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主要物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药源于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和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活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因食用一些“食物”而发生呕吐、泄泻等中毒反应,甚至死亡。也会因食用一些“食物”致原有呕吐、泄泻的病症等以减轻或消除。经过反复的口尝身受和实际体验,长期的探索和积淀,逐步萌发了“药物”的概念。《黄帝内经太素》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充分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说明了药物的发现与人类寻求食源密切相关。《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中“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药物、认识药物等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上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来传播药物知识。进入奴隶社会,随着文字的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书面记录。在早期的文献中,已有许多涉及药物方面的资料。如《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诗经》收录动植物300余种,其中不少是药物,仅植物药就达50余种。《山海经》收载药物120余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收载药物240余种。《尚书·说命》有“药不暝眩,厥疾弗瘳”的记载。在这些典籍中,不仅出现了药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我国早期与药有关的医疗活动及相当丰富的药物知识,为后世本草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这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是中药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源远流长的本草历程,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成就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自汉代到清末,历代主要本草的递嬗关系大致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其中代表性本草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本草》等。

一、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托名于神农。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2世纪)。

【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序录(总论)与药物(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13条,简要论述了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用药原则等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部分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有毒无毒和补虚祛邪的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每药之下重点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其中大多为后世本草所收录,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学术成就】

1.《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药学知识的第一次大总结,代表了秦汉两代的药学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2.所载药性理论和药物功用,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成为后世药物按功效分类的先驱。

【备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原著已佚,其内容辗转保留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本经》多种版本均系南宋至明清以来的学者根据《太平御览》《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诸书所引《神农本草经》原文辑复而成,称之为复辑本,其中著名的有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顾观光辑本和日本森立之辑本等。在参考、引用有关辑本文献时,必须注明某一种辑本,不能直呼《神农本草经》或《本经》。因为各种辑本与《本经》原著是有区别的,各种辑本之间亦是有差异的,不可混淆。

二、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代(约500)。

【主要内容】该书以《本经》为基础,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书7卷,共载药730种。“序录”部分回顾了本草发展的概况,收载《本经》序文13条并逐一加以注释和发挥。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合药分剂料理治则、诸病通用药、解百药毒、服食忌例、凡药不宜入汤酒例、诸药畏恶七情例等内容。“药物部分”共载药730种。为了保持原始珍贵资料,便于后人识别和掌握,陶氏采用了“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的编写体例。对于药性,又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力求化繁为简。在药物分类上,既传承了《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又有所创新,首次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学术成就】

1.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构建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所沿用。

3.以病为纲,分列了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丰富了临床用药的内容。

【备注】原书现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录残卷,其主要内容仍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窥测。近有尚志钧重辑本。

三、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作者】苏敬等23人。

【成书年代】唐代(659)。

【主要内容】全书54卷,由本草、药图和图经三部分组成。本草部分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而成的。收载药物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14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九类。在编写体例上基本保持了《本草经集注》的风格,在编写内容上更注重科学严谨,做到“《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药图是在“普颁天下,营求药物”,进行全国大规模药物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实物标本绘制而成的图谱;图经是对药图的文字说明。

【学术成就】

1.《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组织,集体编撰,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的本草著作,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

2.《新修本草》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先于国外《纽伦堡药典》近9个世纪,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该书图文并茂,开创了药学著作编撰的先例。

4.该书颁布后不久,很快流传海内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生的必修课本。

【备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该书原著已不全。其中,药图和图经在北宋已无存,正文部分现仅存残卷的影刻、影印本,其内容保存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后世本草及方书中,近年有尚志钧重辑本问世。

四、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代(1082)。

【主要内容】该书以《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为基础,汇集经、史、子、集、方书等资料编纂而成。大凡药物各方面的知识,诸如药名、异名、产地、性状、形态、鉴别、炮制、性味、功效、主治、七情畏恶相反等,无不囊括其中。全书31卷,载药1746种,附有图谱933幅,附方3000余首,图文并茂,方药兼收。该书引用前代医药资料都原文转录,对文献出处都注明来源。

【学术成就】

1.该书广泛引证历代文献,对长期以来的手抄本草资料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

2.该书文献价值极高,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在本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李时珍对此予以极高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3.该书是研究古本草的重要文献来源和参考资料。故凡宋以前本草文献资料(因大多已失传),可在该书中查阅并直接引用,无需再用“《证类本草》云”或“唐慎微说”之类的表述。

【备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原书已不存。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增补修订而衍生出多种版本。尽管书名及内容各不完全相同,但《证类本草》的主要内容则得以保存和流传(见图1-1)。

图1-1 宋以前本草传承脉络

(注:粗线条示直接传承,细线条示增附内容)

图1-1所示,宋大观二年(1108),由杭州仁和县蔚艾晟首次对《证类本草》校勘,增加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中“别说”44条及林希序,并增附一些方子,冠以大观年号,更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这是《证类本草》的第一个刻本,原书已佚。今有尚志钧先生点校的《大观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刊行。

政和六年(1116),曹孝忠以《大观本草》为底本,校刊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新修政和本草》)。元初(1249),张存惠在曹孝忠刊本的基础上,增附寇宗奭《本草衍义》,校刊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本草》)。前者久佚,仅存后者,简称《政和本草》。《政和本草》是《证类本草》现存最好的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7年影印出版,现代所称《证类本草》即此。

五、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本草——《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代(1578)。

【主要内容】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800余种文献,又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采访和亲自实践,历时二十七载(1552-1578),三易其稿,完成了近200万字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改绘药图1300余幅,附方11096首。本书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以纲系目,条理清晰。尤其是发明项下,主要是介绍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学术成就】

1.该书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其内容广博,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该书自1596年在南京首刊出版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不朽的科学巨著,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永放光辉。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3.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70多年。

4.2011年,《本草纲目》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帝内经》同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对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备注】1956年,郭沫若为李时珍墓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存。”

六、清代最有贡献的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1765)。

【主要内容】该书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凡《本草纲目》疏漏未载,或备而不详者加以补充订正,错误之处给予更正。尤其重视草药、地方药、民族药和外来药物的记载。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学术成就】该书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本草纲目》的续编,对研究明以后本草学的新成就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七、国家药品质量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

【成书年代】2020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收载中药2711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

【学术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秉承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的编制原则,建立最严格的标准,在提升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服务药品监管、促进医药产业健康等方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文简称为China Pharmacopoeia,英文缩写为Ch.P.。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十一版,2020年版为第十一版,即现行版《中国药典》。

八、20世纪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成书年代】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主要内容】《中华本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所高等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专家协作编纂,历时10年完成。全书34卷,其中前30卷(10个分册)为中药,载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共载药1762种。

【学术成就】

1.《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品种空前,内容丰富翔实,项目设置全面。旧识新知,兼贯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学发展的轨迹,客观体现了中药学术的完整体系。

2.《中华本草》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诸如中药品种、栽培、药材、化学、药理、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是一部集中我国中医药界集体智慧,多学科协作完成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3.《中华本草》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最多、检索功能最全的划时代药物学巨著,是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传世之作,是《本草纲目》以来中医药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附:《中华本草精选本》

《中华本草精选本》是在《中华本草》全书的基础上选取其中重要内容而形成的专辑。全书分为上、下册,载药535种。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临床常用中药为主,且源流并重,收罗宏富,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工具书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