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摄
养生要论
性命在天,神仙之事不可为其诬惑,但当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欲,饵饮药物,遂其所禀,不为疾病侵折,是谓善摄生者。故摄生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可养。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嵇康著《养生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述也。《五宫编》
养生者先养神,次养形,养神莫要于恬澹虚无,病安从生。伤神莫大于忧患思虑,试观多忧多虑之人,饮食不能肌肤,则知养神当先养形也,明矣。
宋文潞公致仕,归洛入对,时年八十矣,神宗见其康强,问:卿摄生有道乎?对曰:无他。臣但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上以为名言。
宋高宗云:人惟优游无事,起居适意,即寿考康宁。
邵康节诗:老年躯体素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万事去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庭花盛处凉铺簟,檐雪飞时软布裀。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
《折肱漫录》云:养生者,贵开发其生机,生机一发,则源源不穷,此谓浚于不涸之府。生机有二:使此心常自怡适,而不以忧郁窒其生机,一也;助养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脏都有生机,二也。若不知此机括,虽日服补益良剂,所补曾几何。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
人生不过寝食二事,日不甘食,夜不安寝,则病矣。今富贵之家,以酒夺食,以色妨寝,则二者皆失之,且伤酒之后,继之纵欲,日中而起,宿醒未解,又复饮酒,其神思困倦,不如强饭安眠者多矣。
饮食者,人所赖以养生,然必以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主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血气四肢,百脉皆借此为充长。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化荣卫而润宗筋。又曰:阴阳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故胃强则肾充而精气旺,胃病则精伤而阳事衰。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则不损其脾胃,不然百病由此而生,故脾胃不可不慎也。
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为诸筋之会,一身之筋皆属于此,故名。经云:安谷则昌。人之有生也,先天元气全赖后天之谷气以助之,故脾胃不伤,即有他病,犹可调治。若脾胃坏,饮食少,本根之地既摇,则杂症蜂起而难为力矣!故养病家,亦先须于脾胃上着力。每治他疾,切须照顾脾胃,不可一意攻罚,忘其根本。
孙兆甫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既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则益营卫、养精血、滋骨髓。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
严用和云:古人谓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宁少毋多、宁饥毋饱、毋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
陶隐居云:食戒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莫教一饱顿充肠,损气伤心非尔福。苏子瞻常言:食少则脏气流通而少疾。语云: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若欲却病,宜先减食。
《保生帖》云:养生以饮食为主,饮食以水谷为主,水以洁为主,谷以精为主,其他酒肴以淡泊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养福。愈浓郁、愈肥甘,损多益少,朔望宜食斋素,使肠胃中隔半月则清虚一番。
每日晨起食素粥,午膳用荤,夜则清酒数酌,食品不拘,但取冲淡,去肥浓,半醉半饱,夏月昼长,随意加点心少许,如此长久可以少病。若恃服药饵,虽至和平之味,久服必偏。
陈龙正先生所帖养生防疾之说,药性食味,诸条悉汇而付之,名《保生帖》。使多病之人时时省览,可以少病;少病之人触目警心,亦有益也。张安道《粥记》,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利,能畅胃气,生津液。苏子瞻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去新,利膈养胃。罗天益《卫生宝鉴》: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淡渗下行,能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皆言粥之益如此。
