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信仰照亮青春之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挑战杯“红色专项”作品集(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青春热血洒红土 红色血脉传今朝
——广东省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采访纪实

陈佳玲 谢丹娜 康 莹 余佳星 刘慧琳陈佳玲,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谢丹娜、康莹,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余佳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慧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

摘要:在建党百年之际,调研团队走进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探访守墓人的故事。报告通过“访守护者”“峥嵘往昔”“当代振兴”“守护信仰”四大板块,呈现老一辈守墓人的“老黄牛”精神与新一辈90后守墓人陈晓惠的传承,追寻红色足迹,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同时,视频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陈晓惠的默默奉献,将“守墓人”的定义升华,并以实际行动传播红色精神,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关键词:90后守墓人;红色基因;传承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忍受着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日复一日地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奉献与付出孤独地守护着崇高和美好。尽管很难为大众所关注和熟知,但他们安贫乐道。他们,就是常年守卫在革命烈士陵园中的“守墓人”。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我们都要守好这块烈士英灵的安息地。”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2月6日,本调研团队专程来到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探访这些可敬的“英魂守护人”。据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的陈蔚聪主任介绍,在这群守墓人中,既有兢兢业业的八十岁老者,也有如詹晓云一般勤勤恳恳的骨干,他们甘守寂寞,默默奉献。陈主任还特别提到,“老黄牛”守墓人的精神如今也在“新青年”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守墓人的队伍中,有一个90后女孩陈晓惠。作为陵园管理处的第一个90后,陈晓惠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为陵园守墓人队伍注入新的力量。陈晓惠说:“人不能忘本,没有英烈的牺牲,哪有今天的生活?能为革命烈士以及祭扫者服务,我感到很光荣!”

清苦的守墓工作,认真的工作态度,陈晓惠将自己无悔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项特殊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担起中国红色历史的传承者与书写者,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一、访守护者,传承世代革命的红色精神

在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守墓人,他们风雨无阻、不辞辛苦地打扫墓园、守夜,守护着一座座烈士墓、一个个烈士遗灰盒。

说到“守墓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会是白发苍苍的孤独老者,但我们采访的这几位“守墓人”却并非如此。其中,詹晓云是陵园管理处目前资历最深的“元老”级人物,从1997年起便在革命烈士陵园工作,度过了二十余年,把青春都献给了这项特殊的事业。但当提到自己的这份工作时,詹晓云仍然充满热情与骄傲。“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守护在这里!”詹晓云的这份信仰与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守墓人”。

图1 守墓人陈晓惠的日常工作

(来源: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

陈晓惠是陵园管理处的第一个90后,她撕掉90后身上“自私”“娇气”“懒惰”等标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从一个文弱女子成长为能肩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见到陈晓惠时她正蹲在园中拔除杂草,一顶白色的宽檐帽和一副厚实的手套就是她的“装备”。

陈主任告诉我们,即使在炎炎夏日,陈晓惠也依旧在烈日下满头大汗地捡拾垃圾。到了秋日,陈晓惠又会拿着扫帚扫落叶。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为烦琐。山间通信信号弱、夏热冬冷、水电供应不稳定……但陈晓惠却从未抱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她勇敢地接过前辈的火炬,将革命精神传承与发扬下去。

陈晓惠说:“回忆起第一次上陵园,山上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都让我感到兴奋。当时,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广场的修缮接近完工。不同于老照片上的荒芜破旧,修缮后的纪念广场非常敞阔大气,令我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但是这股兴奋劲维持的时间很短,山上清苦乏味的工作环境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对于我而言更是一种考验。在陵园工作的种种不便接踵而来,所幸我通过考验,留了下来。”

除了打扫革命烈士陵园、守护革命烈士陵墓以外,每年的清明节、建军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陈晓惠都会承担起接待参观陵园和祭扫先烈的群众的工作。此时她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清洁工作,还要布置接待场地、打印签到表、采购接待物资、整理红色文创产品等。每当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学校师生组织前来革命烈士陵园参观,陈晓惠也会承担起讲解的工作。

