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秘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集方

中风

中风之病,古方冠诸方首,以其为人之大病也。夫风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气自外而入者也。严用和云: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或因七情、饮食、劳役,致真气先虚,荣卫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故致此疾。古人用药,皆是发散表邪,通行经络之剂,以其自表而入,亦当自表而出也。须分所挟有寒热温凉之异,受邪有脏腑经络之殊。盖病邪有虚有实,难一概论,不可便以苦寒之药妄下,龙、麝、朱砂、牛黄诸镇坠之药,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脏痰涎、昏冒、烦热者,宜用之,下痰镇坠清神。如小便少,亦不可以药利之。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使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发明云:风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口眼㖞斜,半身作痛。中腑者,其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节废,脉浮恶风,拘急不仁。中脏者,其病在里,多滞九窍,故唇吻不收,二便闭结,不能言,口吐涎沫,则性命危。凡治莫如调气养血,治痰诸法,然此可扶持疾病。若收全功,火艾为良也。

凡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用细辛、生半夏、皂角为末,吹入鼻内,有嚏可治,无嚏不治。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用三生之饮之类开之。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睡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宜大剂理中汤灌之,及灸脐下,虽日不治,亦可救十中之一。若误服苏合香丸、牛黄、至宝丹之类,即不可救矣。

《折肱漫录》云:凡卒中之症,医者先进牛黄清心丸,次用祛风化痰之剂,绝无一效。及阅《立斋医案》:治卒中昏愦、口眼㖞斜、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即五不治症,用之亦有得生者。夫前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无益。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若牛黄丸,乃香散通经之药,单服则真气愈散矣。亦宜用人参两许,煎服方效。又有虚火冲逆、热痰壅塞,以致昏愦颠仆者,状类中风,附子恐非所宜。薛立斋谓:是元气虚火,挟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渐爽,用十全大补汤调治可安。

王节斋云:凡中风偏枯麻木症之痰,必用南星、半夏。立斋云:先用前药清其痰,即用六君子之类,扶其胃气,痰自不生。若概用风药,耗其阳气而绝阴血之源,适足以成其风,益其病耳。

王肯堂《笔尘》云:每见时医治中风,初用八味顺气散多不得效,已而用二陈、四物,加胆星、天麻之类,自谓稳当之极,可以奏功,而亦竟无一验,何也?盖妄以南星、半夏为化痰之药,当归、川芎为生血之剂,而泥于成方,变通无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脉助真元,非大剂人参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不宜轻用燥剂,至于归、地,甘黏能滞脾气,使脾精不运,何以能愈瘫痪?岂若人参出阳入阴,少则留,多则宣,无所不达哉!其能通血脉,虽明载本草,人谁信之。

王安道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世,以中风呼之。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火因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不可以因火因气因湿之证,与中风同治,则真伪不分。

许学士[1]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涎潮昏塞,牙关紧急,与中风相似。若作中风误治,多致杀人。经云:无故而喑,脉不至者,虽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自愈。

王肯堂云:中气与中风相似,但风中身温且多痰涎,气中身冷而无痰涎,风中脉浮应人迎,气中脉沉应气口,以气药治风犹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

凡男子妇人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即时扶入暖室中,正坐,醋炭熏之,令醋气冲入口鼻内,良久,其涎潮聚于心者,自收归旧。轻者即醒,重者亦省人事,唯不可吃一滴汤水,如吃汤水,则其涎永系于心络不能去,必成废人。

肥人多中,气盛于外而亏于内也。肥必气急而肺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气为急。

《宝鉴》云:凡人初觉手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患,宜预防之。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帏幙,可也。

《折肱漫录》云:指麻,当防中风。预防之法,有言宜祛风化痰者,可服搜风、天麻二丸,出《乾坤生意》诸方,其说大谬。有言宜顺气活血者,谓气行则痰自消、血活则风自灭。其言近理,惟薛立斋谓指麻是脾气不能周,真确论也。又不加意调摄,以致虚而又虚,故忽有中风之症。若认因风而得麻,专预饵祛风燥湿之剂以防之,真所谓招风取中矣。盖搜风等丸,多残贼脾胃之药,不可轻服。凡人脾气不伤,虽病可疗,若脾元一败,卢扁却走,《乾坤生意》等书,误人不浅。肌肉蠕动,方书亦指为风。薛立斋独主气血虚热,但补气血,不作风治,故不受其害。此论高出等彝。

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并痰厥。

南星生用,一两 川乌去皮生用,五钱 生附子五钱 木香二钱

上每服五钱,姜七片,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 白术

上各等分,水煎服。

涤痰汤

治中风不语。

天南星二钱,姜制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半夏二钱 枳实麸炒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竹茹六分 甘草

上姜五片,水煎服。

中风痰厥、气厥、中恶,一切急病,咽喉不通及牙关紧闭

巴豆研烂,绵纸包压取油,作撚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时珍

天南星生研,同姜汁或冰片,擦之自开,名开关散。《普济方》

白矾盐研末擦之,或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自闭。《集简方》

中风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

白矾一两、皂角五钱为末。每用一钱,姜汤调灌,吐痰为度,待惺后,用药调治,名急救稀涎散。陈师古方

半夏、明矾等分为末,姜汤调下即吐,可治。《救济良方》

中风不语

取龟尿少许,点舌神效。《集简方》

中风失音

肉桂着舌下,咽汁,或用桂末三钱,水煎服,取汗。《千金方》

陈皮五钱,水煎,徐呷。《端效方》

槐花,瓦上炒香,频嚼咽之,使喉中常有味,久久声自出。危氏《得效方》

捣梨汁,频饮之。《食疗本草》

僵蚕,炒去丝,研末,酒调服。《广利方》

韭菜,捣汁服。《适用方》

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

中风口眼img

先烧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证治要诀》

新石灰醋炒,调如泥,左涂右,右涂左,立便牵正。寇氏《衍义》

用鳝鱼血,尾上取之,同麝香少许,左㖞涂右,右㖞涂左,正即洗去。《濒湖集简方》

皂角五两,去皮为末,陈醋调,左㖞涂右,右㖞涂左,干更上之。《外台秘要》

蓖麻子仁,捣膏,左贴右,右贴左,即正。《外台秘要》

天南星生研,姜汁调之,左贴右,右贴左。《仁存方》

巴豆七枚,去皮研烂,左㖞涂右手心,右㖞涂左手心,仍将热水一碗安手心中,须臾便正,洗去,频频抽扯手中指,更好。《寿域神方》

卒厥

王肯堂云:今人以忽然昏晕,不省人事为厥。又有涎潮,如拽锯声在咽中为痰厥,先宜吐之,随用导痰汤。多加竹沥,少加姜汁。暴怒气逆而昏晕者为气厥,宜八味顺气散。手足搐搦为风厥,宜三化汤。因酒而得为酒厥,宜二陈汤加干葛、青皮。陈无择云:脏气相刑,或与外邪相忤,则遏郁不行,闭于经络,诸脉匿伏,昏不知人。至为尸厥,今世俗多作风治,鲜不至毙。

《玉机微义》云:大抵六经之厥,皆素多痰气,因虚所乘之为病也。惟有轻重之殊尔。如成无己注《伤寒论》云:厥者,手足冷也。四逆者四肢不顺也。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三阴,则手足厥冷。厥者,逆也,而有阴阳之殊。热极而成厥逆者,阳极似阴也。寒极而成厥逆者,独阴无阳也。阳极似阴用寒药,独阴无阳用热药,不可不辨。阴厥者,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手冷过肘;阳厥者,烦渴谵妄身热而脉数,手足虽冷,不过肘也。因气虚、血虚者多。

卒中暴厥、口噤抉不开者,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菖蒲为末,吹入得嚏则苏。若口开手撒、遗尿者,虚极而阳暴脱也。速用大料参芪接补之,及脐下大艾灸之。

导痰汤

半夏三钱 天南星炮去皮 枳实麸炒 赤茯苓 橘红各七分 甘草炙,二分

上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八味顺气散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每服六钱,水煎温服。

三化汤

厚朴姜制 大黄 枳实麸炒 羌活

上各等分,每服三两,水煎服,至微利则止。

二陈汤

半夏 陈皮去白 白茯苓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姜三片,水煎服。

脱阳危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病后行房,小腹急痛,气喘汗出,须臾不救

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后以葱白二七茎,擂烂,酒煮灌之,阳气即回。华佗卒救方

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

葱白捣烂炒热,熨脐下,冷则易,良久热气透入,手足温有汗,即瘥。次用姜附汤,若熨而手足不温,不可治。朱肱《活人书》

姜附汤

附子一个重一两者,切作八片 干姜挟湿加 白术挟气攻刺加 木香

上每服三钱,水煎服,加者另入三分之一。

阴症又方

葱八两 麦麸一升 食盐二两 干姜四两

水拌匀炒极热,用青布包紧,熨脐上,稍冷炒热再熨,以手足暖至有脉为度。

黑沙糖半碗,干姜煎汤,调服即愈。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方广心法附录》

癫痫

《内经》言癫而不言痫,古方以癫痫并言,或言风癫,或言风痫,或言癫狂,所指不一。盖痫病归于五脏,癫病属之于心。又痫与痓略相类而实不同,其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痫病随其痰之潮作,故有时而醒。痓病比痫为甚,而有挟虚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亡者多矣。