饮食务取益人者,仍节俭为佳。本草常须考订,毋食病体相妨之物,凡炙、煿、煎、炒最忌,助火消阴,损人不浅。
陈几亭尝以四箴名斋,曰淡嗜、调元、择劳、平气。盖嗜欲深浓,伐性第一,饮食不节,化元受伤,劳于无益,何如养安。暴怒撄宁,神魂并敝,道所不安,养所不存。凡人年三十以后,年衰一年,合十年观之便见。既十年一衰,则年年暗衰可知。既年衰一年,则是日衰一日,但总观则觉,而析观则忘,非惟观者忘之,己亦不自觉也。不觉者昏,觉而不防者忽,防之之道,敬守四箴,以德养寿,其衰也稍晚,以寿进德,其存也不虚。《道书》云:人自少至老,精神消损,顷刻不停,人皆不觉,以真人观之,若日影过庭,分毫不差耳。
《参赞书》云:凡劳者伤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又如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昼感则伤于荣,夜感则伤于卫。经行内外,真气外散,五邪内攻,使人肌肉消瘦,神气短少,饮食渐减,行步无力。虽欲久生,恐无能矣。
人每事当知所节,节欲、节劳、节饮食,此其大要。凡用心、及用目、及用耳,一切事稍觉其劳,即便却去,以节省之,稍息再劳,庶不至受病,若待病而后调之,费力多而取效难矣。华佗尝语:吴普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体尝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疾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人之形,养之者血气也,血气属精神以统御之。精神即性命也,人云性命则重,不知费精神一分即是费性命一分,不可忽也。凡是当与酣之际,猛加检点,则长命之乐甚于一时之快心耳。《芷园臆草》
王圣俞云:伐天和以成就世事,譬犹割肉饰俎,刺血染裳,然究竟成就亦归虚幻,徒自伐其天和而已。语有之,宁可疏慵乖物议,莫将性命当人情。二言可书座右。
心之神,发乎目,久视则劳心。肾之精,发乎耳,久听则伤肾。
行不疾,步亦勿多,言令人失气。立不至疲,坐勿背日,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灼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陆平泉云:晨起取井水新汲者,熟数沸,徐啜徐漱以意下之,谓之真一饮子。盖天一生水,人夜气生于子,平旦谷气未受,胃脏空虚,服之能蠲宿滞,淡渗以滋化源。
空心茶宜戒;卯时酒,申后饭,宜少。
食饱徐行,摸腹解带,伸腰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坐发痔,食后曲胸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醉后勿饮冷,饱余勿遍卧。陆平泉先生每夜欲睡,必走千余步,始寝。日以为常。
朝不可虚,暮不可实。谚云:早饭要早,中饭要饱,夜饭要少,语语皆格论。空腹多言最能伤气,日午必须饭,饭必满量而止,则神气自旺;晚餐微酣,不可过醉,亦不可过饱,自然神清气爽。
饥勿浴,饱勿沐,午后勿沐,眼疾勿浴。《泊宅篇》云:眼疾不可沐,沐则病,甚至有失明者。
勿同日沐浴。沐者洗头,浴者洗澡身也。频浴亦非所宜,能耗元气。
旦起勿开眼洗面,夜间宜开眼出溺。
暮卧当习闭口,口开则泻真气,宜屈膝侧卧,益人气力。
西山蔡季《通睡诀》云: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不知本于《千金方》,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瞑目。《云笈七签》云:人若睡,必须侧卧蜷局。一觉,即便展双足乂双手,令气通遍浑身,阳气布也。欧阳修云:王介甫以夏月昼眠,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便觉凉爽。
《保生贴》云:夜卧能使气降,昼卧能使气升,人至暮劳极,眼白睛昏而带赤,静卧一宵,诘朝清澈如故,此气降之验也。昼倦当静坐片时,或散步玩物,睡态自解。若因而沉寝,则初觉之时,目白睛必赤,此因卧而气反升之,验也。盖昼当与阳俱开,乃逆其候而闭之。譬如夜当与阴俱闭,乃故狂呼豪饮,皆伤寿源。凡饮后卧宜侧左,食后卧宜侧右,大肠、膀胱各行其便。
汪颖云: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拥热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损其脾胃,停湿生痰,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孙真人云:再三防夜醉!良有此也。
《保生帖》云:丹溪言夜饮伤人,以气宜敛而反发之,犹暮不食姜之意,然惟贵少饮,不在拘时。邵康节,午夜三杯,极自得趣,然亦偶为之可耳,若习以为常,虽止数杯,觉有昏气。于读书静坐未便,薄暮清灼微醺,比就枕时酒气已散,觉有助于寝息而不妨于用功。较昼饮为得也,人各适性,不必师康节,不必泥丹溪,亦不必拘我。
几亭外书,酒之为损,有本质焉,有造作焉,兼恶则损,尽美则益,美恶半则损益参。五谷之中,惟糯米性滞,发风,壅滞经络,气迷闷人,则是未经酝酿,以前为害已深矣。加之以曲,曲郁遏,所造酒又郁遏,所成凡物,经郁则热而有毒。况糯米本性不善乎,世传南茶北酒,又称沧蓟之酒妙天下,虽微醉,稍卧即醒,因黄小米造成,即黄粱也。其性祛风除湿,与糯米绝殊,所以气味冲爽,则酒当先论质地,始论造法,沧俗造酒用菊花少许,菊性凉而祛风甚佳。若制曲时,先和绿豆合成,及成酒后澄清,旬日即隔汤蒸熟,逾年始饮。绿豆凉而疏利,能解散郁遏之气,隔汤蒸之,既不经火,而脾性喜熟不喜生。又经年后,郁气渐散,热者可不热,而毒者可不至有毒矣。然妙总在少饮,若沉酣及乱,鲜不伤矣。阮坚之云:淡酒小杯,久坐细谈,非惟娱客,亦可养生,此深于语酒者也。
