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的本质与教育领导上的曲解
1.自我的本质
“自我”一词听起来有些抽象。所谓自我,就是只考虑自己,总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执着于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依赖于“我”和“我的”而存在。自我的人总是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考虑,利用一切来为自己服务。自我的运作机制是基于恐惧而形成的自我保护,而这种自我保护并不是适当的,而是过度的。过度自我保护,形成了个体与整体的分裂。
自我的人在乎的是自我价值、自我存在、自我意义、自我感受,并为此而自寻烦恼、自作自受。判断一个人自我的程度,可以看这个人所保护的是他所认为的“我”和“我的”,还是所有人共有的事物,如自由、公平、民主、公正等。自我的人,会把自由、公平、民主、公正等作为其工具,其支持这些价值或者“非我”事物的原因,只是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自我的人受欲望的驱使,在无休止的攀比中,是被动的,是难以获得自由的。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所讲,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就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这绝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把滚落下来的石头从下面向上推。
人在各种各样的奖惩、标准、规则的敦促之下,顺着社会安排好的权力、金钱、地位的阶梯努力往上爬,爬得越高,越受人敬仰,自我价值感就会越强,也就更想爬到更高处,直至顶峰。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教育人要直达顶峰,在有生之年用不懈的努力把自己的天赋、才能、资源等利用到极致。
西方知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需求等级越高,就越难以满足。从满足生理、安全的需求,再到满足归属和爱的需求,最后到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需要一步一步才能登顶。其实,这样的自我实现只能带给人虚假的动力,让人去持续追逐。除了追逐功名利禄,还追逐远方的、未来的快乐,一个人永远无法活在当下,无法安定自己的身心于当下,这样的生命又有何意义?
人们接受的教育大多在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即人生如梯、永无止境,需要奋力攀爬,只有站在最高处才能看到最好的风景。每个人都要挑战自己不可逾越的高度,体会自我的最高境界,安于现状则是懒惰和无能的表现,是荒废和虚度人生。于是,人们在这个“爬梯”游戏中越来越上瘾,沉浸于权力、地位、金钱带来的优越感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乐趣之中而不能自拔。
然而,人的能力有高有低、资源有优有劣、运气有好有坏。有些人特别聪明又特别努力,很擅长“爬梯”游戏;有些人特别笨拙又特别懒惰,不擅长“爬梯”游戏。可是因为大家都接受了这种“爬梯”游戏的合理性,没有任何人质疑,于是这样一个“爬梯”游戏被合理化的社会,正当化了很多并非正当的东西,也合理化了很多不合理的东西。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棵爬满了猴子的大树,当你身处低位往上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屁股,而当你站到足够高的高度往下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笑脸。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总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傲,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的追逐会造成自身急躁冒进、目空一切、苦大仇深的不良心态。那些极少数成功爬上顶峰的人,一时风头无两,不久便会觉得索然无味,想要攀登更高的阶梯,而阶梯就如同人的欲望一样永无止境。这些人要么一生“爬梯”而无法停止执念,要么在反复循环后,觉得百无聊赖、兴味索然,甚至失去生命的动力。另外一部分人,一旦不能在竞争中出彩,就容易贬低自己,因无能为力而产生自卑情结和抑郁情绪,因求而不得而躁动不安、烦恼困惑、妄自菲薄。总之,在自我“爬梯”的游戏中,一个人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加害者,抑或二者皆是。
可见,无论是从群体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诉求上看,还是从个体“爬梯”的最终结果来看,只要我们继续着“爬梯”游戏,那么每个人都是不自在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心理问题的;只要我们在这样一个自我架构的“爬梯”游戏中生存、遵循游戏规则,内心就是无法安宁、无法喜悦、无法安定的。
自我的本质是暴力。自我的人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从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中汲取优越感、成就感、存在感,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侵犯,是一种对他人的暴力。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所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一类是残暴蛮横、自私任性、不顾别人感受而只顾自己的如暴君一样的人物;另一类是一味拘泥于他人认可的只关心“我”的人,这类人看似在看着他人,看似竭尽全力地迎合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关注的都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评价自己。这两类人都是不关心他人、仅执着于自己的自我的人。
我们还可以看到,自我的人在看待比自己强的人时的态度与看待比自己差的人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平等、尊重、公平,这就是一种自我暴力。他们试图使自己成为并不太可能成为的那个人,这样只会导致自己更加自卑、不自信。
自我的本质就是丧失人性。在自我的牢笼中,人与人的竞争不断,每个人要么在竞争中得意,要么在竞争中失意,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区别只在于谁更加强大、谁更加弱小。个体之间很难有爱,只有攀比、控制、交易、竞争、征服。