按痓病发作则通身战掉,皆因气虚挟痰火所致。若误认为风而用风药,风能胜湿,是不足中而又见损也。

《三因》云:《别录》有五痫之证,一曰马痫,作马嘶鸣。以马属午,手少阴君火主之,其病生于心;二曰羊痫,作羊叫声,以羊属未,足太阴湿土主之,应乎脾;三曰鸡痫,作鸡叫声,以鸡属酉,足阳明燥金主之,应乎胃;四曰猪痫,作猪叫声,以猪属亥,手厥阴心胞络主之,应乎右肾;五曰牛痫,作牛吼声,以牛属丑,手太阴湿土主之,应乎脾。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发则旋晕颠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摇,手足搐搦,背脊强直,食顷乃苏,各随所感,施以治法。

《千金方》云:病先身热,掣疭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叫,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难治。按此论痫之阴阳,乃表里、脏腑、浅深之谓,后世有认为寒热者,误也。盖此疾皆以痰热所作而得,其伤于阳分在表而浅,则曰阳痫,故云易治。其伤于阴分入里而深,则曰阴痫,故云难治。

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亦有中邪而成此疾,则以治邪法治之,针大拇指甲下即止。

神应丹

治诸痫。

辰砂,不拘多少,研极细,水飞过,以猪心血和之,蒸饼裹剂,蒸熟取出,丸如桐子大,每食后服一丸,人参汤下。

一方加雄黄一两、白附子一个,共为丸。梧子大,别用朱砂为衣,每三丸,人参、菖蒲汤下。

又方,治五癫五痫,无问阴阳冷热。

铅丹、明矾各二两为末,用砖凿一窠,可容二两许。先铺丹在下,次铺矾在上,以炭五斤煅,令炭尽取出,细研,以不下水猪心血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汤下。王氏《博济方》

宁神化痰汤

治男妇因气恼或遇事受惊,神出舍空,痰留心窍,心神不明,妄言叫呼,奔走失志等疾。

南星 半夏 橘红 赤茯苓 桔梗 枳壳 甘草 香附 乌药 人参 菖蒲 茯神 皂角少许

上各等分,生姜七片,水煎服。

失心癫狂

真郁金七两 明矾三两

上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李时珍云:有妇人癫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结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郁金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者真。

桃花阴干,为末,每温服一合。《纲目》

李时珍云:苏鹗《杜阳编》载:范纯佑女丧夫,发狂,闭之室中,夜断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珍按:此亦惊怒伤肝,痰夹败血,遂致发狂。偶得桃花利痰饮、散滞血而愈。

石菖蒲为末,猪心汤日服。《普济方》

蚕蜕烧灰,酒服。《千金方》

明矾、细茶各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痰随小便而出。《仁术便览》

豭猪肉煮熟,切脍和酱食,或羹粥,炒任服之。《食医心镜》

惊风不醒

白乌骨雄鸡血,抹唇上即醒。《医学集成》

惊入心络,喑不能言

蜜陀僧末一匙,茶调服即愈。《濒湖易简方》

洪迈《夷坚志》云: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之而愈。此乃惊则气乱,蜜陀僧之重,以祛而平肝也。

外感内伤总论

《玉机微义》云:外感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医者皆以内伤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感,枉死者可胜言哉。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

东垣辨法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头痛不间昼夜,多兼烦躁;内伤亦有头痛发热,时作时止,但身不疼,此内外证之不同也。大抵内伤饮食者必恶食,心口按之,必刺痛。外感风寒者,不恶食,审系劳伤元气,虽有百证,但用补中益气汤,自愈。其属外感者,主以补养,佐以解散,其邪自退。若外邪既退,即补中益气以实其表,若邪去而不实其表,或过用发表亏损脾胃,皆致绵延难治。

外感

李念莪云:东三月发者,名正伤寒;伏而不发,至春始发,名曰温病;春犹不发,至夏始发,名曰热病。总是冬令之寒,随时令而更名也。伤寒病绪多端,其要在脉证与理而已。脉证者,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理者,知其常、通其变也。经云:未满三日,其邪在表,汗之而愈。满三日者,其邪在里,下之而愈,此特道其常耳。须知脉大浮数,在表可汗;脉实沉数,在里可下。日数虽多,有表证者,必汗;日数虽少,有里证者,必下。第当以表里为辨,不可以日数为拘也。至虚实二字,尤为纲领。正气实者,虽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虽感微邪,其病亦重。气实而病者,攻之即愈。虽不服药,经尽即安,不足虑也。所可虑者,惟挟虚耳。奈何庸浅之辈,不分虚实,但遇伤寒,动手便攻,实症逢之,自可取效,虚而攻之,无不死者。概曰:伤寒无补法,误之甚矣。独不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参、桂附者,八十有奇。东垣、丹溪、节庵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汤,未尝不补也。特不可谬投于不虚之证耳,而概谓伤寒无补法,可乎?

陈钟盛[2]云:伤寒一症,仲景立法,在表发汗,在中和解,在里攻下,随其所在,而驱散之,不过使邪热退,而正气复行也。初起一二日,头痛发热、骨痛、眼睛痛,羌活冲和汤、十味芎苏散主之,不可汗下,宜和解。小柴胡汤,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热盛去人参,加麦冬、知母、瓜蒌根。若四五日、七八日不解,则在乎因证施治,非局方之所可泥也。

伤寒表证,已解邪结于里,大便闭,小便短赤,宜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下之。邪结下焦、少腹坚痛,始用大承气汤下之。

羌活冲和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黄芩 川芎 白芷各一钱 柴胡 石膏各二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渴加知母一钱

上姜三片,葱五根,水煎服。

十味芎苏饮

川芎 苏叶 茯苓 陈皮 干葛各八分 柴胡二钱 半夏一钱 桔梗 枳壳各六分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小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大柴胡汤

柴胡一钱二分 黄芩 芍药各一钱 半夏八分 大黄七分 枳实四分

上姜、枣同前水煎服。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炒 枳实二钱,炒

上水煎,热服。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厚朴一钱 枳实二钱

上水二盅,先煎厚朴、枳实,至盅半后,入硝黄煎一盅,热服。去厚朴、枳实,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

治一切伤食、感冒等症

陈皮二钱 山楂 生姜各三钱 葱头七个

上水煎,热服,出汗即愈。

治一切伤寒,不问阴阳轻重,男女、孕妇,皆可服

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取汗即愈。朱肱《活人书》

连皮核桃肉三个、连皮生姜一大块、连根葱头七颗、六安茶一撮,同捣烂,滚汤泡一二碗,热服,覆衣取汗。《谈野翁方》

脂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用水七碗,烧锅令赤,投水于内,取起再烧再投,如此七次,名百沸汤,乘热饮一碗,以衣被覆头取汗,神效。《伤寒蕴要》

张从正云:凡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无药,便饮百沸汤碗许,或酸齑汁亦可,以手揉肚,再饮再揉,探吐,汗出则已。李时珍曰:朱真人《灵验篇》云,有人患风疾数年,掘坑令坐坑内,解衣,以热汤淋之,良久以簟盖之,汗出而愈。此即本草热汤能通经络之法也。予尝推此意,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加皮煎汤淋洗,觉效更速也。

以火烧地令热,布桃叶于上,安席上卧之温,覆汗出。柏叶、麦麸、蚕沙,皆可如此法用。陈廪丘《小品方》

《南史》范云初为陈武帝属官,武帝九锡之,命在旦夕,云忽感寒疾,恐不获预庆事,召徐文伯诊视,以实恳之曰:可使得愈乎?文伯曰:欲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后不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犹可,况二年乎?文伯乃以火烧地,布桃叶,设席,置云其上,顷刻汗解,翌日有瘳。云喜甚,文伯曰:不足喜也,越二年果卒。

成无己云:伤寒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盖结胸是实邪,大小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须半夏泻心汤可也。

《玉机微义》云:按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亦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故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用消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再作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谓下多亡阴之意也。

大陷胸汤

治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按,此药极峻,不可轻用。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甘遂二分