凡造曲,晒一月,露一月,酿酒清甚。黄米气薄味清,初饮似清冽,然味薄易醒,不至如南酒之助火生痰也。
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盖生取煮炼之殊,官法私方之异,饮家深忌。《清异录》
酒之毒在齿,饮后吸水用盐漱之,良久后啜茶水过多,引入肾脏,令腰脚重坠,兼患痰饮水肿,挛躄诸疾。
懒可卧,不可风;静可坐,不可思;闷可对,不可独;劳可酒,不可食;醉可食,不可淫。
人之养生,幸而五脏安泰,六腑平和,谨于摄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少思寡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药之药也。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此诚不易之论。
恬者内无所营,淡者外物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即淡者之极臻于自然也。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一之气皆来自我矣,精无妄伤,神无妄动,故曰内守。唐处士张皋谏穆宗曰:神虑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病作,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也。昔孙真人有言: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借使有疾,用药犹须慎重,况无疾乎。《保生贴》云:五谷气清,气清故补亦轻,然惟轻故和,和故可以长,食药物气重,气重故补亦重,然惟重故猛,猛则食之须有时。谚有云:身闲不如心闲,药补不如食补。
《寿养丛书》云:世无扁鹊望而知死生,无华佗涤肠以愈疾,轻以性命托庸医,何如?谨致疾之因,故养生之本,以全天年。
凡药有偏效而无全功,金石之药,最为酷烈,其伤身最速,其他草木之药,近于热者,皆能蕴毒。古人服松脂而塞肠,服赭石而痿骨,服鹧鸪、鸩子而发咽喉之病,种种不可枚举,养生者慎之。
张从正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盛,偏盛则脏气有偏绝,故有暴天。诸药皆然,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
沈括《笔谈》:予一族子旧服芎䓖,医郑叔罴见之云:芎䓖不可多服,令人暴亡。后族子无病而亡。又予常病齿,用苦参数年,苦腰重不能行。太常寺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重腰,自后悉不用苦参,腰病皆愈。盖苦参入齿,其气伤肾,能使人腰重,此皆方书旧不载者。又族子相服菟丝子丸数年,饮食倍,常气血充盛,忽因浴,去背垢者告以背肿,随视随长,赤焮异常,乃大疽也。适四五月间,金银藤开花,连茎叶采之,捣取汁,用水酒各半斤煎煮,两日服至数斤,背肿消尽。以知非独金石不可妄服,菟丝过饵亦能作疽,不可不戒。
《内经》云:老人有疾,宜先以食治,未愈,然后服药,其或病虽去而有未尽去者,当以饮食养正而余邪自尽。若药饵太过,便伤正气,食养而犹不尽,再用药以治之。
人在病中,有伤胃气,诸味不喜,直待自愈,胃气便回,方欲思食。彼时但所思者,便宜与之,以接补脾胃,如所思之物不与,此为逆,其胃气反致不能食也。但不可太过耳。
补虚助弱用药,概需温和久服,自能奏功,乃无留害。如知母、黄柏之属,太寒伤气;桂附之属,大热伤精。即有阴虚劳瘵,亦宜投以清和之剂,若折以苦寒,火未必退。脾家元气先伤,即有阳虚怯弱,亦宜佐以温养之方。若助以辛热,少火未生,壮火先灼,养生者,慎之。
士大夫小小疾患,不可轻用艾火、针熨,此一法,虽古人有之,但士大夫不能静养,多接间宾客,酬应世务。心火不宁,嗜欲多炽,反致增疾。止须倍加颐养,不以外物荣心,止声色以清耳目,戒淫佚以养性情,苟非深痼之病,未有不已者也。
保生月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意也。生而勿杀,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盛能克脾土,脾主甘,宜减酸,益甘以助脾。
春日融合,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抒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天气寒暄不一,勿暴去棉衣,以次渐减。
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春气所攻,宿病发动,则四肢倦怠而无力,不可妄服药饵,饮食调和,自然通畅。
二月食韭,补益心肾,前此尚在土中,舍抑郁未伸之气,食之滞气,过此则臭,不堪食。
采蒿苗和粉面作饼食,化痰利膈,去胸中烦热。蒿春初生,苗似蓬蒿而叶紧细,气极芬香。
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苏颂《图经》
《本草纲目》云: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肠甚速,用以治气实之人病肿满积滞、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耗阴血、损元气,岂能悦泽颜色耶。苏氏所云,盖因本草之言而谬用者也。
春勿食诸禽兽肝。
勿食百草心芽。
勿食蛰藏不时物,以辟邪疠之气。
