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细目一 鹅口疮
◎要点一 病原菌及临床特征
1.病原菌 本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可因奶头、乳具污染而传播,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2.临床特征 主要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微凸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界线清楚,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后,可见充血、糜烂创面,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但不久又为新生白膜覆盖。偶可波及喉部、气管、肺或食管、肠管,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
◎要点二 中医病因病机
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肾,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少阴之脉通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要点三 中医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虚烦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要点四 预防和调护
1.预防
(1)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2)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3)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4)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2.调护
(1)母乳喂养时,应用冷开水清洗奶头,喂奶后给服少量温开水,清洁婴儿口腔。
(2)用银花甘草水轻轻搽洗患儿口腔,每日3次。
(3)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者,适当食用水果及蜜糖。
(4)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
细目二 疱疹性口炎
◎要点一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乘脾,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所致。外感风热之邪,内应于脾胃,风热夹毒上乘于口而发为口疮;或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煎炒之品,邪热内积心脾,心火上炎,外发为口疮;或素体虚弱,或久病久泻,气阴两虚,虚火上炎,熏灼口舌而生疮。
◎要点二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黏膜色红,疼痛明显,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或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
证候:舌尖、舌边溃烂,色赤疼痛,烦躁多啼,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3.虚火上炎
证候:口腔溃疡较少,呈灰白色,周围色不红或微红,口臭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细目三 胃炎
◎要点一 西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急性胃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检、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慢性胃炎诊断及分类主要根据胃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二)鉴别诊断
由于引起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急性发作的腹痛必须注意与外科急腹症和肝、胆、胰、肠等腹内脏器的器质性疾病,以及腹型过敏性紫癜相鉴别。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应与消化性溃疡、肠道寄生虫、肠痉挛等疾病鉴别。
1.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新生儿和婴儿多见继发性溃疡,发病急,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原发性以胃溃疡多;幼儿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少见成人那种烧灼感,食后减轻;学龄前及学龄期以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也有仅表现为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若素食3天后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纤维胃镜检查是当前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办法。
2.急性胰腺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血清及尿淀粉酶常增高。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腹痛剧烈,早期就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可有明显的腹膜炎、血性腹水。
3.肠蛔虫症 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往往有吐、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等可协助诊断。
4.肠痉挛 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
5.心理因素所致非特异性腹痛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身心疾病。其发生与情绪改变有关。表现为弥漫性、发作性腹痛,持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而自行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和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
◎要点二 中医辨证论治
采用八纲辨证,注意辨寒热虚实。治疗宜采用消食导滞、温散寒邪、清热化湿、疏肝理气、温中补虚、养阴益胃等方法,使气机宣通,脾胃调和,通则不痛。
1.乳食积滞
证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甚则呕吐,呕吐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消乳,和胃止痛。
方药:伤食用保和丸加减;伤乳用消乳丸加减。
2.寒邪犯胃
证候:胃脘冷痛,遇寒痛甚,喜温喜按,纳少便溏,口淡流涎。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散寒邪,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3.湿热中阻
证候:胃脘灼痛拒按,胸腹痞满,口黏纳呆,甚者呕吐,吐物酸臭,头身重着,口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4.肝气犯胃
证候:胃脘胀痛连胁,胸闷嗳气,甚者呕吐酸苦,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甚则便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缓。
治法: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6.胃阴不足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加减。
细目四 小儿腹泻病
◎要点一 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外感风、寒、暑、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盖因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泄,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季节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常见,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伤于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哺乳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易为食伤,发生伤食泻,在其他各种泄泻证候中亦常兼见伤食证候。
3.脾胃虚弱 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清浊相干并走大肠,而成脾虚泄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风寒、湿热外邪已解而脾胃损伤,转成脾虚泄泻者。
4.脾肾阳虚 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阳气不足,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二)发病机制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要点二 临床表现
(一)胃肠道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
(二)其他表现
重型腹泻除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常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
1.脱水 患儿表现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甚则出现四肢发凉等末梢循环改变。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尽相同,可造成等渗、低渗、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多见。
2.代谢性酸中毒 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很不典型。
3.低钾血症 患儿表现为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不齐等。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患儿输液后出现震颤、抽搐,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低镁血症的可能。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 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转为正常。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 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鉴别。
2.大便有较多白细胞者 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分,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便次多,量少,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糊状呈暗红色,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要点四 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呈散发或者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致病。潜伏期1~3天,多发生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8天。
2.诺如病毒肠炎 暴发高峰多见于寒冷季节。诺如病毒为集体机构急性暴发性胃肠炎的首要病原。感染后潜伏期多为12~36小时,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肌痛等。吐泻频繁者可发生脱水等症。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2~72小时。
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多发生在夏天。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增多,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3~7天。
4.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多见于夏季。潜伏期长短不等。根据病原菌侵袭肠段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腹泻频繁,大便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粪便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多继发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休克。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几乎各种抗生素均能引起(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在用药1周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表现为腹泻,轻症大便每日数次,停用抗生素后很快痊愈。重症腹泻频繁,黄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可引起血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大便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助诊断。
(3)真菌性肠炎 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要点五 西医治疗原则
1.饮食疗法 腹泻时应注意进行饮食调整,减轻胃肠道负担,但是由于肠黏膜的修复及蛋白丢失导致机体对蛋白质需求增加,故控制饮食应适当,以保证机体生理的需要,补充疾病消耗,利于疾病的恢复。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用稀释牛奶或奶制品喂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儿童则采用半流质易消化饮食,然后恢复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待病情好转,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可采用去乳糖饮食,如用去乳糖配方奶粉或去乳糖豆奶粉。有些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需要考虑蛋白过敏引起的过敏性腹泻,改用其他种类饮食。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两周。
2.液体疗法 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常用的液体疗法有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法。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病毒性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剂。但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应选用抗生素。根据大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黏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针对病原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婴幼儿选用氨基糖甙类和其他有明显副作用的药物时应慎重。
(2)微生态疗法 长期腹泻者大多与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故切忌滥用抗生素,可用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杆菌、需氧芽孢杆菌等菌制剂。如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应选用两种以上的菌制剂进行治疗。
(3)肠黏膜保护剂 与肠道黏液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同时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如蒙脱石粉。
4.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的治疗 主要是积极寻找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作好液体疗法、营养治疗和药物疗法。
(1)液体疗法 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
(2)营养治疗 此类患儿多有营养障碍,因此继续饮食是十分必要的。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应调整饮食,6个月以下小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日喂6次,以保证足够的热量;6个月以上的可用已习惯的日常饮食,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少数严重病例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可采用静脉营养。
(3)药物疗法 抗生素应慎用,仅用于分离出有特异病原的患儿,并要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注意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同时给予微生态疗法和肠黏膜保护剂。
◎要点六 重度脱水伴有休克的补液方法
如重度脱水,尤其对于有明显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的患儿,应首选快速应用2∶1含钠液,按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分钟至1小时内静脉输入,以迅速改善循环血量和肾功能;其余累计损失量于8~12小时内输完。
◎要点七 中医辨证论治
(一)常证
1.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二)变证
1.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