上水二盅煎一盅,入芒硝,煎一二沸,入甘遂末,服。

小陷胸汤

半夏三钱 黄连一钱半 瓜蒌实二钱

上水二盅,煎一盅,服。

半夏泻心汤

半夏五钱 黄连一钱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钱

上大枣十三枚,水煎,温服。

伤寒心胸胀满,结实硬痛

生姜一斤,捣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陶华《伤寒槌法》

伤寒痞满,按之虚软不痛

槟榔、枳实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黄连煎汤下。《宣明方》

桔梗、枳壳等分,水煎温服。《南阳活人书》

时气烦渴

生藕汁一盏,生蜜一合,和匀服。《圣惠方》

伤寒发狂烦躁

吞生鸡子一枚,效。《食鉴》

苦参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服。《集效方》

以醋沃热炭,其气入鼻即定。《医方选要》

用小麦奴,乃麦穗上有黑霉者,及梁上尘、釜底黑、灶突墨等,水化服弹丸大即愈,名黑奴丸。《芷园臆草》。此取火化之类,顺其性而治之,使之复于平常。此又用药精义一种也。

时疾发黄

以酒醋浸鸡子,一夜吞百数枚。《集简方》

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一方加茵陈蒿,尤效。《伤寒槌法》

伤寒发癍

猪胆汁、苦酒各三合,鸡子一个,合煎三沸,分服,汗出即愈。张文仲方

伤寒谵语

蚯蚓泥,凉水调服。《简便方》

舌上生苔

邪在表者,舌上无苔,半表半里,白苔而滑,传里则干燥,热深则黄,热极则黑。舌纯黑者,死证也。

用井水浸新青布拭净后,以生姜浸水擦之,或以薄荷为末,入蜜少许,刷牙擦之。

伤寒呃逆不止者,死。

脉微细,呃逆,胃寒也,橘皮干姜半夏生姜汤。

脉洪大而呃,心火上奔肺,不得纳,甘草泻心汤。

半夏生姜汤

半夏五钱 生姜一两

上水煎服,加甘草,即甘草泻心汤。

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夹阴伤寒

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不假此药,无以回阳。

人参 干姜炮。各一两 生附子一枚,切作八片

上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吴绶《伤寒蕴要》

伤寒劳复

强力持重并梳沐、微劳及七情,皆复也。

脉虚者补中益气汤,挟外证者小柴胡汤。

伤寒食复

新瘥胃虚,食多则复,羊肉及酒尤忌。

腹满脉实,烦热,便秘,大柴胡汤。轻者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砂仁、神曲,消导后热不退,补中益气汤。

伤寒新愈,男女交合为病,头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痛,为阴阳易病。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

干姜半两为末,白汤调服,覆衣被,汗出即愈。《伤寒类要》

取妇人裈裆近阴处,烧灰,独参汤调服方寸,七日三服,男用女裈,女用男裈。张仲景方

裈裆居下体,得阴气胜,取其以类相从,气相感,能导邪热,故主阴阳易病。

葱白捣烂,苦酒一盏,和服之。《千金方》

妇人阴毛,烧灰服,仍以洗阴水饮之。《圣济总录》

内伤

王安道曰:劳倦伤、饮食伤,二者虽与风寒、有余之病不同,俱为内伤,然不可混而为一。《难经》所谓饮食劳倦则伤脾者,盖为脾主饮食,而四肢亦属脾。故饮食失节,劳役四肢,皆能伤于脾,非谓二者同类而无辨也。劳倦伤为不足,饮食伤为有余。惟其不足,故补益治之,以补中益气汤。惟其有余,故消导治之,以枳术丸。亦有物滞气伤,必补益消导兼行者,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亦有既停滞不复自化,不须消导者。洁古、东垣枳术丸之类,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意存乎其间。其他如枳实导滞丸之类,虽无补益,然施之于物暂滞气,不甚伤者可也。但不宜视为通行之药尔。

伤饮食者,医多妄下,使清气下陷,则浊气不得降,反生䐜胀。故东垣治以补中益气汤,所以升举其下陷之清气,则浊气自降,不治而愈也。

薛立斋论伤食不消,若伤性热之物,用二陈汤,加黄连、山楂。若伤湿面之物,用二陈汤,加神曲、麦芽。若伤米食,用六君子汤,加谷蘖。伤麦食者,六君子汤,加麦蘖。伤肉食者,六君子汤,加山楂。伤鱼腥者,六君子倍加陈皮。伤角黍炊饭者,六君子汤倍,加酒曲。若食已消而泄未愈者,此脾胃受伤也,单服六君子汤。若饮食减少,或食而难化者,属脾胃虚寒,加炮姜、木香。其麦芽、神曲,虽取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麦芽消肾破血散气,神曲能消面谷等宿食,人皆视为和易之剂。殊不知性能坠胎,皆克伐之剂,不宜轻用。山楂消肉食,疏肝气,亦去食积。然有积滞者,宜食;无滞者,不可用。脾弱人,不宜混食,伤脾。

凡脾胃气虚而饮食难消者,必以参、术为主治,而少佐以消导。初服颇觉迷闷,闷后必得渐爽。若专治其食,则愈消愈虚,而食愈不消矣。薛立斋治停食泄泻等症,必以参术助正气而佐以消导,庶不伤元气,真为良法。

白术一两、人参五钱,煎膏最能补中气,其补脾之功更大,服之能令饮食大进,有以白术二斤,佐陈皮八两,煎膏亦妙。

王节斋云:饮食过伤,变为异常,急暴之病,人所不识。多有饮食醉饱或感风寒,或着气恼。食填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不省。若误作中风、中气症,而用驱风解表、行气散气之药,则胃气重伤,死在旦夕。惟以生姜、淡盐汤探吐,食出即愈。吐后别无他症,只以白术、陈皮、半夏、厚朴、甘草之类调之。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法当吐,不吐则死。

枳术丸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荷叶裹饭烧熟,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用术者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海藏云:本仲景枳术汤也,今洁古老人改为丸,而此方又启东垣之悟,补中益气,自此始也。

《折肱漫录》云:此方白术虽多,不能胜枳实之迅利,此丸非健脾之药,或饮食停滞,偶一二服则可耳。

加减枳术丸《奚囊便方》

白术炒四两 枳实二两 半夏 陈皮 山楂各一两 神曲 麦芽炒 香附 砂仁各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绿豆大,每服百丸,食远姜汤下。

食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水吞川椒三十颗即散。《上清诀》

食盐擦牙,漱下即消。《食医心鉴》

饱食嗜卧,得谷劳病。

大麦芽一升 川椒一两,炒 干姜三两

上捣为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日三。《肘后方》

又方

麦芽四两,炒 神曲二两,炒 白术土炒 橘皮各一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人参汤下。《集简方》

凡食某物过多,停滞者,即烧此物成灰存性,为末,用酒或陈皮汤服之即消。《折肱漫录》。有以酒药烧灰,服者便觉伤脾,更有服生酒药者,峻厉不宜用。

老人伤冷食及难化之物。生姜或紫苏,煎汤,置浴盆内,令病者浸汤中,以手揉胸腹,气通食化矣。

痰饮

王隐君论云:人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有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状,或心气冷痛,或足腕酸软。腰肾骨节卒痛,似难名状,并无常处,以至手麻臂痛,状若风湿。或脊上每日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绕项结核,状若瘰疬。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忘癫狂,或中风瘫痪,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呕冷涎、绿水、黑汁,喉痹等症,盖内外为病,百般皆痰饮所致。

《脉经》云:人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者,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李念莪云:痰有五,在脾经者名曰湿痰,滑而易出。在肺经者,名曰燥痰,涩而难出。在肝经者,名曰风痰,青而多泡。在心经者,名曰热痰,坚而成块。在肾经者,名曰寒痰,有黑点而多稀。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寒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尤有因惊而得者,名曰惊痰,多成心痛癫疾。因饮酒而得者名曰饮痰,多成胁痛、臂痛。因食积而得者,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王隐君论中颇为详尽,当察其病形脉证,则知所挟之邪。随其表里上下虚实以治也。饮亦有五,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名曰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名曰悬饮。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沉重,名曰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饮。膈满呕吐,喘咳寒热、振振恶寒,身img惕者,名曰伏饮。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涎沫,不甚稠黏,此气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以上证各不同,治法迥别,若妄投药剂,无益有害。至如脾、肺二经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苍术、白术、南星、半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知母、贝母、天冬、麦冬、桔梗为要药。世俗以半夏燥而贝母润,概以贝母投之。若是脾痰,则土气益伤,饮食必减。即使肺痰,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

饮与痰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饮虽有五,总之或缘酒后发渴,多饮茶汤。或暑日烦渴,多饮凉水及冰。因酒而得者,则多湿热。因饮冷而得者,则多寒湿。要以燥湿、健脾、行水为宗,乃治法之要领也。

二陈汤见前

导痰汤见前

润下丸

治湿痰因火泛上,停滞胸膈,咳唾稠黏。

橘皮八两去穰,入砂锅内,下盐五钱,化水淹过,煮干 甘草二两,去皮,蜜炙

上各取净末,蒸饼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

李时珍云:莫强中令丰城时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之,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即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即二圣散,丹溪变之为润下丸,用治痰气有效。

礞石滚痰丸

大黄酒略蒸 黄芩各八两 礞石一两,硝煅金色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水丸桐子大,白汤,食后空心服三钱。