文凭、职业、经济地位、人脉资源,都是自我所依赖的内容。可以说,在自我的框架中,人是有区别的,看一个人不是看这个人本身,而是看加之于这个人身上的身份、地位、财富,每个人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都可以被换算成可利用价值。其中隐藏着一种相当可耻的微妙心理,那就是每个人如果不能达到某种成就、某种地位、某种身份,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人需要用很多外在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否则他就无法以他本来的样子生存下去。在自我的逻辑之下,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和行为逻辑基本趋同,看起来是在主动做事、主动选择,但实际上都非常被动,人已完全被自我的框架所主导。
2.自我观与整体观
生命的原动力本应该是生命本身的自然生机和精神上对自由的向往,但现实中,大部分的原动力来源于自我的野心和欲望。自我很大,仿佛整个世界都要围绕自己而转;自我又很小,仿佛物质的东西都远远大过生命。
在自我的世界里,所有的生命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功利和计较,在这样的环境中谈何尊重生命与生俱来的权利,谈何平等和仁爱?
自我最大的缺陷就是其赤裸裸的索取本质,即对自己的需求过分执着,以自己为中心,不关心他人,只关心外界会给自己什么。自我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半径,念念不忘围绕自己营造圈子,什么都想要,最后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世界是一个整体,如果将自己封闭在一隅,是不能有所成长和发展的。试想,如果一个行业内的每家公司都封闭自己,那么整个行业就是一个功利圈,大家用急功近利、弱肉强食、鼠目寸光、零和游戏的方式抢夺资源,互相为敌,这样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糟,大家的境况都会越变越差。
整体观则是把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团队、自己和组织、自己和国家、自己和世界看作一体,以整体的利益为半径画圈子。这样的圈子范围很广,并且可以不断扩大。在这个圈子里,自我忘记了“小我”,想的是他人、是整体,站在他人和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视野就会无限广阔,发展空间就会无限放大。与此同时,“小我”也得以不断地扩容、不断地增加承载力,变为“大我”。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想让自己更美好一点,想让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就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把“以自己为中心”换成“以整体为中心”,把“别人/世界会给我些什么”换成“我能给别人/世界些什么”。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所要的无非是满足、接纳、爱和自由,当我们把被满足、被接纳、被爱、自由的源头看作别人和外在社会的时候,就会深陷无能为力的状态,变得被动等待、安全感不足,内心充满匮乏感。一个人如果内心匮乏感越来越强,被物驭心,而不能以心驭物,容量和气度就会越来越小,内心承载力就会越来越弱,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自我尊重感也就会越来越弱,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认可。这种低承载力、低价值感、低自尊会让人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接纳,也不能从别人给予的爱和接纳中感受到满足,慢慢地就会丧失关爱他人和给予他人的能力,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自我观是一种束缚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无效观念。自我观是本能,是索取和占有,是紧张和担忧,是束缚和无奈,是卑微和无助,是在心灵中种下不自由和不爱的种子,而整体观是智慧,是奉献和温暖,是放松和坦然,是真诚和自由,是在心灵中种下自由和爱的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知索取和占有别人的人,只能被别人索取和占有;能够给别人自由和爱的人,才能够收获更多的自由和爱。
拥有自我观的人,会因为不成功而纠结,会因为不如别人而压抑,会因为权力而痛苦,活得不自由、不轻松、不透彻;拥有整体观的人,不会因这些外在的东西而紧张不安,不会因为攀比而焦躁忧虑,不会把权钱名利作为包袱背负在自己身上,活得轻松自由、通透明白。
拥有自我观的人无论表现得多么强大,内心都是自卑的,都是不尊重自己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尊重是有条件的。“一山还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在此地“碾压”他人的人,在彼地就会被别人“碾压”。只要一个人抱有自我观,他就会永远践踏自己的生命,永远不会拥有真正的高光时刻。
拥有自我观的人,内心缺乏力量感,处处找认同、处处找认可;拥有整体观的人,内心充满力量,他们不需要别人的爱和接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只需要活好自己,坚持做适合自己且正确的事情。
自我观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最终伤害到整体,而整体观是相互依存、互利互益,最终获益的是所有个体。从具有局限性的自我观,走向无局限性的整体观,重塑认知世界,是个体和社会成长的唯一路径。
世界本身就是按照整体观来运行的。以当今世界为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都有可能波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如同人的五脏六腑一般,各自运行却无法离开彼此,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家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只有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心无贪念,世界才会远离纷争,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欣欣向荣。