“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强烈的使命感,在无数次讲解革命英雄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影响着我。”陈晓惠表示,对革命英雄的事迹了解得越多,心中对他们的感恩与崇敬之情也就越强烈,比如红军阿姆李梨英、中共汕头特别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杨石魂等。“我认为,革命精神应该代代相传。我也希望自己不仅能守护烈士的英魂,还能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更多市民了解先烈的事迹,让这种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陈晓惠不仅守护着陵园,还一直在挖掘与传承革命先烈精神,为大众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党的精神永世流传。陈晓惠说:“我认为自己不符合‘烈士守墓人’的定义,老一辈同事会在墓包里日夜守护烈士的遗灰盒,他们才够得上‘守墓人’的称谓。我只是一名陵园管理处的年轻职员,尽自己所能对先烈的光荣事迹、革命精神进行传承和传播。”

时间的流逝没有让历史记忆褪色,岁月的沉淀为英雄的丰碑加冕。正是因为有“守墓人”的默默守候,以及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这些红色记忆才永远鲜活,永远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二、峥嵘往昔,追寻红军阿姆的革命故事

在这次探访中,陈晓惠主要为大家讲述了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中的一位革命母亲——红军阿姆李梨英的故事。

时间的年轮带领我们驻足在历史上光辉的潮汕时刻。那是1932年的冬天,夜深人静,潮州市潮安铁铺镇大坑村(今属湘桥区)的一户人家却一直燃着烛火,屋内的母亲李梨英正含着泪默默地为即将远征的儿子收拾行李。

原来,中国共产党在秋溪区西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并要求扩军。就在那天,李梨英的三儿子林松才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加入红军。第二天一早,李梨英便送他去往红军营地。

“1925年前后,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策源地之一的潮汕地区,工农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潮汕人民在周恩来、彭湃、杨石魂等领导下,建立与发展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工会、农会、妇协等群众组织,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邱松庆。平凡而伟大的女英杰:李梨英[J].福建党史月刊,1987(A2):58-63.正当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蒋介石叛变,导致这场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是,潮汕人民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逆境中砥砺前行,与国民党的恐怖行动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

1933年的春天,南方的革命形势恶化。身为大坑村组织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李梨英不但全力支持孩子加入革命战斗,自己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深知只有农民站起来积极参加革命,才能真正做到翻身农奴把歌唱。可不幸的是,就是在这一年,她的大女婿刘金城以身殉国,大女儿林松花被捕入狱,外孙流离失散,大儿子林松泉和三儿子林松才也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相继牺牲。

“散伙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党的命令,我梨英半步也不离开乌山!”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的队伍里!”

当我们听到陈晓惠激动地说出这几句话时,仿佛看到了革命母亲李梨英站在面前,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坚定的意志将革命坚持到底。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但没有让这位母亲一蹶不振,她反而以嘶哑的喉咙高唱“愿以此身长报国”的革命赞歌。我们热泪盈眶,在梨英母亲像前深深鞠躬,致敬革命烈士!

梨英母亲把十四岁的小女儿林美花托付给远亲照顾,带着十二岁的小儿子林松森追随着革命红军游击队上了凤凰山、乌山。林松森在执行革命任务时英勇牺牲,年仅十六岁。这位失去亲生儿女的革命母亲,成为潮汕红军革命战士的阿姆。

1935年的冬天,闽粤两省的国民党军队联合地方反动武装,进犯乌山革命根据地。敌人在发动“围剿”的同时,还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封锁。梨英母亲为解决战士们粮食紧张、药材短缺的棘手问题,组织妇女跋山涉水,冒着被敌人抓捕的危险,为战士们采草药、挖野菜。战区闹天花病时,她又为感染化脓的战士们擦药喂药,把战士们换下来的沾满脏血的衣服拿到寒冷的山涧去搓洗。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她带着年轻小伙子守住洞口放哨。就是这样,在之后革命的那几年里,梨英母亲为战士们煮饭、采药、洗衣、站岗放哨,为受伤战士做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她送走了一批批伤愈的战士,战士们在惜别之际都感动地唤她一声“阿姆”。