《颐生微论》云: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不自升也,因火而升。积之既久,依附肠胃回薄曲折之处,以为栖泊窠臼,谓之老痰,变症种种,莫可名状。王隐君见及此,故用大黄为君,以开下行之路;黄芩为臣,以抑上潜之火;礞石慓悍之性,游行肠胃,踵其回薄曲折之处,荡而涤之,故以为佐;奔驰于上中下三焦,开飞门、魄门之窍者,沉香之力也,故以为使。然服之有法,白汤送下即便仰卧,令药在胸膈间,徐徐而下,不可起行言语,直待药气除,逐上焦痰滞,然后动作。大抵服罢,喉间稠黏壅塞不利者,乃痰气泛上,药力相攻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此药并不洞泄大泻,但取痰积恶物自肠胃次第而下,为痰家圣药。

青州白丸子

半夏生,七两,水浸洗 南星生,三两 白附子生,二两 川乌生,五钱,去皮脐

上为末,以生绢袋,盛干井水内,揉出。如未出者,再研再揉以尽为度。置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去旧水,别用井水搅。又晒,至来早再换新水搅。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绿豆大,姜汤下二十丸。如瘫痪风,温酒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湿痰心痛

白螺蛳壳,洗净烧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止。《医学正传》

噎塞反胃

丹溪云: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健而运行。世人以痰饮呕吐诸气,多服香热之药,偏助气血沸腾。其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血液衰耗,胃脘干稿。稿在上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塞。稿在下者,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曰反胃。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治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发明》云:噎者,六腑之所生,阳也,气也。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二者皆由阴中伏火而作也。王太仆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玉机微义》云:按反胃之证,其始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止能逐寒邪、行滞气,饮食痰积,岂能驱逐。七情之火反炽,脾胃之阴益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矢者,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上冲,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火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劳之人,及年高病久,元气败坏,粪如羊矢、口吐白沫者,皆不治。翻胃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

张鸡峰以为神思间病,法当内观静养,斯言深中病情。

橘皮半夏汤

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

陈皮去白 半夏各一两 生姜五钱

上水煎服。

利膈和中汤

治膈气,食不下,呕吐。

桔梗五分 白术 半夏曲 陈皮 香附醋炒,七分 枳实 白茯苓各一钱 厚朴七分 萝卜子

上姜三片,水煎服。

姜汁煎方

虚而燥者宜之。

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各二两。为末

上入铜锅中,慢火煎如膏,尝含一匙,津咽。或参汤调下。

简易良方

蓝澱和新汲水服。《寿域神方》

李时珍云:澱石,澱也。其渣澄澱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今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流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也。贷者以干澱充之,然有石灰,入服饵药中,宜水飞去脚。如无,用青布浸汁代之。按《广五行记》,唐永徽中,绛州僧病噎,不下食数年,临终命其徒曰:吾死后可开吾胸,视有何物苦我如此。及死,其徒依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肉鳞,置器中,跳跃不已。戏以诸毒味,皆随化尽。时一僧方作蓝澱,因以少澱投之,即怖惧奔走,须臾化为水。世传澱水能治噎疾,盖本于此。今方士以染缸水饮人,治噎膈,皆取其杀虫也。

韭菜炸熟,盐醋,空心吃,十次效。《食疗本草》

李时珍云:有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韭气味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故也。

荸荠烧酒浸食。《图经》

荞麦秸烧灰,淋汁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硼砂一钱,研末,每酒服五分。《济生方》

萝卜蜜煎细嚼,咽之良。《集简方》

白蜜,滚汤调服。《卫生易简方》

碓嘴上细糠,蜜丸弹子大,时时含咽,亦可煎汤呷之。《圣惠方》

干饧糟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同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二两,同研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能利胸膈,进饮食。《淡寮方》。李时珍云:饧以蘖成,暖而消导,故其糟能化滞暖中,养脾止吐也。

韭汁二杯,姜汁、牛乳各一杯,和匀,徐徐温服。《丹溪纂要》

甘蔗汁一碗,入生姜汁少许,日三服,即不吐。《梅师方》

陈橘皮四两,以日照西壁土炒香,生姜一两,水煎,徐徐呷之即吐。《仁术便览》

柿饼烧灰存性,酒服一钱,数服即效。勿以他药杂之。《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其病遂愈。

鸡肫内黄皮,烧存性,酒调服。男用雌,女用雄。《千金方》

胡椒醋浸,日干,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汤下。《证治要诀》

螺蛳一斗,水浸,取泥晒干,每服一钱,火酒调下。《纲目》

老姜捣汁作粥食。《兵部手集方》

驴溺,热饮之,效。

张文仲《备急方》言:幼年患反胃,每食羹粥诸物,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诸名医奉敕调治,竟不能疗,危在旦夕,忽一卫士云:服驴尿极验。遂服二合,晡时再服二合,食粥便定。次日奏知宫中,患反胃者同服,一时俱瘥,须热饮之,病深者七日当效。

御米煮粥,日日食之。《濒湖集简方》

年久灶中心土,为末,米饮服三钱。王璆《百一选方》

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濒湖集简方》

乌骨雄鸡一只,治如食法,入胡荽子半升腹内煮食,愈。《集简方》

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无灰酒下,日二服或以缫丝汤煮粟米粥食。《普济方》

朱丹溪云:缫丝汤及丝绵煮汁,功同蚕茧。

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内,湿纸包,煨熟食。《总录》

凡反胃证,得药而愈者,切不可便与粥饭,惟以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之后,方可食粥。仓廪未固,不宜便进米粥,常致不救。

吞酸

《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玉机微义》云:按吐酸一证,以病机言之,则属于热;以脏腑论之,则脾胃受病;以内邪言之,则痰饮宿食之所为。故治法,热者寒之。脾恶湿,以苦燥之。有痰饮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导之,驱逐之。《局方》不察斯故,以噫醋吞酸、醋心、吐酸水之证,并入于诸气门中,率用温热之药,岂吐酸专主于寒而无他证也。或微而止为中酸,俗云谓之醋心,法宜温药散之,亦犹伤寒解表之义。不宜食黏滑油腻,令气郁不通畅,宜食粝食菜蔬,能令气通利也。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

苍术 陈皮 厚朴 甘草 神曲 麦芽

上各等分,姜三片,水煎服。

麹术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折心痛

神曲三两,炒 苍术一两半 陈皮一两

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糊为丸,姜汁送下。

简易良方

萝卜生嚼数片即止,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盐淹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山楂,水煎服。《卫生易简方》

胡桃烂嚼,生姜汤下,立止。《集验方》

吴茱萸半合,水煎,食远服。《李兵部手集方》

嘈杂

王肯堂云: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肺受火伤不能平木,木挟相火乘脾[3],则脾胃冲和之气索矣。谷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其痰亦或从木火之成化酸,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为嘈杂如饥状。苟得少食,则亦少止,止而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故治法必当补土伐木,治痰饮若不以补土为君,务攻其邪,久久而虚,必变为反胃、为痞满、为眩晕等病矣。

陈良甫云:妇人心胸嘈杂,乃脾胃郁火痰滞而成,痰因火动,宜以治痰为先。二陈汤加姜,炒黄连、栀子、黄芩为君,枳实、南星为佐。热多加青黛,五更时嘈杂因心多思虑,以致血虚有痰,四物汤加香附、栀子、黄连、贝母、瓜蒌仁。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 橘红一两 黄连炒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姜汤下。

简易良方

猪血炒食。乃以血导血,而使之归源。

咳逆

《此事难知》云:咳逆证,朱肱《活人书》断为哕证,非也。盖哕者,干呕也。若有物直出,则为吐也。咳逆者,其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吃忒是也。大抵咳逆与哕,其气皆自下而上,呕哕则直出于口,咳逆则至咽膈吃忒而中止,然后出也。又丹溪云:吃病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三因》云:咳逆之病,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寒气自逆而呃上也。亦有胃中虚,膈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病者是也,其他病亦恶咳逆。

刘景厚曰:咳逆,古方悉作胃寒,所致俱用丁香、柿蒂、姜附等药。然此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老人、虚人及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因痰水停膈心下,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火气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补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误服寒凉过剂,当以温而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冲上,当以平而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丁香、柿蒂温暖助火,岂宜通治斯疾。

《准绳》云:脉散者不治。咳声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咳一声者为虚,难治。

济生柿蒂散

柿蒂 丁香各二钱

姜五片,水煎服,张洁古加人参一钱,治虚人咳逆。王氏《易简方》加半夏、生姜。

胃冷久呃

沉香 苏叶 白豆蔻仁各一钱

上为末,每柿蒂汤服五七分。吴球《活人心统》

简易良方

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

刀豆子烧存性,为末,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濒湖易简方》

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服。《外台秘要》

柿蒂煮汁饮之。古方

麻黄烧烟,嗅之立止。黄蜡烧烟,熏二三次即止。俱《医方摘要》

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止。《急救方》

纸撚刺鼻中便嚏,嚏则咳逆立止。《肘后方》

诈冤盗贼,因恐而止。《简便方》

注夏

薛立斋云:脾为太阴,位属坤土,喜燥而恶湿,故凡脾胃之气不足者,遇长夏润溽之令,则不能升举清阳,健运中气,又复少阳相火之时,热伤元气,则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呼吸短乏气促,目中视物䀮䀮,小便赤数,大便不调,名曰注夏。此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黄柏、白芍,主之。若因劳役发热,血虚脉大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两虚者,八珍汤;肝肾阴亏者,地黄丸;大便作泻者,人参理中汤。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调而致,当戒怒气,调饮食,适寒温,则可以远病矣。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汤浸冷,代茶饮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损元阳,厚朴克伐,大泻真气,况脾性喜温而恶寒,夏月阴盛于内,冷啜伤脾,若胃强有火、湿热为病之人,固无大害,其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必为腹痛少食、泄泻寒中之疾,慎之慎之。

