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概况

我国很多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区、重要能源基地、粮食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都分布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所拥有战略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较为丰富,随着国家大力倡导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和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和产业链接越来越紧密深入,对黄河流域战略腹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流域水资源稀缺成为突出特点,水资源先天不足与水生态失衡的状况,一直是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协调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黄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支持华北平原和胶东等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提高黄河减淤及过洪能力需要河道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实施外流域调水,才能破解黄河水资源这个生态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至少应将此作为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美好、经济腾飞的长期战略措施。黄河流域下游的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区间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黄河流域由于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身不够充沛,再加上黄河流域内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较快较多利用黄河水资源。黄河流域丰富的农牧土特产品为加工业提供大量优质原料,成为粮、棉、油种植业基地,上中游丰富的畜牧业,中下游的农业都需要大量水资源,造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黄河流域的畜牧业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黄河流域中下游牲畜饲养业发达,河南省是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粮食生产种植业主要集中于山东、陕西和河南。山东的苹果、陕西的核桃和河南的烟叶产量在全国均占较大的比重。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中游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煤炭的品质良好且品种齐全,具有埋藏浅和集中易开发等特点;下游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储藏量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较薄弱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和发展了多部门的现代工业,特别是能源、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流域内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已具相当规模,依托铁矿原料产地建设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为黄河流域的冶金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动力。能源工业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发展迅速。黄河流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电力工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而丰富的水利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多个大型水电企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开发了胜利、中原和长庆油田,涉及设备制造的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等多部门的机械工业体系具有相当规模,其中的纺织机械、矿山机械、轴承拖拉机、重型机床、石油机械制造得到长足发展。其他工业门类如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也有相应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东南沿海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曾经具有丰富资源和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黄河流域开发相对落后,严重影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流域跨东中西部三大板块,对于协调东中西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化黄河流域的人口空间分布,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缩小地区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各区域共同发展的保证。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缓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奔向南方城市寻找出路、寻找就业机会,形成了北部多个空心村问题、留守儿童和老人帮扶问题;黄河流域丰厚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黄河流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能缩小流域内区域差异,实现流域内的协调发展,更能从全国大环境出发缩小国内差异,从而进一步保护其协调发展能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黄河流域经济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黄河沿岸地区伟大复兴。以黄河为主线的经济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研究,它是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以后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大小为边界的经济区,更加注重自然和经济关系的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和经济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区域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若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在科技工业的空间布局和人口自然布局上基本一致,则有利于生产力均衡向前发展,促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地形、气候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影响人口的最初分布,区域经济社会中消费、城乡差异、生产布局和科技教育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人口与经济关系早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考虑,人口分布对经济要素区位有一定的影响,当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时,工业的最佳区位会转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区域。亚当·斯密解释了人口不断集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人口集聚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儿童和老人占人口比重较大时,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社会负担大。反之,当劳动力人口占有较大比重时,对经济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人口的结构、数量、消费习惯及民族信仰等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国际上的经济和人口关系研究涉及“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增长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区域经济学也包含区域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人口数量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在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当然,这也减缓了经济目标实现和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和人口分布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地区经济差异是生产和人口分布不一致的反映。生产和人口分布的不一致性越高,地区经济差异就越大。人口迁移主要是人口居住地的推力和接受地的拉力共同形成的,在城乡之间,由于农村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等,更多的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而城市工业化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使得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城乡经济发展形成的差距是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动态流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满足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足量劳动力的要求,反过来,超大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带动发达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区域差异既是人口迁移的动力又是人口迁移的结果。迁入某个区域使得该区域人口及基础设施压力加大,而迁出地因为劳动力的大幅短缺,则出现了田地无人耕种,部分无人村和留守儿童、老人无人照料等社会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