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河南省境内黄河流域特点
河南承载1亿多人口,处于水资源比较稀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类型资源的开采均会不同程度地引发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调整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空间治理体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为了便于研究,本书中黄河流域采用了地理学范畴的内涵,采取了地市空间尺度且保留行政区范围完整,在河南省境内,黄河经过省内西部的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中部的省会郑州市和开封市、新乡市,以及东北部的濮阳市。其周边城市安阳市、鹤壁市、商丘市、许昌市、济源市、周口市也属于本次研究范围。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可以快速形成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宜居模式,优化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应尽快和现代科技农业工业结合,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形成黄河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此外,中下游作为科技工业发展区要减少污染,充分发挥环境税收、绿色信贷等制度作用,推进岸线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壮大黄河良好生态环境。绿色转型的概念和理论及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张仙鹏、吉荟茹、肖黎明,2018),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吴利学、贾中正,2019)。
应该充分利用河南沿黄地区(见图2-1)的优势,在做好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经营生态文明典范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区、黄河生态文明传承区和高质量发展引擎区。发挥生态屏障优势,树立人水共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黄河流域的滩区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各项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完善黄河水沙调控总体布局及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防洪减淤功能,谋划建设桃花峪水库,积极推进贯孟堤改扩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对分散的各类保护区,积极申报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加快建设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区及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堤外翠绿连绵的绿廊、堤内草地灌木交织的绿网和城市建成区的植树绿化的绿心区域生态格局。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为引领,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进行集约发展,大力推进节水农业、节水产业和节水城市建设,构建中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中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和弘扬好,发挥地区生产高质量夏秋作物的优势,全面、科学、系统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迈上崭新的高质量台阶。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地理产品标志特产,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如打造三门峡苹果、焦作“四大怀药”等特色品牌农产品,最终推进粮食主产核心区建设。
图2-1 黄河流域河南兰考段
中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应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优势,建立黄河生态文化品牌。利用黄河沿线的峡谷奇观、“地上悬河”和黄河湿地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华文明溯源寻根等不同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谋划推进“两山两拳”战略,打造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发挥经济人口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重点实验室布局,引入实力突出的航母型企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深度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中原城市群要完善区域内联动合作机制,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优势区域集聚,最后形成各类级别城市合理分工、统一联动发展的系统一体化格局。
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近期任务和未来长期目标的关系,因地施策、因事施策、因人施策,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核心环境问题,克服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创全新的发展格局,重创黄河流域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