陈晓惠的生动讲述,让红军阿姆的英雄故事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陈晓惠说,梨英母亲的故事还被广东潮剧院匠心打造为新编现代潮剧《红军阿姆》。这部剧在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疫的时刻,再次登上央视戏曲频道。当哀婉凄美的主题曲《送儿当红军》响起时,红军越过“群山遍野”,一幅幅荡气回肠的画面勾起了人们那段关于革命英雄的红色记忆。

从陈晓惠的讲解中,我们感受到历史没有忘记任何一位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在潮汕地区,人们以丰富的形式传承红色记忆、传播红色文化,真诚地向革命英雄致敬。

三、当代振兴,守护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

与陈晓惠对话后,我们知道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只是汕头市的红色一角,汕头市人民还以多样的形式守护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城市,全市有革命老区镇(街道)14个、革命老区村(行政村)268个、自然村348个。

“不忘老区,全心全意为老区建设服务,为老区人民谋利益;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推动老区建设加快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简介[EB/OL].(2014-06-10)[2022-04-26].http://www.gdlqw.com/shqcjh/content/post_551274.html.这是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立会宗旨,立足该宗旨,广东省倾尽全力推进汕头市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汕头市的红色文化建设发展亮彩纷呈。比如通过开发利用红色事迹、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双向互补、良性循环。乘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东风,汕头市致力于讲好革命故事,走出一条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路。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亭等多处红色景点,每到重要节庆日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与瞻仰。汕头市的红色文旅产业不仅提升了潮汕人民的红色文化精神,更是依托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汕头市濠江区。2018年以来,濠江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七彩濠江”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为濠江区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

我们一路走来,听到濠江区的村民纷纷表示:“从来没有想到会亲眼见证一个小小的乡村中的一物一景发生改变,每一处都巧妙地嵌入了红色文化元素,让我们在日常休闲、劳作中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红色教育。”

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成为濠江区革命老区建设及红色培训与红色旅游业的主要拓展项目。据陈主任介绍,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濠江区的礐石红澳山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1年,墓包、休息室、拱桥、道池落成,完成首期工程。革命烈士墓朝向汕头港大海,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墓包内存放着包括曾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的陈国威、东江特别委员会委员陈振韬、汕头地委妇委书记吴文兰等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72位革命烈士的遗灰,陵园里还有安葬了包括革命母亲李梨英在内的4座烈士墓。

“每一年都会有单位、学校组织前来瞻仰献花,也有烈士亲属前来祭扫。”陈主任介绍道。近年来,随着不断修建与完善,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积极充实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教育活动,在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党日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

前来纪念的各界人士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听取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敬献花篮、扫墓、现场上党课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真诚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陈主任表示,尤其是在清明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日子前后,会有数十家单位、近千人次到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参加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图2 陵园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来源: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

我们翻开一张张各界人士参加纪念活动的照片,看到了他们认真听党课、记笔记,看到了他们在烈士纪念碑前高唱国歌,随后脱帽肃立,向烈士默哀;看到了学生们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向先烈敬献鲜花,誓当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活动以丰富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生活,使潮汕人民耳濡目染地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我们走在陵园的路上,抚摸着一砖一瓦,一遍遍仔细阅读着革命故事,深刻地感受到:这座红色城市正在打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一代代建设者通过红色文化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走向小康,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革命老区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形成的老区精神,凝聚着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和老区人民的巨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央广网。「每日一习话」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EB/OL].(2020-10-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205639684398479&wfr=spider&for=pc.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守护信仰,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无论是老一辈守墓人还是新一辈90后守墓人,他们都在用青春守护墓园,守护信仰,延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赓续红色血脉 投身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激励广大青少年担当时代责任[EB/OL].(2021-07-06)[2022-04-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510 369703650032&wfr=spider&for=pc.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亦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从而成为时代记忆的见证者、传播者和书写者。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红色文化,一般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革命的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李德刚,庞金晶。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10):126-131.红色文化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中体现出的红色文化内涵与情感精神,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也是不惧凶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坚韧信仰,更是包含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在内的各种红色精神。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断向世界强国前进,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软弱走向复兴,无法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但在党的引领和鼓舞下,中华儿女勇敢自信地找准方向,克服困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接续努力的伟大事业,需要培养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培养他们坚定信心、肩负使命、担当大任。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红色文化传播,通过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图3 调研组成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致敬

(来源:调研团队实地拍摄)