古语云:“人生为棋,走一步看半步必输,走一步看百步必胜。”整体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局观,是抓大放小的长期观。拥有整体观的人可以用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念,把握关键内核和发展时机,致力于更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将生活和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拥有整体观也就拥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它鞭策着我们走阳关大道,让我们心怀做人的原则、做事的标准,让我们向着更加美好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了不让社会风气被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所败坏,我们的教育绝不应该制造攀比的风气。我们也不应该吹捧竞争性教育,偏爱“第一名”“状元”“有出息孩子”,鼓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假期就是弯道超车的时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一辈子就完了”,等等。我们要谨言慎行,要谨慎思考上述这些话语所折射出的思想状况可能导致的巨大社会问题。
当每个人都在兜售卓越和成功、每个人都在传销竞争和攀比、每个人都投身其中时,却极少有人认识到这种状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要我们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权力、金钱、名望的欲望,充满对他人的关注和比较,只要我们不断灌输野心欲望和竞争赏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就不能说这个暴力浮躁的自我世界跟自己毫无关系。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承担的罪责可能更大。只有当每个人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才能最终消弭这个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个“小分身”,只有每个“小分身”都将自身的光与热贡献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如果每个“小分身”都在无节制地向整体索取,那么这个整体就会受到伤害,最终每个“小分身”也会受损。因此,整体观是长期观、大局观,是芸芸众生运行的真实底层逻辑,是万事万物运行的门道。
所谓门道,既有门又有道。整体观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门道,能够帮助我们推开问题之门,看见开阔的阳光大道。不在“整体”之上,就会把自己困于自我问题的牢笼之中,如同看不到门之所在而偏要去撞墙,被问题纠缠而无法前进。当下急功近利的自我文化就是钻进了这个套子,它蒙住了很多人的双眼,以至于人们认为这就是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而很难发觉其漏洞百出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自己的底层逻辑,其中有些是实事求是的,有些是主观臆断的,有些人把自己装在了狭隘自我的套子里,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而有些人让自己走出来,发现世界之大之美。人们对底层逻辑理解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孰优孰劣,有良知的人都可以做出清晰明确的判断。
胖东来的整体之道
一般商超在经营选址时,会选择区域已经成熟、周边居民消费能力能够与门店配置相对接的地方。然而,胖东来(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在选址时考虑的只有一条,即所在城市的每一个区域都要尽可能有胖东来的门店,能为这座城市每一个区域的老百姓带来美好生活,能够用胖东来的产品品质影响这个城市,能够用更好的企业标准来推动和引导零售行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讲究商业价值的零售公司考虑的大多是如何赚钱、如何更迅速地赚大钱,而胖东来的经营理念是让更多的人有对高品质服务的感知、有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让更多的人懂得应该怎样活着、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明白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非常宝贵的,要把自己身上阳光、智慧、美好的一面慢慢释放出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从容、豁达、轻松、平和、健康、浪漫、快乐、富有力量,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更多美好、温暖的东西,而不是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烦恼和灾难。
胖东来尊重员工,员工则尊重顾客。胖东来的员工工资高于同行业收入水平,一年40天带薪休假,还有雷打不动的每周二休息日。胖东来始终相信,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员工,员工才会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工作,并将善意带给顾客。胖东来传递关爱给员工,员工又把关爱传递给了社会。很多在胖东来购物的顾客说,在胖东来买东西,营业员不是在推荐他们的商品,而是在帮你更省钱地购买你需要的东西。
另外,经营多年的胖东来没有像有些企业那样拼命开连锁店、开加盟店。有些企业家认为“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因而急躁冒进,不断钻营扩张,以图靠规模和垄断增加利润。这样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者,不会存留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不会抑制缺乏敬畏心、放纵欲望的恶念,最终会祸害他人、祸害社会,也祸害自己。