春夏之交,患头疼足软、食少体热之症,名曰注夏。盖因三冬闭藏之际,不远女色,及三夏为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时,不能独宿、淡味所致。治用六味丸及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麦冬、五味子,或炮姜,或肉桂。《折肱漫录》

诸方见各门。

清中开胃饮

黄芪生用 白扁豆炒 香附醋炒 半夏 橘红各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五分 白茯苓七分 薏苡仁炒,三钱 白豆蔻五分 甘草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生脉散

人参去芦,二钱 麦门冬三钱,去心 五味子三分,杵

上水煎服。

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乃三伏泻火益金之药,盖夏月湿热方旺,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生脉散,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益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寒,清燥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水而收耗气,皆补天元之真气也。

霍乱

病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脾胃受湿热,中焦气滞,或因冷饮,或感湿气,冷热不调,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隔,上下奔迫,荣卫不能相维。故转筋挛痛,经络乱行,暴热吐泻,中焦胃气所主也。

夏秋之间暄热,人腠理疏,感风湿暑热之气而生此证,多有阴阳虚实不同。吐泻之后甚则转筋,此兼风也。手足厥冷,气少唇青,此兼寒也。身热烦渴,气粗口燥,此兼暑也。四肢重着,骨烦疼,此兼湿也。

陈氏曰: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顷刻之间,便致闷绝。

霍乱之后,阳气已脱,或遗尿不知,或膏汗如珠,或大燥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

《保命集》云:凡霍乱,慎勿与饮米汤,谷气入胃即死。

薛氏曰:妊娠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头痛寒热,或霍乱泄泻,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厥冷,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毋使动胎也。

通脉四逆汤

治寒之剂,主霍乱多寒、身冷脉绝。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二两 干草一两

水煎温服。

香薷饮

治暑之剂。

香薷一两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炒 甘草各三钱

上用水四碗,煎二碗,水中沉冷,徐徐服之。

藿香养胃汤

治胃气不和作吐。

半夏曲一钱五分 厚朴 苍术 藿香叶 白茯苓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钱 白术生用,一钱二分

上,姜五片,水煎服。元气虚者,加人参、干姜

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 茯苓 紫苏 厚朴 桔梗各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平胃散

厚朴 陈皮各二钱 苍术三钱 甘草一钱

上水煎温服。

简易良方

丝瓜秧连根拔出,去土勿洗,用根上青秸五六寸,入石臼捣烂,汲井水调饮立愈。《简便验方》

绿豆粉、白沙糖,新汲水调服。《生生编》。豆粉须绿色黏腻者为真。

丝瓜叶一片,白霜梅一枚,并核中仁同捣极烂,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包瑞溪传》

食盐一撮,冷水一碗,和而服之,仍以水一盆浸两足,立止。勿食热物,尤忌米汤。《急救良方》

大蒜捣涂足心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摄生方》

用路旁破草鞋,去两头,洗三四次,水煎汤一碗,服之即愈。《事海文山》

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便合,温服,少顷吐下即愈。《柳柳州方》

生熟汤饮之,立定。用凉水半碗、滚汤半碗相合,服饮地浆水即愈。《千金方》

炒盐布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臂。

霍乱转筋

木瓜不拘多少,煎汤饮之立止。仍煎汤,浸清布裹其足。《圣惠方》。陶弘景云:木瓜最疗转筋,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画土作木瓜子,皆愈。此理亦不可解。

扁豆叶捣汁一碗,饮之立愈。《广笔记》

以器盛热汤熨之,仍令踏器使足底热,彻冷则易。《广利方》

皂角末吹鼻中,得嚏即止。《济生秘览》

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二七壮即醒。

醋煮,青布擦之即愈。《普济方》

柏叶捣烂,裹脚上,及煎汁淋之。《圣惠方》

木瓜数枚,以酒水各半煮烂,捣膏乘热贴于痛处,以绵裹之,冷即换,日三五度。《食疗本草》

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两边。《肘后方》

生姜一两,捶碎,酒煮顿服。《仁术便览》

浓煎盐汤浸,仍令其絷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治。

霍乱烦闷

桑叶一握,煎饮,一二次即定。《圣惠方》

泄泻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肝应于春,属木,主风。春伤于风,肝受邪也。肝木旺则贼脾土。夏令助其湿气,则生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邪气久而不去,脾土大虚,水来侮之,则仓廪不藏而为洞泄。洞泄者,下利清水也。胃芩汤主之。

戴复菴云:水泻腹不痛者,湿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黄芩芍药汤。或泻或不泻也,二陈汤加苍术。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香砂枳术丸。

泄而少食,胃弱故也。人参为君,扁豆、陈皮佐之。泄而食不消,人参、砂仁、肉豆蔻。湿痰作泻,半夏、白术、茯苓为君,神曲为佐。

凡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赤涩,未可便作热论,妄投寒剂以致增剧。

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沉而弱,气少而不能语,甚者加吐,此谓紧病,宜以浆水散治之。

食方入口而即下,名曰直肠泄,难治。

每日五更泄泻,久而不愈,名曰脾肾泄,宜脾肾双补丸,亦有酒积、食积、寒积者。

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俗名录食泻,宜快脾丸。

或因食一物过伤,泻后复食即泻者,以脾为所伤,仍烧所伤之物,存性,为末,白汤调服三五钱。

泄泻初起,不可骤用罂粟壳、干姜、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止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机要》云:先水泄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谓之贼邪,难愈。若先痢而后泻,此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痊。皆脾土受湿之所为也。

茯苓汤

和中除湿,泄泻必用之药。

白术土炒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三钱 甘草五分

上水煎,食前服。

升阳除湿汤

升麻五分 柴胡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 麦蘖 甘草炙。各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服。

胃苓汤

苍术 白术 厚朴 陈皮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黄芩芍药汤

黄芩 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水煎服。

香砂枳术丸

木香 砂仁 枳实各一两 白术二两,土炒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二陈汤见痰饮

浆水散治寒之剂

半夏一两 附子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四钱,浆水煎,热服。

脾肾双补丸

人参一斤 莲实一斤,去心,每粒分作四块,炒黄 菟丝子如法,另末一斤半 山药一斤,炒黄 五味子一斤半,蜜蒸烘干 山茱萸一斤,去核,烘干 橘红六两 车前子十二两,米泔淘净,炒 肉豆蔻十两 砂仁六两,炒,最后入 巴戟天十二两,甘草汁煮,去骨 补骨脂一斤,圆而黑色者佳,盐水拌炒,研末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五钱空心饥时各一服。火盛肺热者,去人参、肉豆蔻、巴戟天、补骨脂,忌羊肉、羊血。

快脾丸

生姜六两,切片,以飞面四两和匀,日中晒干 橘皮 甘草 丁香不见火。各一两 砂仁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食前姜汤送下。

治脾泻

山楂肉八两,蜜蒸晒 白术土炒 怀山药炒。各四两

上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汤下,临晚淡姜汤下。

简要良方

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img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水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乌梅捣烂,加沙糖、姜末调汤,微煮,饮治水泻、发渴。《济生秘览》

糯米炒食,即止。《易简方》

面炒焦黄,空心白汤调服一二匙。《集验方》

黄米炒作粉,每用数匙,沙糖拌食。《简便方》

车前子,水淘净,炒研,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宋欧阳公[4]常得暴下病,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一味,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脏自止矣。

年远脾泻

淡煮白萝卜,终日啖之不辍,必瘥。《绿君亭》

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炒熟,磨筛,入怀山药末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白沙糖、胡椒末少许,白汤调食。《松篁经验方》

滞下

陈无择云:滞下之证,近世呼为痢疾,多由脾胃不和,饮食过度,停积于肠胃,不能克化。又为风寒暑湿之气干之,故为此疾。伤热则赤,伤冷则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汁。冷热交并,赤白兼下。治法当先用通利之药疏涤脏腑,仍须先调胃气,切不可骤用罂粟、诃子之药止之、涩之,使停滞不泄,多致危殆。

《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黑、红、赤、黄皆为热也。或言痢色青为寒者,误也。仲景少阴病,下痢清水,色纯青,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小儿热甚急惊,痢色多青,为热明矣。痢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痢色红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热甚深也。至若痢色黑,亦言热者,由火热亢甚,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又曰或言白为寒者,亦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化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

《玉机微义》云:按河间谓赤白不当分冷热,乃属肺心火之化。又谓五色各属五脏,本则一出于热,其论至当。但此疾赤白居多,今既以不当分冷热为治,若专以辛苦寒退热,此则治本之法,所谓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别欤?盖心主血,肺主气。白属肺金,此气受病也;赤属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杂,血气俱受病也。知此则脾黄、肝青、肾黑之说,亦可得而互明矣。