忌食黄花菜,发痼疾,动宿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茂,阳气在外,宜节嗜欲、薄滋味,夜卧早起。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意也。以顺正阳,逆之则伤心,心火旺能克肺金,肺主辛,食味宜省苦增辛以助肺,苟失调养,内外相感,易生众疾。
《淮南子》云:水胜故夏至湿,火盛故冬至燥,夏火旺而云水胜,水在内也。冬水旺而曰火胜,火在内也。故人之一生,夏则五脏化水,冬则五脏化火。夏非水在内,则焦而焚矣;冬非火在内,则冻而僵矣。此阴阳互藏其宅之妙也。
丹溪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土太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借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保养金水二脏,经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藏之候,必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之本。若此时不纵欲以自残,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何病之可言哉。要知冬夏二季,壮年宜寡欲,老年宜绝欲,斯为摄生之道。
夏月心旺肾衰,精化为水。房色过度伤元气损寿,宜食热物,兼服补肾汤药。《折肱漫录》:夏月当服六味丸,壮水以镇阳光。
夏日汗出,勿令扇风,五脏腧穴皆会于背,恐风从背入为中风之源,尤忌当风坐卧。一时虽快,风入腠理,为患最烈。
古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风固宜防,露尤须避,风属阳,露属阴,阴气中人,最易得疾,故夏月不宜久坐露下纳凉,秋来多致患疟。每日将昏时,即有露气,其气能直透房栊,故夜卧须闭窗而后睡。
夏月坐冷石,成疝,坐日晒热石,生疮,勿枕冷石并铁物,损头目,勿沐浴后当风。
汗出或脱衣去巾袜后,便用手多摩擦,令毛窍闭,寒月故怕寒风,暑月外热,毛窍开,尤易感也。
汗透衣裳,晒日中,服之,必生汗斑痱子。
汗后入冷水,成骨瘅,盛暑遇冷水成伤寒。大热勿骤饮凉水。
暑月晒热瓮坛,忌盛饮食,恐收暑气。
豪侈者,暑中以水置坐隅,然体薄者袭其寒气,遏抑汗孔,或以致疾,不若求矾石晶莹者,礧置琴书间,望之有积雪凝霜之想,可以消暍而无害也。
夏日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图身快爽,欲后阴虚,外寒所侵,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恼怒郁结,伤肝伤脾,数者皆人生所当慎,如不谨,定生异疾。
暑月,榻前宜常焚苍术以除湿。
四月宜服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绞汁熬膏,蜜调服,能去火毒,解金石燥热,止消渴。
采桑椹取汁,重汤煮之,量入白蜜、酥油、生姜少许,煮令得所,瓶收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夏月清晨炒葱头,饮酒一二杯,令血气通畅。
暑月用薏苡叶煎汤饮,暖胃益气血。
夏月宜食脂麻油,性凉解毒,且注肴馔,能辟苍蝇。
夏三月宜食苦菜,能益心,和血气。
盛夏畏暑,难以全断饮冷,但刻意少饮,勿与生硬果菜、油腻甜物相犯,亦不致生病也。先能省减咸酸厚味、煎煿燥物,自然津液不乏,不致引饮太频。
夏月忌食生冷,多啖瓜果,深秋作痢,最为难治。
食未成核之瓜果,发痈毒。
夏勿食诸禽兽心。
五月食鳝大毒,食鸡令人作痈,成漏。
夏月深山涧泉停水,多有鱼鳖蛇虫,精涎在内,食之成瘕。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收敛神气,使志安宁,逆之则伤肺,肺金旺能克肝木,肝主酸,食味宜减,辛增酸以助肝,故气发动,不宜吐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
凉风寒露雾湿气,体弱者常须避之。
忌伤湿。《养生书》: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秋服寒衣太早,致目疾成疮疡,
秋谷初成,老人食之发痼疾。
秋食诸禽兽肺,至冬发疽。
九月上戌采枸杞子浸酒饮,滋肾润肺,生精益气,久之耳目聪明,须发乌黑。
一法彩枸杞子先净沥干,入沙盆擂烂取汁,银锅内熬之,勿令粘底,候成膏如饧,名金髓煎,瓦器密收,每日温酒调服。
八月勿食姜,伤神损寿。
孙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目损寿。李东垣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则禁之。《晦庵语录》: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
九月忌食霜下瓜,至冬发翻胃疾。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卧宜早矣,起复晚焉,所以避寒,即养藏也。温养神气,无令邪气外侵,逆之则伤肾,肾水旺能克心火,心主苦,食味宜减咸增苦以助心。
冬月早出,宜饮酒以却寒,或噙姜以辟恶。严寒勿骤饮滚汤。
冬宜温足、冻脑,则无眩晕之疾。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所忌出汗,恐泄阳气。目勿近火,足宜常濯。
冬勿用火烘炙衣衾,必致目疾疮疡。
忌以火炙背,以火烘炙食物。