胖东来认为,做企业就是要使自己从虚伪、贪婪、自私、嫉妒、痛苦的文化中走出来,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善意,而不是总抱着某种目的。因此,胖东来进行股权激励,把95%的利润分给了经营者和员工。胖东来认为,做业务不是为了讲价钱、压低成本,而是为了成就高品质产品,让高品质产品的生产者和运输者因为产品的高品质而受益。胖东来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及“商业就是让生活更美好”的经营宗旨,给很多无底线追求利润的商家做出了示范。有好的环境、好的平台、好的经营标准、好的运营体制的企业都是以这种整体观的经营理念来运营的,这样的管理模式使人走出私欲,在奉献中成就自我。
如果教育以个人私欲和追名逐利为底层运作逻辑,就会以丛林竞争、利己主义、利益交换为终极追求。在这种管理逻辑之下,人们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外界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安排下,按照外界的期待去生活,从而舍弃了真正的自己。这种管理逻辑还会使人们的内心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永远辗转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如果竞争失败,则自卑懈怠、自我否定,从而无法自爱,更无法给予爱。这样的学习是狭隘的、紧张的,人们会将学习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只能让人免于失败的“救赎工具”。
以超越狭隘自我的整体观作为学习的底层逻辑,则是一种通过学习来了解世界、他人和自己,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的思维。学习只是一种给予爱的“借力”,是为整体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的“渠道”,是让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的行为。这样的学习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生命力,放开小我的烦恼,发现世界的宽阔,向世界释放自己的光和热。
自利者终失利,自我是如此局限和渺小,注定有其天花板。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到了极致,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就会失去基本的保障和尊严,社会稳定平衡的生态圈就会遭到破坏。俗话说“有富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为人处世不要绝情绝义,凡事要有节有度,为别人着想才是为自己着想,不自私才能成全自私,只有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世人都在拼命为自己积聚财富,而有智慧的圣人从不如此,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因为天道是利物而不害物的,人道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的。越为别人考虑、慷慨大气,自己愈加富有;越为自己思虑、锱铢必较,自己愈加贫穷。不争抢、不自私、多给予、多帮助,一心一意做好人做好事,反倒会收获良多。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助人者,人恒助之”,“大道”是利他者终自利,是共享共赢、互惠互利,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相互成全、彼此贡献。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人应该如何活?人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这两个问题意义相同。在心中描绘什么,决定了将会度过怎样的人生。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就能开拓与之相应的丰富、精彩的人生。相反,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狭窄,甚至只管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别人,持有这类邪心的人,哪怕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最终也必将没落。
看清自我,让内心从狭隘的自我中解脱,让自己真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用一份放松与生命同在,用一份自然与生命同行,用一份平和与生命同歌,用一份柔软与生命同舞,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不是放纵、不是懒惰,而是走出小我、放下小我,走出欲望和野心的诱惑,还人所本应具有的平静、自由和圆满。
当一个人仍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和安全问题的时候,自我是有用处的。这时的自我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但当一个人已经不再处于被迫谋生的状态,却依然过多地考虑谋生之路,而不思考立世之道,这时的自我就变成了牢笼。
当我们从小就被自我的文化所笼罩和鼓动,当我们自己也开始努力迎合这种充满野心自我的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自我的负面影响,否则必将无法改变被自我吞噬的结局。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人,我们想要从生命中得到什么?如果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仅限于“求生”这两个字,我们希望从生命中得到什么?肯定不是为了自我的野心而互相残杀,也不是受困于自我的欲求而束缚精神上的丰富,更不是因为自我无法得到满足而心灰意冷、满目疮痍。生命中的爱与自由、喜乐美好才是我们想要从生命中得到的终极的东西。为了物质的东西而过度地付出时间精力,并进行无聊的攀比,绝对是在无谓地浪费自己的生命、践踏自己的自由。只有纯净的精神、简约的生活,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
依靠自我的逻辑来生活,人的眼界就会受限于小我,人的意识气场就会处于低频状态,人的心智也就只能达到有限的水平。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就会想要索取得更多,最终被欲望所操控,被野心所愚弄,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困难重重,也会让社会充满暴力冲突。
生命之大道是与整体合一,是自我与他我合一。大道是向内求,自我是向外求;大道是做自己,自我是做别人;大道是活在当下,自我是活在未来;大道是自然而然,自我是虚伪做作;大道是感恩和知足,自我是匮乏不满;大道是自我消融,自我是小我放大。
