](jiǒng迥)肉:突起的肌肉,如肱二头肌与腓肠肌等。,原作“胭”,是锓梓之误,据宋本改。

[105]分理:肌肉的纹理。《灵枢·寿夭刚柔》云:“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106]阳:卫分,卫阳。

[107]懈(xiè谢)惰:骨节松弛,怠惰无力。

[108]不欲自劳:懒于劳动。劳,原作“营”,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第一改。

[109]漏风:古病名,又名酒风。指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出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可用泽泻散、白术散、漏风汤等方治疗。

[110]胜(shèng剩):承受,担当。此处指消化。

[111]唾血:唾液内带血。押:通“压”。

[112]脏腑之咳: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虚劳咳嗽诸方作“脏腑之相克”。脏腑之咳,即五腑六腑的咳嗽。参阅本书卷十四咳嗽病诸候。

[113]脉: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虚劳身体疼痛诸方作“凝”。

[114]紧濡相搏,主体节痛:宋本、汪本、周本同。《太平圣惠方》作“紧者,则肢体疼痛也”,义长。濡,软。浮而迟细,虚软无力称濡脉。

[115]云:原作“去”,形近致误。据宋本、汪本、周本改。

[116]踑(jī基)坐:坐时两脚伸直岔开,形似簸箕。踑,同“箕”。踑坐,犹言“箕踞”。

[117]却:后退,在此作“向后”解。

[118]胡跪:胡人跪坐之法。《一切经音义》:“胡跪,即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

[119]前:原作“用”,误。据下文“前后极势”文义改。

[120]一手向身后长舒:原作“一手向后身用长舒”,文句有误。据下文“前后极势”文义改。

[121]唾血:唾液内带血。押:通“压”。

[122]互跪:同胡跪法。倦则两膝姿势互换,故称互跪。《归敬仪》:“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也。”

[123]过:原作“寸”,疑为形近之误。据文义改。过,遍。

[124]筋节劳虚:本书卷五作“筋脉虚劳”,义长可从。

[125]角:原作“用”,形近致误。据本书卷五腰痛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126]两手捉两足指急搦(nuò诺):原作“两手足足指急掴”,宋本作“两手捉足指急搦”,文有脱误。据本书卷五改。搦,捉、捏、按。

[127]解溪:经穴名。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在此指该处部位。

[128]肾水:在此指津液。《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129]醴泉:甘美的泉水。在此指唾液。《医心方》卷二十七用气第四:“唾者凑为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