冬月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也。
冬日临卧时,食生莱菔三五片,无咽喉之疾。
夜卧被盖太暖,睡觉宜张目吐气,嘘出积热之毒,则无疾。
十月,宜服枣汤,调和胃气。寇宗奭《衍义》云: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寡入生姜末少许,白汤点服。
冬三月,每日服药酒数杯,立春则止,终生常尔,百病不生。
冬月食芋,益人。
十月上巳日,采槐子,去皮纳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至十日,又从一枚起,终而复始,久之明目通神,白发还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梁书》言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
冬勿食诸禽兽肾,损人真气。
闻人氏云:禀气实者,夏酷暑而不甚畏热,冬严寒而不甚畏冷,禀气怯者,易寒易热。天寒阴雨则感寒湿而濡泻,天气稍炎则伏热而中暍。是故先知节候者,能辨阴阳寒暑之盛衰。经云:阳盛人耐寒、不耐夏,阴盛人耐夏、不耐冬,此亦人之禀受不同。
颐真秘韫
人身中,惟心肾不交,百病生焉。造化至春,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成泰卦而万物萌生。人若心火太炎,则天气不降矣;肾气不甚,则地气不升矣。是为否象,精气何从生。心,君火也。火旺炎上,故念一起,即火炎;念若减,即火息。人有一时无念者乎?此火所以日炎而水所以日涸也。若常止念静观,则心气自降,心气常降,则肾气自渐升而还泰象矣。朱大复先生教人心常放下,目亦常向下,上者降,则下者自升,亦交心肾之法也。脐之内,两肾之中有一窍名命门穴,乃生气之源,生身立命之蒂也,常冥心内照,使心常在肾,此亦交心肾之法也。
《内经》云:肾有久病者,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纳气自是玄门要领,后世千门百窦,总不能出此范围。
《广胎息经》云:当于深静屋舍叠褥高坐,双手固握,舌抵上腭,勿令口鼻之气稍有出入。驻神于脐内一寸三分,使神投气,使气投神,必于默记、住息数目。初下手时,不能久住,或十、或二十,顺其自然,倘气稍急,便引其气下透尾闾,冲夹脊,升玉枕,达泥丸,入口化为甘津,以意咽下中宫,此为一遍。仍如前以数珠默记遍数,或十遍、或二十遍,日如此四五次,气自增益。握固是先屈大指,以二三四指握之。
乾坤澄清,子后午前,闭目平坐,握固冥然,叩齿集神,合眸固关,冥心放体,任意往还。
初学打坐法,须厚铺软座,宽衣解带,结跏趺坐,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舌抵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不可全闭,闭则恐易昏睡,身须平直,坐要安舒,任其自然。息从鼻通,不可粗,不可促,不可闭,不可抑。出入往来,务要绵绵不断,不可着意为之,久久忘缘,自成一片。出入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若得此意,自然举体清爽,所谓安乐法也。
每日戌、亥二时,阴旺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摩脐下,左右换手,各擦八十一。每临卧时,一手握赤足,一手摩涌泉,多至千数,少亦百余,生精固阳,久而弥益。《金丹秘诀》
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息,舌抵上腭,目见顶门,提缩谷道,两手摩两肾腧穴各一百二十,多多益善。《颐生微论》
面宜多擦。面上常欲两手摩之,使热高下随行,皆使极匝,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
目宜常运。赵人斋曰:眼目宜常转动,则至老不昏。每转时先转左目三十六,却以右鼻泄火气;又转右目三十六,却以左鼻泄火气。勿有声。
齿宜数叩。齿数叩则坚。道书云:左相扣为天钟,右相扣为天磬,上下相扣为天鼓。若祓除不祥,则鸣天钟;制伏不祥,则鸣天磬;存思集神,则鸣天鼓。俱要闭口缓颊,使声虚而响应深。
气宜常提,津宜常咽。
李真人《长生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不拘往行坐卧,舌搅华池,抵拄上腭,候满口津生时,咽下,谷谷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目力送至脐下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将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目力提起上夹脊双关,直至玉枕,透入泥丸,谓之一呼。周而复始,咽时有津固妙,无津亦谷谷然咽之,每日无间,久行精神强旺,百病不生。道书极贵口中津液,谓之金浓玉浆,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长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皮肤枯涸。盖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液。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津与肾水同源,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太上作药,张道忠注:药与药同,乃自家水也。《清异录》云:仙家以津液灌溉丹田,为种寿泉。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盖阴阳有相资之益,无偏废之理。惟阳气密闭而不妄泄,斯生气强固而能长久。