3.教育要呵护和培养放下自我的人
适度的自我可以帮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受自我观控制的人,却会成为欲望的囚徒。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单纯、自然地与他人相处。然而,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人们看到的、想到的大多是怎样做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怎样做才能出人头地,怎样做才能让他人更加认同自己。
例如,每年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社会上充斥着对高分考生的崇拜和追捧,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所谓的“状元”身上。这种过度强调“一步登天”的社会文化,正在大力助长“成王败寇”的错误价值观,并且给太多人带来巨大且无可挽回的心理伤害。如果这样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那么这个社会距离平静安乐就会越来越远。正如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这样的教育环境培养的是追求成功结果的人、奉行丛林法则的人、缺乏安全感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怡然自得,内心难以平静。他们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尊重,由于自己缺乏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也缺乏对他人的悲悯,更无法爱敬他人。为什么这个社会越来越“内卷”,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无法知足?我们必须考虑这背后的原因:我们的教育领导者不够平和、淡定、包容、温暖,我们各个层级的管理评价制度和考核指标非常短视。教师不断地让学生“刷题”,只为自己带的班级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漂亮的成绩,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奖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压缩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只是为了在中考、高考成绩出来时,自己的学校能够榜上有名,自己也能够晋升有望、声名远播。
这些短视行为,牺牲了学生大量自由宝贵的成长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未来成长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诸如眼睛近视了、颈椎受损了、生长发育受影响了,甚至心理出现问题了、精神状态变差了,还有无形的东西,诸如学习兴趣没了、生活热情没了、希望破灭了,等等。这些问题谁来负责?最终由谁来承担这些代价呢?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指出:
如果你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会截然不同。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
我们自己禁锢住了自己,不让自己去幸福,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然而,“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有这种力量”。也就是说,我们拥有放下自我、放下小我而成为整体的一部分的力量。我们能够融入整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平凡、满足、单纯、喜悦,于他而言,生命本身就是莫大的恩典和奇迹。而自我的人,与整体脱离了连接,因充满了痛苦和欲望而内心伤痕累累。
教育不应培养功名利禄的囚徒,不应怂恿人去成为万众仰慕、名扬天下的“大人物”。对“大人物”的不单纯的期许,不过是在喂养自己的野心。教育要使人成为自己。如果自己是平凡的,就去做平凡的自己,享受自己的平凡,这才是真正的非凡。所谓的平凡,不是通过攀比得出的结论,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教育要使人接纳并享受自己的本来面貌,平静地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平和地去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本分,让自己的欲望与潜力相匹配,这才是正常的教育。
《道德经》中有言:“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无名小卒,只要能够内心平静、处世平和、心存感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大成就、大人物。反观一些所谓的大人物,内心充斥着怨尤、势利、傲慢和偏见,虽身居高位,却战战兢兢、汲汲营营,在不停追逐权钱名利中蹉跎时光,此等精神世界空虚、内心不堪重负的人,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是不是大人物看的不是外在,而是人的内在。内在的美成就外在的美,内在的宽阔成就外在的大气,内在的平和成就外在的高贵,内在的知足成就外在的优雅。
放下自我的平凡人,并不是因为做不了大人物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因为他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平凡的,又都是不平凡的。“云在青天水在瓶”,青天之云与瓶中之水,本是同源同根,水无形但可千变万化,它会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状态。如果液化倒在瓶中,就会变成瓶的形状;如果汽化飘向天空,就会变成云的形状。放下自我的人不会认为青天之云高不可攀,也不会认为瓶中之水平淡无奇,不过是云聚而成水,水散而化云。不仅云和水本无高下,青天与瓶也本无区别,放下对形状和外在的执着,才能拥有自由。然而,自我的人却作茧自缚,羡慕青天之云,殊不知之所以无法像青天之云那样来去自由,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始终跳不出那方狭小的天地。
沃尔特·惠特曼曾说:
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对我都是可爱的。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我强壮满足,迈步走上大路。