时疫作痢,岁常有之。《大全良方》云:当察其运气之相胜与病冷热虚实之不同,诚为确论。

泄痢而呕者,胃中气不和也。亦有胃中火逆冲上而呕者,有胃虚而呕者,有积滞毒气上攻而呕者,有阴虚而呕者,不可概以胃气之不和论也。

泄痢腹痛,其证甚多,皆因内气郁结不行所致,理宜行气散郁为先,然亦有挟寒、挟火热者,有因积滞者,有血虚者,又宜随证处治为当也。《机要》云:腹痛则宜和,总言之耳,益加当归倍芍药之法,惟血虚可用。

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之证,宜除胃口邪热。然亦有脾胃虚而得者,亦有误服利剂药毒犯胃者,又有服涩热之剂太早,而邪气闭遏于胃口者,必当求责。

《玉机微义》云:里急者,窘迫急痛也。后重者,大肠坠重而下也。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者,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调之;加木香、槟榔,宣通其气。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之举之;血虚者补之。各察其所因也。

滞下之证,局方专用温涩之药,其失甚矣。至河间立说,专用苦寒疏下之药,则亦未甚为当,盖病有虚实,治有先后。若病气暴至,元气壮实,积滞胶固,须宜下之。病久气脱,肠胃虚滑不禁者,亦宜温之涩之。刘河间分别在表在里,挟风、挟热、挟寒等证,后之作者,无越于斯。但气血一条,未尝表出立论,其于芍药汤下,有曰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盖谓溲便脓血,血之滞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后重,气之实也,故曰调气自除。但脓血赤白,亦有气病血病之分;后重里急,亦有气实血虚之异。学者又不可不察。

《准绳》云:凡痢初发,不问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五分。

芍药汤

白芍药一钱五分 当归 黄连 黄芩 大黄 木香 槟榔 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食后温服。

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腹痛不快,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 吴茱萸十两,水拌同炒,去茱萸,用黄连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末,醋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以黄连为君者,取其苦寒,

正治湿热之气,佐以辛苦温药,所以开郁行滞,气血宣通,其病自已。

简便良方

生姜细茶水煎,浓汤服之便瘥。热痢留皮,冷痢去皮。杨士瀛曰:姜能助阳,茶能

助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毒,不问赤白,通宜用之。

黑沙糖二两,姜七片,水三碗煎碗半,空心温服。《广利方》

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用水同煎干,去黄连,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汤下,第二服陈米饮下,第三服甘草汤下。《摄生妙用方》

糯稻一升,爆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汤下,三服即愈。《经验良方》

午日午时,取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放瓶内,入烧酒浸之,密封收贮。遇有患,取数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简便方》

山楂,煎汁饮。《得效方》

荷叶,烧研,每服三钱,红痢蜜,白痢沙糖汤下。《普济方》

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集简方》

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服。《直指方》

血痢

藕节捣烂,热酒调服。《纲目》

按赵溍《养疴漫笔》云:宋孝宗患痢疾,众医不效,高宗偶见一小药肆,召而问之,其人问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诊脉曰:此冷痢也。乃用新采藕节捣烂,热酒调下,数服即愈。高宗大喜,就以捣药金杵臼赐之,人遂称为金杵臼严防御家。

马齿苋,捣取汁,煎沸入蜜,空心温服,兼治产后赤白痢。《普济方》

干姜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地下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惠民和剂局方》

姜、醋,煮木耳食。《简便方》

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

柿饼,烧灰为末,米饮调服。《玉机微义》

柿饼干嚼,治小儿血痢。《集简方》

石榴一个,炭火烧存性,出火毒为末,每服一钱,别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调服,治肠胃久痢。《普济方》

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普济方》

用黄雌鸡一只,以盐醋涂,炙熟食之。《食医心镜》

下痢口渴

麦门冬去心二两、乌梅二十枚,水煎细呷之。《必效方》

乌梅煎汤,日饮代茶。《扶寿精方》

噤口痢

人参一钱,黄连姜汁炒,五分,井华水浓煎,细呷下咽即开。王璆《百一选方》

人参、茯苓、石莲肉各等分,少入菖蒲,煎服。《直指方》

杨士瀛云:下痢噤口,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之症,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服此。胸次一开,自然思食。

荞麦面炒黄,每服二钱,沙糖水调下。《坦仙方》

百谷虫瓦上焙干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即思饮食。《云林医鉴》

萝卜切片,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简要济众方》

萝卜捣汁一小盏,蜜一盏,水一盏同煎,早一服,午一服。《集效方》

黑沙糖同乌梅煎汤,时时呷之。《摘要方》

莲肉炒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便觉思食。《丹溪心法》

鹿角二两,煅,存性为末,大人三钱,小儿一钱,酒调服,不过一时即食。《仁术便览》

猪肉作脯,炙食。《简便方》

田螺一个,连壳捣烂,入麝香少许,作饼烘热,贴脐上,外用膏药封之,引热下行,即思饮食。《丹溪方》。一方有单用田螺者。

田鸡一个,并肠肚捣烂,瓦烘干,入麝香五分,作饼贴脐上,气通即能进食。《广利方》

黄瓜藤连茎叶,经霜者,烧灰存性,为末,用香油调纳脐中。《集简方》

刀豆皮弦,烧存性,白汤调下,神效。《食物本草》

按:噤口痢,古人论之者少,故搜录诸方以备急。若古方之云石莲通心气,山药半生半炒补脾胃,恐不能开胃而进食也。

经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亦不可专以此论。有寒疟,有温疟,有瘅疟,有湿疟,有牝疟五种。疟疾除瘅疟,肺素有热,阳气独发,但热而不寒。温疟受冬月之寒,因暑而发,先热后寒。牝疟,阳气素虚,当盛暑时,乘凉饮冷,阴盛阳虚,寒多不热。外诸疟皆先寒后热,皆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治疟者察其邪之浅深,证之阴阳,令其自脏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则安。古法有汗,欲其无汗,养正为先。无汗,欲其有汗,散邪为急。然邪在阳者,取汗易;邪在阴者,取汗难。必使由阴而阳,由晏而早,乃得之也。又热多者,凉药为君,寒多者,温药为主。世俗又有鬼疟之名,此为时行疫气,投平胃散,无不截者。有瘴疟者,乍热乍寒,乍有乍无,南方多病。至于饮食饥饱,伤胃而成,世谓食疟。有劳疟者,经年不瘥,前后复发,微劳不任。亦有数年不瘥,结成癥癖在于腹胁,名曰痎疟,亦曰疟母。总之,脉实、证实者,攻邪以治标;脉虚、证虚者,补正以治本。各随其证而施治。若病邪初起,未经发散,遽用酸收劫,剂止之,必致绵延难愈,或变生他证,不可不谨也。痎者,老也。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又名曰疟母,一云凡疟皆名痎,即皆字,诸疟之通称也。

严用和云:人或乘凉饮冷,当风卧湿,饥饱失时,致脾胃不和,痰积中脘,遂成此疾,所谓无痰不成疟。一日一发,易愈;间日一发,难愈;三日一发者,尤其难愈。

严子和云:《内经》以夏伤于暑而为疟,由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病势如凌虐人之状,所以名疟。邪热浅则连日,邪热深则间日,并入于里则寒,并入于表则热。古方治法,多兼于理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疏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或曰:既疟,本夏伤于暑为病,世有不服药,饵以符咒厌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时天地气交,百物生发,湿热熏蒸,禽虫吐毒之际,又因暑热汗出,神气虚耗,感得时间乖戾之气为病,故与厌之,亦止。若移精变气之谓也。

在阳则发早,在阴则发晏。刘景厚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也。丹溪云:疟发于子后午前者,属阳,易愈;发于午后子前者,属阴,难愈。须渐渐趱早,方是佳兆。

薛立斋治疟,极言补中益气汤之妙。若过于发表攻克,致伤脾胃,反致绵延不已。

《玉机微义》云:久疟之人,正气虚者,不可用劫药损其胃气,劫之数次不愈者,必待春来气升,疟气随升发之气而出,方已遇此者,当补之。

陈钟盛云:疟初起,多用柴胡引经,诸药并行腠理,使汗出周身,乃是佳兆。经云:风从汗出,邪从汗散,始用清脾饮、温胆汤、平胃散。久不愈,七宝饮截之,有三日一作者,总是虚证,只用参胡温胆汤,即温胆汤加人参一钱,柴胡二钱,后渐加参术。疟发四五遍后,曾经发散者方可截之。七宝饮、何首乌饮。

发疟,寒来如冰,热来如烙,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以六味地黄丸,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

娄全善云:婴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参、芩等药。又视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饮食失节得之,须以消导为先可也。

疟忌生冷荤腥,滋味淡泊,邪气自衰。

清脾饮

青皮 厚朴各七分 白术一钱 黄芩一钱二分 草果仁七分 柴胡通治诸疟为君,随寒热虚实入引经佐使 茯苓 半夏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未发前服。