圣人阴阳交会之要,因阳气盛发,中外相应,鼓勇有余,乃相交合,则圣人之制度也。若强用施泄,损耗天真,精气竭矣。或谓采阴补阳,以御女求长生,理所必无。凡人欲动则精流,如蹶张之弩,孰能御之?己之精不能制而能采人之精乎?强制逆闭,蓄秽蕴热,为疽为肿,其蓄蕴至久,一败如决渠,死不旋踵。《楚志》称:百岁杨不知何许人,人有见之四十年前发已二毛,今更添黑,口皆鲵齿似重生者,杨自忆为天顺二年生,百岁外矣。所居挟二姬,常以御女术,游诸贵豪家。自云:吾贫,不能得三姬,若得三姬,即不死。士大夫慕长生者皆与游,而曹中丞尤尊信,复市一姬,与御之,术败而死。未几,曹中丞亦以此术死,徐叔明作传刺焉。
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故精盛则思室,血盛则怀胎。若孤阳绝阴,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而为劳。《养生书》云: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神劳而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长生也。
树衰土培,阳衰阴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寿养丛书》
无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尘土培之,尚得再荣。又见以嫩枝接续,老树亦得长生,用意推理,阳衰阴补,是亦宜耳。衰阳以少阴补,取其元气津液,引于我身,即颜复童矣。故老人虚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借其熏蒸,最为有益。但不可恣淫,以丧宝促生耳。郭丹葵曰:予好道数十年,精气神会和处,实觉有得,只导引之法,行之殊烦难,不免作止。惟每晨起取幼女津唾服之,以多为贵,久久百节灵通,体强神旺。斯还原至秘诀,不老之奇方也。
人身,气为卫,血为荣,虚损者,气血不足也。气虚则形衰,血虚则精竭,虚与损异,欲事过多则精虚,方欲事时,尽筋骸之力以送之则损力,毕全副之神以行之则损神,受损时虚火益动,并不知亏,殆后种种病生矣。知虚损而急葆之,十生八九,虚而重虚,其损益甚,药石无济矣。
凡人内劳神明,外劳形质,俱足夭折,惟房劳较甚,为其形与神交用,精与气均伤也。《长生秘典》
精欲漏时,提气守泥丸,或微呵一二次,勿使心气下从,虽有走漏,可无大伤。切勿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减之,一度伤于百度。《颐生微论》
气,人身之来谓之生,神去形离谓之死。知神气者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住,欲得长生,神气相注。若房劳过甚,则精血竭而神无所依,气无所附,忽至暴绝也。《胎息经》
人素羸瘠,乃能兢兢业业。凡酒色伤生之事,皆不敢为,则其寿故可延永矣。如素强壮,乃恃其强壮,恣意伤生之事,则祸可立待也。此岂非命虽在天,而制命在己欤?皆春居士
人生莫若寡欲,未必长生,亦可却病。圣人治未病,贤人治已病矣。思其致病之根,由于不谨。急远房帏,绝欲嗜,庶几得之。世人服食以求长生,惑矣!甚者曰:服补药以资纵欲,则惑之甚也。
按戴埴《鼠璞》云:俗以素女术出于彭篯。予考《列仙传》篯云: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后人集其采纳之术,号《彭祖经》。是篯之采纳,以存真葆卫为先务,与世之论大相反。所谓丧,四十九妻、五十四子,特欲形容八百岁之寿且久耳。汉《艺文志》有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且谓圣王制外乐,不禁内情,为之节文,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陷命,即此类也。
雨未必能浥物,雨气最浥物。日未必能黧人面目,月受日光,于月下坐最能黧人面目。鬼未必慑人,鬼影响最慑人;欲事未必损人,欲念最损人。隔墙钗钏,隙穴髻鬟,少年当有之,有袵席不施,而烁为枯脂者,多矣。《紫桃轩又缀》
人生气血,每七日一度进长,所谓三阴三阳而又加一画也。《易》曰:七日来复是也。人于房室之事,七日一犯,所生止足供其输泄,渐渐衰弱,至四十则气血衰矣。若能逾七日而为,八日即有一分之余,从此益之为二八、三八、四八,以至于六八,四十八日不犯,自然阳道壮岸,所用不竭,其所生自享永年。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圣人立教,欲人于既婚后即守此七八之禁,故以四十前后为断。若俟衰老之后而为之,无及矣。然亦非若方士之谬谈,盖阴阳生息节宣之至理耳。《紫桃轩杂缀》
昔卢陵周和尚,年九十余,能行远路,须发不白,言无他术,壮年能节欲耳。且云:人精液能生人,若保守存留,岂不能自生?画士张翚,年九十余,耳目聪明,尚能作画。亦曰:平生惟欲心淡、欲事节耳,或者赖此,无他术也。
疲乏入房,虚损少子,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竭内枯,服脑麝入房,闭窍开通,真气走散。
《内经》言:醉以入房,养生大忌。是以节欲先须戒醉,醉后最易犯欲,生平谨凛,顷刻恣睢,尊生一念,遂置度外,故养生家切忌纵饮。《折肱漫录》
妇人若遇月事,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症相类,多致劳瘵等疾,或经血内渗,则窍穴淋沥无已。