这段话恰到好处地解释了“知足”的样子。在知足的状态里,人们没有“我拥有得不够多”的匮乏心态,也没有“我想要拥有得更多”的贪婪心态,幸福快乐、爱和自由都可以由自己去定义。不管是正面感受,还是负面感受,都是发源于自己内在的感知,都与自己的内在有着直接关系,都是自己给自己创设出来的。一个人内在的健康状况和精神境界决定了他所感知的生命圆满的程度。
那么,怎样拥有整体观呢?要想拥有整体观,必须注重精神世界的修养。一个人精神空虚,即使腰缠万贯,也不堪其忧;一个人内心富足,即使身居陋室,也不改其乐。凭借攀比和竞争得来的幸福、快乐,一旦出现更厉害的竞争对象,便会瞬间崩塌。只有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幸福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放下自我的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然”在文言文中是“同意”“认同”的意思,“然”即“这样”,“自然”即我同意我是这样的,我有我的位置,我并不要求超于我之外的东西。放不下“自我”的人,则以小我为中心,得陇望蜀,得寸进尺,希求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下自我的人是平和知足的,是顺其自然的。放下自我就是懂得分享和爱,一切向内求,而不是去占有资源、利用他人。可以说,自我是谋生之道,而放下自我就是立世之道。
教育领导者要以培养放下自我、知足平和的人为目标。放下自我的人有一颗谦卑、满足的心,这样的人或许不能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却可以拥有平静的内心,活得有尊严、有人情味儿。放下自我的人就像路边绽放的无名小花儿一样,悄无声息地绽放,在释放自己的生命能量的同时,将沁人心脾的芳香献给这个世界。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声誉地位,爱生命本身就是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过于执着自我的人,奉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理念,他们只想攀爬得越来越高,直至碾压他人、俯瞰他人。这或许会让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成为赢家,但却会在精神世界里输掉自己。
放下自我的人知足平和,即使遭遇黑暗与痛苦,也依然相信善意与美好。过于执着自我的人,永远无法知足,无法找到归属感,无法喜悦自在,不断地与人去攀比、去竞争,虚掷了宝贵的生命。
放下自我的人,是自爱的人,自爱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平静和放松,更容易体会到生命本身的意义。自爱者必自尊,自尊者必尊人。一个自爱的人,才能爱他人。无论别人与自己的理念、地位等是否相同,他总能坦然接受别人的样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不下自我的人,内心是残缺的,他刻意改变自己,企图去改造他人,无法让自己做自己、让别人做别人。
自我的人得失心重,缺乏爱心和包容心,所以不容易与他人和谐共处。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健康正常,只要看他的内心是否在经历事情时保持平静,在别人跟他意见相左之时能否包容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面反映自己内心的镜子。一个人的内心越纯净、越充满了爱意,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就越和谐。
生命、真情、心灵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如彩虹般斑斓多彩,真情如水晶般通透澄明,心灵自由如雄鹰在碧空中展翅翱翔。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没有真情的生命,就没有价值,没有心灵自由的生命,就没有意义,这三大财富对于人而言缺一不可。有情有义有心灵自由的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然而,对执着于自我的人而言,生命与权力相比轻如鸿毛,真情与利益相比不值一提,自由与权势相比微不足道。也正因如此,这些人遵循的准则是“没有永远的情谊,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利益至上、泯灭人性的人,最终必然会被名利所害。“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如果我们总是重视身外之物,活得市侩庸俗,便会忽略世间真正的美好,届时人的心灵将会无依无靠、颠沛流离。
放下自我的人是自由的,是给自己自由也给别人自由的,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选择的,而不会去勉强他人,更不会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去行动。放下自我的人是满怀敬畏的,敬畏自己的生命也敬畏他人的生命。因为敬畏生命,所以放下自我的人相信长期主义,他们不会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更不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抛弃精耕细作。放下自我的人信情义不信名利,信脚踏实地不信投机 取巧。
放下自我的人会换位思考,他们从不“双标”,他们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们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我的人则私欲太重,他们看人下菜碟,对待不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一边讨厌被贴标签,一边又给别人贴标签,自己不公正地对待别人,当自己被他人区别对待时,却又义愤填膺。
放下自我的人不需要依赖别人的认可来肯定自己,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成功来证明自己,他们自己可以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本身就无条件地拥有尊严,不需要等待别人来证明。自我的人,在失败时自我贬低、自我怀疑,在成功时高抬自己、小看他人。他们的自我尊重和自我接纳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尽可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虚假的完美。然而,一个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何指望别人看得起自己?