吴氏曰:清脾非清凉之谓,乃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此为壮实者设也。用之太过,反致绵延难愈,不可不慎。

温胆汤

半夏二钱 枳实 陈皮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竹茹一丸,食前服。

平胃散

厚朴 陈皮各三两 苍术五两 甘草七钱

上姜三片,水煎服。

易简七宝饮

常山 厚朴 青皮 陈皮 甘草 槟榔 草果仁各等分

上每服五钱于未发,隔夜用水酒各一盏,煎一盏,渣再煎。另放俱露一宿,发日五更服。先服头药,少歇再服次药。

按:疟因外感,病属上焦,胸膈多结聚涎,故用常山、草果之类,发吐去涎以取效,此古人为病气浅而厚质者设也。纵使获安脾胃,不能不损中气,虚弱者尤宜戒之,能用无毒之药取效者为佳。

久疟不愈

当归 牛膝 何首乌各五钱 鳖甲 橘红 贝母各三钱 生姜 柴胡各一钱五分。二味热多无汗者用,有汗则去之

上水三盅,煎一盅加竹沥一杯,隔夜先煎,漏一宿,发日五更时顿温服。

按:治疟诸方,皆先煎露一宿,盖疟之为病,暑邪所致也。暑得露即解,世鲜知者。

薛立斋云:大凡久疟,乃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手足厥冷。若误投以清脾、截疟二饮,多致不起,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煨姜尤效,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

防疟方

夏秋服之不辍,必无疟疾。

何首乌十二两 苍术十两 半夏九两 橘红八两 人参四两 茯苓八两 藿香叶三两 白豆蔻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米粉糊加姜汁丸,丸如绿豆大,每服五钱,下午及临卧,白汤吞下。

简易良方

人参、白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服即止,夜发则用当归,立愈。《瑞竹堂方》

白术一斤,米泔浸一宿,切片阴干,用陈壁土炒一半,面炒一半,去土面为细末,粥为丸,绿豆大。清晨白汤服二钱,日中二钱,临卧酒服一钱,服完必愈。

何首乌一两作一剂,忌铁器水煎,加酒一盏,发日空心温服。《普济方》

生姜连皮捣汁,一盅,露一宿,空心面北饮,孕疟尤效。《卫生简易方》

生莱菔、生姜各取自然汁半盏,入蜜三四匙,乌梅二枚,同煎服。《广利方》

橘皮去白,生姜自然汁浸一宿,银器内重汤煮干焙,研末,每服三钱,用隔年青州枣十个,水一盏,煎半盏,发前,服以枣下之。《适用方》

截疟

黄犬肉作臛食。《食医心镜》

朱砂水飞过一钱,枣肉为丸,圆眼核大,临发之日五更,酒送下。《仁术便览》

五月五日取花蜘蛛晒干,缝袋盛之,临时男左女右系臂上,勿令知之。《普济方》

鱼腥草一握,捣烂绢包,周身摩擦得睡,有汗即愈,临发前,一时作之。《救济良方》

代赭石五枚,煅红醋淬,朱砂五分,砒霜一豆大,同以纸包七重,打湿煨干,入麝香少许为末,香油调一字,涂鼻尖上及眉心。《青囊杂纂》

水肿

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蛊即胀也。然胀亦有头面、手足尽肿者,大抵先起于腹,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治。

刘景厚曰:有湿肿、气肿,初皆颇相似,然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者,湿也。湿与水有微甚之意。况有气肿及诸水形证不同,要在临证详审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朝宽暮急属血虚,暮宽朝急属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

丹溪曰:水肿病者,脾失运化之职,清浊混淆,因郁而为水。脾土既病,肺为之子,而肺亦虚,荣卫不布,气停水积,凝聚浊液,渗透经络,焏流溪谷,窒碍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矣。凡治肿,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故治法亦异。更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水道通,脾土旺则运化行,清浊分,其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之甚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治水肿,脾胃虚者,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使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则水自行,切不可下,盖慎之也。按河间论水气主于脾土湿甚为病。盖言有余证也。但脾虚受湿,或湿热自甚不足所致者为多,故以丹溪之论并及之。

凡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治宜汗散,久则疏通渗泄之。食生冷、湿面、img酪,其症肿满,皆自内而出也,宜实中,淡味渗泄利小便。其脉或涩、或细、或濡、或缓,皆是中湿,可得而断。

唇黑或肿肝伤,缺盆平心伤,脐突脾伤,足心平肾伤,背平肺伤,五伤者不治。男从脚下肿上,女从面上肿下,皆不治。

忌食羊肉、生冷、盐浆、甜物。

肿病不一,或遍身肿,或四肢肿、面肿、脚肿,皆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可先用五皮饮,或除湿汤加木瓜、大腹皮。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属阳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赤涩,属阴水。

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加六君子汤,小便不利间,入五苓散。张子和云:水肿愈后,当节饮食,忌盐血、房事,犯者,病再作不救。

五皮饮

陈皮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上各等分,水煎服。

除湿汤

半夏 厚朴 苍术各二钱 藿香叶 白茯苓 白术生用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加味六君子汤

人参 黄芪各一钱半 茯苓二钱 白术三钱 陈皮 半夏 芍药 木瓜各一钱 甘草 大腹皮 木香各五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

简易良方

活田鸡三个,每个口内安铜钱一个,上着胡黄连末少许,以雄猪肚一个,茶油洗净,包田鸡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肠,食肉并猪肚,以酒送下。忌酸、碱、鱼、面,鸡、鹅、羊肉。宜食猪、鸭。《寿域神方》。按戴原礼《证治要诀》云:凡浑身水肿,或单腹胀者,以青蛙一二枚,去皮炙食之,则自消也。

赤尾鲤鱼,用醋煮食下,水气利下便。或煮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医方摘要》

白鸭一只,治净以豉半合,同姜、椒入鸭腹中,缝定,蒸熟食之。《食医心镜》

陈萝卜子炒,每次一撮,白汤下。外用席草蒲包,先放瓦屋上,雨日晒淋,将朽取下,煎汤洗浴,内外双消。《简便方》

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温渍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杂食豆,亦愈。韦宙《独行方》

冬瓜煮食。《简便方》

桑叶煎饮,代茶。《肘后方》

姜皮煎饮,代茶。《集验方》

百合煮食。《食疗》

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末为膏,作大饼覆脐上,水从便出,数日愈。《折肱漫录》

长兴丁静公得水蛊疾,腹大如鼓,头面手足俱肿,小便不通,大便日泻数次,危甚。闻邻家葱煎豆腐甚香,思食,食之觉快口,小便即通。于是连日食之,小便愈通,大便渐减。再以半生熟之葱食之,腹渐小,肿渐消,月余平复。夫水蛊,剧疾也,而以葱豆腐获愈。方书所不载,特为记之。

出子萝卜、浮麦,煎汤饮。《圣济总录》

柑皮为末,酒服治产后浮肿。《产宝》

使君子蜜炙为末,服治小儿浮肿。《保婴集》

胀满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腹,胀于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丹溪曰:鼓胀与蛊胀殊。鼓胀者,外虽坚满,中空无物,腹皮绷急,有似于鼓,多属于气。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若虫之侵蚀而有蛊之义焉,非虫即血也。又有四肢不肿,但腹胀者,名单腹胀,难愈。治法宜辨阴阳虚实,斟酌施治,却厚味、断妄想、戒暴怒,无有不安。医者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暂宽一日半日,其胀愈甚而病邪甚,真气伤矣。

《玉机微义》云:按胀满属寒,或内伤、或诸气、或因病数服通利药,脾胃虚而致者为甚多,属湿热者少,至积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夫治是疾,遇大满、燥实、痞闭、气滞,或始由内伤,脉洪实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剂过多,或泻痢后所致,或素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而成者,皆宜补脾行湿。盖此际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当从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皆宜适事为故可也。

仲景云: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胀或兼身热或寒热如疟者,皆不可治。

李念莪云: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脉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凡诸实证,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虚证,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然治实颇易,治虚恒难。

按诸家立论,在审虚实寒热,察病情而施治,良为至当。《局方》概用通利破气之药,谓下之则胀已者,误人多矣。今录简要诸方,以便斟酌用之尔。

煎方

人参八钱 白术 陈皮 苍术 白茯苓各一钱 厚朴姜制 泽泻 麦冬各五分

上水煎服,若朝急暮宽者,倍人参、白术,肥人气虚者同。若朝宽暮急者,加姜炒黄连、当归、酒芍、香附、川芎、生地黄,去人参,瘦人气热者亦同。气下坠者,宜加升麻。日夜急,气血皆虚,俱补之。如脉实坚大壮盛者,则可下之,消之。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

橘皮 厚朴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一钱二分 槟榔 赤茯苓 半夏 山楂 苍术 藿香 白茯苓各一钱 木香五分 滑石三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大半夏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