《丹钤别录》云:月事谓之人月,天子诸侯有嬖妾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难于口说,故注丹于面,灼然为识也。王建功词:秘奏君主知人月,唤人相伴洗裙裾。汉律姅变,亦谓月事也。
凡丹石补药,房术秘法,与阳涩精行乐,不觉药性暴烈,或洗、或嚼,或噙于口,或藏脐下,阻涩精道,强忍不泄,取快一时,毒藏脏腑,真阴枯烁,种祸在身,终久必发,以至丧生,不可不慎。陈毓仁
金石之丹皆有大毒,即钟乳、朱砂,服久皆能杀人。盖其燥烈之性,为火所逼,伏而不得发,一入肠胃,如石灰投火,烟焰立炽。唐宪、文、敬、懿诸帝,皆为服丹所误;宋时张圣明、林彦正等,皆至发疡溃脑,不可救药;近代张江陵末年服丹,死时肤体燥裂如炙鱼然。夫炼丹以求长生也,乃不能延龄而反以促寿,人何苦为所愚而恬不知戒哉?盖皆富贵之人志愿已极,惟有长生一途,欲之而不可得,故奸人邪术得以投其所好,宁死而不悔耳,亦可哀也。
紫河车,医家谓之混元球,取男胎首生者为佳,亦不宜常服。此物虽无毒而性亦大热,虚劳者服之恐长其火,壮盛者服之徒增其燥。夫天地生人,清者为气,浊者为形,父精母血,凝合而成,气足而生胞衣者,乃臭腐之胚,托血肉之渣滓,故一旦脱胎下世,尤神仙之委蜕也。人生已弃之物,宁复借此补助哉?况胞衣所食者,子多不育,夫忍于殇人之子以自裨益,仁者不为也,而况未必有其功,而徒以灵明高洁之府,为藏污纳秽之地也。
食治选要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
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树艺。轩辕氏出,教以烹饪,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故曰:五谷为养,所以重民天也;五果为助者,助粒食以养生。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可以济食,疾苦可以备药,圈养者谓之畜。周制庖人供六畜:马、牛、鸡、羊、犬、豕,皆其有益于人也。凡草木之可茹者,谓之菜,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谷与果菜等物,其类甚繁,皆不止于五第,举其概以明,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耳。五谷,麻、麦、稷、粟、豆也。五果,李、杏、桃、栗、枣也。五菜,韭、薤、葵、葱、藿也。
三牲五谷,禀五行以生也,发为五味,天地生之所以养人,圣人节调,以致康强。《裴璘传》
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此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五味入口,各归所喜。肝欲酸,酸先入肝;心欲苦,苦先入心;脾欲甘,甘先入脾;肺欲辛,辛先入肺;肾欲咸,咸先入肾。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谨和五味,脏腑以通,气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久长。《素问》
五味宜和。酸多伤脾,肉䐢而唇揭;咸多伤心,血凝而色变;甘多伤肾,骨痛而齿败;苦多伤肺,皮槁而毛落;辛多伤肝,筋急而爪枯。《内经》
五味淡薄,令人神爽。若偏多损伤脏腑,此五行生克自然之理,初自不觉,久当为患。陶隐居云: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脏腑成殃咎。
八珍糕
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人参四两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实各六两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三斤 白蜜一斤
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糯米、粳米为粉,与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顿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片蒸熟,火上烘干,瓷器收贮。每晨起用白汤泡用数片,饥时干用甚便,久服功难尽述。
芡实粥 固精气,明耳目。新者研成膏,陈者作粉,和粳米煮粥食。
莲实粥 健脾,止泄泻。去皮心,煮熟沥出,用糯米煮粥,候熟入莲实,搅匀热食。
山药粥 补肾精,固肠胃。
韭菜粥 温中暖下。
菠菜粥 和中润燥。
油菜粥 调中下气。
萝卜粥 消食利膈。
胡萝卜粥 宽中下气。
牛乳粥 补虚羸。
枸杞叶 作茶饮,治消渴,强阴,解面毒。
补阳粥 治老人虚损羸瘦,阳气之弱。
雀五只,如常治净,先炒熟,酒煮少时,入水和粟米、葱白、五味作粥食。宜正月以前、十月以后食之,取其阴阳静定未泄也。
又法
黄雌鸡一只,如常治净,煮羹和粳米、葱白、五味,空心常食,取效。
馄饨方即扁食也 治老人气弱痿瘦。
黄雌鸡肉,下酱、椒、葱白调和,作馄饨煮食,空心食之,日一次,益脏腑、悦颜色。
补肝羹 治老人肝脏虚弱,远视无光。
猪肝一具,去筋膜切细 葱白一握,去须切 鸡子二枚
上加豉汁煮作羹,临熟将鸡子击破投在内,食之。
大麦汤 治老人烦渴不止。
寒食残大麦二升,水七升,煮五升,去渣,入赤沙糖,调服。
杏酪汤
杏仁三两半,百沸汤浸,盖候冷,即换沸汤数次,掐去皮尖,入砂盆内细研。次用蜜一斤,炼三两,沸,候半冷旋倾入杏泥,又研和匀,每用沸汤点服。
凤髓汤 润肺疗嗽。
松子仁 胡桃肉汤浸去皮。各一两 蜜半两
上研烂,次入蜜和匀,每用沸汤点服。
姜糖煎 治老人气急喘息不得,坐卧不安。
生姜汁五两 沙糖四两
