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分工与区域差异问题的理论研究多是在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和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础上演化和拓展,并且主要以制造业或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对于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的新型“中心—外围”分工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其与区域差异之间的研究,无论是内在机理还是分工效应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且不同学者由于研究视角、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城市群内“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中,制造业向外围扩散”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日趋明显,为我们理解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形成过程及其与区域差异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本书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并探究其对城市群内部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从而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打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产业分工与区域差异之间的理论分析脉络。这不但可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了对城市群内部分工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深化区域合作与分工,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区域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阔思路。

(二)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如何正确认识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与政治问题,如果地区间差异过大,不但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而且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分工是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源泉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分工与区域差异关系密切,对城市群内的非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时着重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本书从城市群总体空间差异、中心和外围间的区域差异、外围城市间的区域差异三个空间层次,多角度研究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对区域差异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有助于制定城市群内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城市群产业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由此可见,从产业分工视角研究区域差异问题,能为区域差异的治理提供参考,这对于实现城市群乃至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