放下自我的人知足平和,这样的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种有滋有味在于:有志于道,所以能够确立生命的目标;有据于德,所以能够找准做事的依据;有依于仁,所以能够理顺待人的态度;有游于艺,所以可以寻求内心的丰盈。有道、有德、有仁、有艺,人的内心就是圆满的,能够享受独处的宁静。执着于自我的人内心是空虚的、孤独的,无道、无德、无仁、无艺,目标缺失、价值虚无、情感匮乏、精神世界荒芜,无法愉快地独处,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只能用名望、权力、金钱、他人的赞赏等来填补空虚的内心,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攫取些什么来填补自我。然而,愈是追求事业、财富、人脉,愈是无法治愈内心深处的空洞感,就像握在掌心的沙子,越在意地去握紧它,它就越容易流失。
放下自我的人是与自然一体的。大自然里,山川河流、岩石、海洋、植物、动物,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都是顺应自然的。它们固然不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它们没有自我的毛病,它们能单纯地做自己、享受自己,没有一丁点儿的虚伪和粉饰。猫儿惬意地晒着太阳,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唱,植物绿油油地呈现着生机和活力,它们都在单纯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一些执着于自我的人却变得越来越不自然,如面容要通过整形来给人看、情绪要通过伪装来给人瞧、房子要通过买来给人炫耀、名誉要通过争来给人羡慕等,这些不自然的行为,或许彰显了人们的生活舒适程度和享受程度,但却不能展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应有的精神状态。在整个自然里,除人之外,其他的生命都臣服于整体,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自然,只有人无法接纳本然的自己。
放下自我的人能够自由随性地创造自己的生活,总是能从同样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不会想要去复制和模仿别人,更不会想要贬低和碾压别人。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成败,因为成功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只是简单快乐地做自己,拥有做自己的自由。
放下自我的人简简单单就能获得快乐,他们能够享受正在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一边做着事情,一边算计着这个事情将来的结果和未来的利益好处。执着于自我的人的生活状态,取决于他的经验、思考和情绪,取决于他所计算的能够得到的好处和利益,得到了就不珍惜,失去了就充满挫败感。慢慢地,他的生活就变成不断重复的机械化程序。与之相应地,其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才能获得快乐的体验。总之,做一个放下自我的人有很多好处。而自我的“玩家”体验会越来越差,“玩家”自己也会越来越敷衍。
最后,当一个人能够放下自我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实至名归的真正大人物。这样的大人物心量大、志气大、眼光大、能力大、胆识大、悲愿大。所谓心量大,即心量能包容他人;所谓志气大,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所谓眼光大,即宇宙万物都在他的眼中,芸芸众生的苦难和需要都在他的心里;所谓能力大,即有能力也有意愿担救苦救难之责;所谓胆识大,即每当危难之际,敢于不计自身安危站出来做中流砥柱;所谓悲愿大,即哪怕身为普通人所赚无几,但国难当头,捐钱救国也不落人后,即使作为平凡老百姓,逢人灾难也必施以援手。这样的人才是实至名归的大人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也正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