上和匀,微火温之一二十沸即止,每食一杯,渐渐下行。
酥蜜煎 治老人淋病,溺涩痛闷。
藕汁五合 白蜜五合 生地黄一升
上和匀,微火煎如饧,空心含半匙,食后亦服,忌热食炙肉。
阳春酒
健脾开胃,却病延年。
人参切片 白术 熟地各五钱 当归 天门冬 枸杞子各三钱 柏子仁 远志各二钱半
上药用绢袋宽贮,以无灰酒五斤,瓷罐内浸一伏时,每早、午、晚热饮数杯,如夏月不能耐久,将药分作五分,每次用酒一斤浸服,酒尽药尚有味,再添酒浸饮之。
戊戌酒
补虚羸,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
黄牡犬一只,治净,煮烂捣如泥,连汁和曲米如常,酿酒饮之。
《本草图经》云:牡狗阴茎专补右肾命门真火,能令阳道丰隆,精暖盈溢,使人有子。
百补延龄酒一名长生饮
生地二两,酒蒸 当归身三钱 白术四钱,土炒 补骨脂四钱,炒 白茯苓一两 甘枸杞二两 牛膝一两 杜仲一两,临酒泡干,炒丝断 续断五钱,炒 黄连三钱,炒 五加皮五钱 砂仁一钱五分,研 五味子二钱 广木香一钱半 小茴香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炒 川芎三钱 黄芪八钱 人参五钱 麦冬一两,去心 粉草二钱 金樱膏八两 圆眼肉去核,四两 小红枣半斤,煮,去皮 巴戟天去梗,五钱,酒蒸 羌活二钱 陈皮二钱 沙苑蒺藜一钱,炒
上药用烧酒六斤贮坛内,浸三日,外封固。重汤内煮一炷香,取起置土埋五日,退火毒,取起。再用烧酒八斤和入坛中三日。外饮时用各种好酒七分、药酒三分,或者四六对之,随其量大小饮之,完即照前再煮,不用土掩。每料加好蜂蜜一斤,补养之功,不可尽述。
仙茅酒
专治虚损、阳痿不举。
仙茅四两,先用米泔浸去赤汁,又用黑豆水浸透,用黑豆一层,仙茅一层,重重相间,铺入甑内,砂锅上蒸一炷香,取出晒干,如此七次。用竹刀切豆大块,再三次,不可犯铜铁器 淫羊藿四两,洗净剪去边刺,羊油炙或炒 五加皮四两 当归二两 龙眼肉百枚
上药入瓷坛内,用好酒十斤浸七日,盐泥封固,用桑柴文武火悬胎煮三时,埋地下三日,取出。过七日,每日饮三五杯,将药渣滤出,晒干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此时酒下一方,用仙茅一斤,参水浸二次,淫羊藿叶一斤,鹿茸四两,当归四两,酒三十大壶,治法同,去五加皮、龙眼肉不用。
服黑小豆法
补肾,乌须发。
初一日服一粒,初二日加一粒,渐加至十五粒,至十六日则减一粒,以渐而减,至次月朔又服一粒起,循环不间,用白汤生吞下,久久大有奇效。
煮黑豆方
制何首乌五钱 当归三钱 槐角四钱 枸杞三钱 骨碎补 蛇床子三钱 破故纸二钱 肉苁蓉制二钱 远志肉二钱 沙苑蒺藜三钱 甘菊二钱 生地三钱 天门冬三钱 杜仲三钱 官桂二钱 南五加皮三钱 青皮二钱 牛膝四钱 青盐二两
以上诸药用砂锅煎熬,沥汁渣,再煎沥汁,沥干将马料,豆三升,择细而圆者。同汁入砂锅中,没水为度,煮干不可焦枯,向日晒燥。每日于饥时细嚼百粒,同津咽下,不拘几次,百日之后,功效自见。
饮食禁忌
锡器盛酒,浸渍日久,毒能杀人。
铜器煎汤饮,损人声音。
铜器盛盖饮食,经过宿,滴入汗者,令人生疸,发恶疮。
人汗滴入饮食中者,食之生疔毒。
屋漏水有毒,误食,生痈肿、恶疮。
发落饮食中,误食生瘕。
凡露天隔宿物,及盖藏不密者,馔上有细黑白末子者,皆有毒,不可食。
凡物体异常者,皆不可食。人有家生一梨,大如斗,食者皆死,考之树下有一大蛇穴在其下。
葱有两丫者勿食。
烧肉忌桑柴火。
朱砂、雄黄乃金石之药,非水飞极细者不可服,服亦不宜多。
六一散,非盛暑中奔走极热不宜服,此药乃利窍渗湿热之剂,轻服则耗津液,损脾胃。
薄荷性凉能散热,紫苏性温能散寒,皆散气之剂。世人暑月每点薄荷汤代茶,紫苏作蔬,大损真元之气。
橙皮多食伤肝气,不宜与猪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饮茶宜热,冷则聚痰,多饮则少睡,久服则消脂。
空腹忌食生果,令人胸膈热,生痈疖。
食一切鱼,忌荆芥、河豚,尤亦忌菊花、甘草、桔梗、附子。
食猪肉忌炒豆,令人气壅。
羊肉与豆酱同食,生癞。
牛乳同酸物食,成坚积。
食驴肉,忌服荆芥。
鳖肉忌苋菜、鸡子、鸭肉、桃子。
鳝鱼忌甘草,犯之杀人。
螃蟹忌柿。
鲫鱼忌沙糖笋。
绿豆忌榧子,杀人。
病新瘥,忌食薄荷。
久病忌食李。
诸笋消痰动气发病,苦笋主不睡,主面目并口热、舌黄、消渴、明目、解热毒,多食令人嘈杂。
芋茨菰冬月食不发病,芋茨菰多食动冷气,令人腹胀,小儿食,脐下痛。
驴肉,动风发痼疾。
鹿肉五月勿食,鹿血大补人血,肉不甚补,反痿人阳。服药人忌食鹿肉,以其食解毒之草故也。麋与鹿一类二种,今人多不分别,往往以麋为鹿食之,令人阳痿,更甚于鹿。
兔肉,八月至十一月可食,多食损阳。
鸡子败血,不宜多食,小儿大忌。老鸡头大毒。线鸡善啼,肉毒。
白鱼发脓有疮疖人勿食。
鲥鱼生疳,发痼疾。
鲟鱼发诸药毒。鲊不益人,合笋食患瘫痪,小儿食之成瘕。
伤寒汗后不可饮酒,复引邪入经络。
鲈鱼多食,发痃癖。
癞风,勿食鲤鱼。
天行病后忌食鲤鱼,食之再发必死。
有痼疾,忌食麂雉。
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令人习而不察,白花猪、牝猪、病猪、黄膘猪尤不宜食。
《灼艾集》云:仆旧苦脏疾,偶遇人语曰,但不食豚足矣,试之一岁果然。按本草云:其肉令人暴肥而招风,又耗心气,文人尤所当戒。且食多忌吴茱萸、白花菜、荞麦,皆不可同食,由是久不食,而他病亦鲜,且觉气爽而读书日益悟,始信不食豚之大功。
人啖豆三年而身重难行,象肉亦然。啖榆则眠而不欲觉,食燕麦令人骨节解断,食燕肉入水为蛟龙,所吞食冬葵为狗所啮,疮不得瘥。食绿豆服药无功,藕与蜜同食可以休粮,大豆多食可不饥,芎䓖常服令人暴亡,银杏亦然,食之过多卒然晕眩,仆地半日方醒,不知其所由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