上各等分,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鸡矢醴

腹胀如鼓,由于湿热,精气不得渗入膀胱,别走于腑,溢于皮里膜外,故成胀满,宜此醴,饮之效。

鸡矢白半斤,袋盛,以好酒浸七日,每服一盏,食后临卧温服。或用雄鸡矢白炒黄,入无灰酒三碗煎至减半,取清汁五更,热饮即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饮一剂,觉足有皱纹,饮二次即愈。

李时珍云:鼓胀生于湿热,亦有积滞成者,鸡矢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殊功。雄鸡矢乃有白,腊月收之,白鸡乌骨者更良。李念莪云:鸡胃能消金石,其矢性等于巴硇,通利二便,消积下气,但能宜于壮实之人,虚者服之,祸不旋踵,即经云:一剂便知其效,二剂便已其病,亦状其猛利也。

简易良方

癞虾蟆二三个,入猪肚内,酒煮一伏时,去虾蟆,食猪肚,加砂仁尤效。《积善堂方》

萝卜子研,以水滤汁,浸砂仁一夜,焙干,又浸又焙,凡七次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朱氏《集验方》

年久陈葫芦瓢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于炭火上炙热,入酒浸三五次,将瓢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酒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苦葫芦一个去蒂如盖,内盛老煮酒,原以蒂盖上,隔水煎滚,乘热饮酒,吐利后即愈,治单腹胀初起,一服立消。《丹台玉案》

真茅山苍术,米泔浸三宿,去皮晒干,为细末。每清晨,米饮调三钱服。黄司寇《葵峰方》。终身服之,饮啖过少,年七十余终。

老丝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黄为度,去巴豆,以瓜同陈仓米再炒熟。如丝瓜之多寡,米黄色去丝瓜,研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盖米收胃气,巴豆逐水,丝瓜象人脉络,借其气以引之也。元杭州名医宋会之方

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卫生家宝方》

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六月中旬雷鸣时采者有效。《卫生易简方》

麦芽一合,炒为末,和酒服,治产后腹胀不通气急神效。李绛《兵部手集方》

黄疸

色如熏黄,一身尽痛,乃湿病也。如橘子黄,身不痛,乃疸病也。疸分为五,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

黄汗者,身体肿,发热不渴,汗出染衣,色正黄如柏汁。

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热必郁,故汗黄也。然亦不尽因此,多由脾胃有热,汗出闭遏,湿与热盦而成者。

黄疸者,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煮柏汁。

目黄者曰黄疸,目者宗脉所聚,诸经有热上熏干目,故黄疸者目黄。

谷疸者,食毕即腹满眩晕,心中怫郁不安,遍身发黄。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湿,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酒疸者,身目发黄,腹如水状,心下懊img而热,不能食,时时欲吐。

此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唯酒变证最多。热毒流于清气道中,则眼黄鼻齆。

女劳疸,曰脯时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一身尽黄,额上色黑,手足心热,因作黑疸。由大热交接,竟入水,水流湿入于脾,因肾气虚甚,以所胜克入,致肾气上行,故有额黑身黄之证。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

丹溪云:五疸不必分,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以湿物而当暑月,又加覆盖,湿热相搏,其黄乃成,然湿与热有别。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润。

疸病,渴与腹胀者难治,疸毒入腹,喘满者危。

治疸大法宜利小便、除湿热。须分新久,新病初起,即当消导攻渗,茵陈、五苓散之类;久病则脾胃受伤,气血虚弱,又当变法用补剂,如参术健脾汤,使正气盛则邪气退,庶可收功,不可过用凉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不可治矣。然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又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也。

东垣云:伤寒当汗,不汗即生黄。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里,宜渗利之;在半表半里,宜和解之;在里者,宜急下之。

茵陈五苓散

茵陈 猪苓 白术 赤茯苓 泽泻各二钱 车前子 木通 柴胡各一钱

上水煎,入灯草五十茎,同煎服。

参术健脾汤

人参 白术各一钱半 白茯苓 陈皮 白芍药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枣二枚,水煎,食前服。

简易良方

稻杆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黄为末,酒服。《日华本草》

薏苡根煎汤,频服,或捣汁和酒服,甚效。《纲目》

金色脚黄雌鸡,少下盐豉,煮熟食之,并饮汁令尽,频食取效。《肘后方》

田螺,将水养数日,去泥生捣烂,入好酒,用布滤汁,饮之,日三服。《寿域神方》

晴明时,清晨,勿令鸡犬、妇人见,取东引桃根,细如筋若钗股者一握切细,以水一大升,煮一小升,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开,百日方平复。黄散后,宜时饮清酒一杯,则眼中易散,忌食热面、猪、鱼等物。徐之才《家秘方》

芹菜,日煮食。《简便方》

食疸

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因面得病,面汤下;因酒得病,酒下。连进数服,愈。《卫生简易方》

酒疸

小螺蛳,养去泥土,每日煮食饮汁,效。《永类方》

每日煮鳖食,自愈。《食疗本草》

脚气足胫肿满疼痛也

古无脚气之说,自晋苏敬始。其顽麻肿痛者,则经所谓痹厥也;痿软不收者,则经所谓痿厥也;其冲心者,则经所谓厥逆也。无汗走注为风胜,挛急掣痛为寒胜,肿满重着为湿胜,烦渴热燥为暑胜。

东垣云:脚气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则自外而感,南方居多;一则自内而致,北方居多。何以言之,南方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之邪,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北方风土高寒,其俗饮img酪而肉食,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呴,故下注于足胫,积久而成肿满疼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按:此言北方脚气为脾之湿气下乘,加之房事不节而致,当作内因处治,可谓发病机之秘。然南方是证,亦莫不为下虚邪气乘之故也。

陈钟盛云:古人得脚气之初,多用针灸以导引湿气外出,最忌用热药蒸泡,恐逼邪气于经络为难治也。大抵风者,汗而愈;湿者,渗而愈;热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

脚气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先以羌活导气饮,后用当归拈痛汤。

脚气日久,脚胫枯细,或寒、或热、或疼、或痒,或一脚偏患软弱、亸曳,状如偏风者,宜小续命汤加木瓜。

脚气隐痛,行步艰辛,用鸡鸣散。

脚气两胫肿满,是为壅疾,南方多见。两足粗大,与疾偕劳者,初起当以重剂宣通壅滞,或砭恶血而去其重势,后以药治。

导气饮

羌活 独活 木瓜 薏苡仁 青皮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 枳壳 槟榔 青木香 紫苏 甘草 大腹子 木通 赤茯苓

上各等分,水煎服。热加大黄,寒加苍术。

当归拈痛汤

羌活 甘草 黄芩 茵陈各五钱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 葛根 苍术 当归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泽泻 猪苓 防风 知母各三钱

水煎,不拘时服。

鸡鸣散

治感风湿流注、脚气疼痛、筋脉浮肿。

槟榔七枚 陈皮 木瓜各一两 吴茱萸 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 生姜和皮。各五钱

上用水三碗,慢火煎至一碗半,渣再入水二碗煎,取一碗和作一处,次日五更分作三服,服讫,用干物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服之。宜迟吃饭,候药力作效。

简易良方

用盐蒸热,分裹近壁,以脚踏之,令脚心热,擦洗并良。又和槐白皮蒸之尤良。《食疗本草》

杉木煮水,浸捋。苏恭

桃花一升,阴干,为末。每服温酒细呷之,一宿即消。《外台秘要》

樟脑三两,乌头三两为末,醋糊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效。《医林集要》

川椒二三升,疏布囊盛之,日以踏脚。《大全良方》

艾叶煎汤,淋洗,仍以熟艾夹入袜内着之。《简便方》

牛蒡子浸,酒饮。《简易方》

薏苡仁煮粥食。《食医心镜》

木通二两,水煎,顿服,夹以他药,即不效。《直指方》

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广德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因附舟以足搁一袋上,渐觉不痛,乃问舟子,袋中何物?曰:宣舟木瓜也。及归,制木瓜袋用之而愈。《名医录》

麦麸醋蒸,热熨之互易,至汗出良。《濒湖集简方》

晚蚕沙醋拌,炒热,绵絮包熨之。《简便方》

蓖麻叶切蒸,薄裹频易即愈。《普济方》

草乌以曲酒糟捣烂,贴痛处即止。《奚囊便方》

萝卜煎汤洗,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白芷、苍术、羌活各五钱,细辛减半,为末,生姜汁调,敷患处。《摘要方》

麂皮裹足,虽暑常须着棉,至冬寒倍,令两胫温暖,微汗,依此将息,气渐薄损。《外台秘要》

脚气成漏,跟有一孔,深半寸许,其痛异常,用人中白煅,有水出,滴入疮口。《证治要诀》

附子一个,生去皮脐,为末。生姜汁调入膏,涂之干,再涂,肿消为度。《简要济众方》

于地上掘作盆子,深五六寸,可容脚,用炭火烧赤,然后喷酽醋,遍地铺净葱不去皮根,具小床坐定,用脚伸地,盆内蒸,候汗出如胶,拭去。忌房事,两三次必愈。《仁术便览》


[1]许学士:许叔微,字知可,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著有《普济本事方》。

[2]陈钟盛:明代医学家。

[3]脾:原作“肺”,据文义改。

[4]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