此次在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的红色文化调研,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革命英烈的历史故事鼓舞着我们学习红色文化和精神,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火炬,做不辱时代使命的接班人。

首先,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革命母亲李梨英省吃俭用上交党费、投身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大量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赴汤蹈火,献身革命。没有国就没有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从陈国威、陈振韬这样老一辈的共产党革命建设者的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理想;从90后守墓人陈晓惠这样新一代红色基因传承者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向革命前辈与优秀同辈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最后,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引领其迎接挑战,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华网。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5-09-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2/c_1116454204.htm.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从先烈的事迹中汲取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从一代代守墓人身上感受到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传播,让英烈精神浸润人心,让榜样力量久久激荡,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在千千万万英雄模范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二)新时代大学生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的路径

作为青年大学生,在深刻感受与学习红色文化后,应肩负起传播红色文化的重任,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从而帮助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信任党的政策,拥护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利用时代新科技,传播红色文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具。利用好互联网与新媒体小屏传播,能够有效吸引用户,传播红色文化。青年大学生作为科技“原住民”,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上不断创新,使红色文化深入百姓生活。例如,创建红色文化网站,将党的历史、文件、著作等分门别类,制作图文并茂、内容充实的融媒体产品。同时,利用好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新媒体社交网络平台,组织丰富有趣的红色文化活动,拍摄具有故事性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二,参加红色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青年大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理论和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充分地理解红色文化,将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并将心得体会形成文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开来。大学生应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家庭式的红色旅游、观看红色电影、参加红色教育志愿活动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身边的人。

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既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充分认同红色文化、自主学习红色文化,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我们将传承红色文化中“老黄牛”的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此次探访结束后,我们热血沸腾!百年的风雨洗礼,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员披荆斩棘、前仆后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身。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先烈们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不会被遗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人继承与发扬!

青山埋忠骨,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永垂不朽!

功勋载史册,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万古长青!

我们学习,我们传承,我们弘扬!

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致谢

感谢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在寒假期间给予团队这次格外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陵园管理处陈蔚聪主任和本次采访对象陈晓惠的积极配合和耐心指导。本次实践于团队而言是一次深刻而难忘的党性教育,使成员们更为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艺术养心,我们需要像陈晓惠这样的故事讲述人,带领人们了解红色历史岁月,也更需要将这样的故事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当代青年大学生,以更好地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

(指导老师:张爱凤,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童辰,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点评

发挥党史艺术化传播中的青春力量

1939年5月,正值五四运动二十周年之际,毛泽东作了一次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他说:“‘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起点,掀开了百年征程中波澜壮阔的青春奋斗华章。一百年来,中国的青年,既是陈独秀笔下“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朝气蓬勃的新青年,也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热血报国的爱国青年,更是李大钊先生深情寄语的“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觉醒青年。中国青年的奋斗、奉献、创新、爱国的精神,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既体现在本报告的主人公90后守墓人陈晓惠身上,也体现在调研团队的每一位青年身上。

90后青年,通常和强盛的生命力、火热的理想和沸腾的生活相关联;守墓人,一般和垂垂老矣、清冷寂寞和神秘孤独等词语相联系。本报告的最大亮点就在于选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突性,隐含着诸多悬念。90后青年,为何选择去陵园工作?她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她是否需要面对社会的偏见?在此过程中,她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这些问题,都在本报告中逐一解答。

本报告的第二大亮点,便是在“历史与当代”“生者与逝者”“青年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对话。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贝奈戴托·克罗齐主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为历史不是写给过去的人看的,而是写给当代和未来的人看的,因此提出“当代性乃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这一观点。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都是极坏的作风,我们“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2021年,正值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本调研报告既呈现了守墓人与长眠的烈士之间的精神对话,也表现了老一辈守墓人与新一辈90后守墓人陈晓惠之间的精神传承,更展现了红军阿姆李梨英满门忠烈的牺牲精神对陈晓惠以及团队成员的精神感召。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有了触及灵魂的思考,那就是,作为当代新闻传媒学子,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守护好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如何更好地传播英雄故事和红色文化?如何让这些精神和基因在当代青少年的血脉中流淌?青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回答!

(点评人:张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