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与内生发展能力研究
——以西藏为例

潘久艳(1)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民族地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实际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三不愁两保障仍存在问题扶贫产业发展能力薄弱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现象较为突出因此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深入推进内生动力发展必须从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出发激发产业动力市场动力智力动力意识动力实现自上而下的外部激发和自下而上的内部激发相结合借助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与优势走出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路径

关键词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民族地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强调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而民族地区因致贫因素多元叠加、成因复杂、表现特殊,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民委发布的《2017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数据显示,全国832个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中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有421个,占51%。全国贫困人口的1/3、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1个以及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都在民族地区。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民族地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处于深度贫困,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反分裂斗争主战场。2015年,西藏贫困人口达到59万,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9.5个百分点,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治边稳藏”重要论述(2)为思想指导,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2016—2019年,西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3)。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宣布最后1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4),标志着西藏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全域实现整体脱贫,由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5)。其间,西藏连续3年在全国脱贫攻坚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

因此,当前西藏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工作(6)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不仅能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还能无缝衔接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西藏乡村的全面振兴打牢基础。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西藏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国家及全国援藏的外力因素。受自然条件、区位特征和历史欠账等多重因素影响,西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西藏决胜脱贫攻坚及更长远的建设发展来看,培育强大的内生动力,形成西藏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早在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指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要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7)

3.1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必须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3.1.1 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是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在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在脱贫攻坚中必须“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要求“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8)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防止“一帮扶就脱贫、不帮扶就返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志和智,就是内力、内因。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要想“弱鸟先飞”,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思想上不愿意“飞”,“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生动力培育的重要论述,既是对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也是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度贫困的西藏必须在脱贫攻坚全过程中贯彻落实。

3.1.2 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是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

2019年底,西藏有74个县(区)(其中包括44个深度贫困县)、4813个贫困村(居)脱贫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5.32%降至0,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10)。经第三方评估,西藏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保持在16%以上,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

毋庸置疑,西藏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就辉煌。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脱贫标准是解决绝对贫困,脱贫深度不够,贫困威胁仍然存在,加上内外部环境变化,于是形成了深度贫困的返贫与返贫风险并存的局面,扶贫形势仍然严峻(1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西藏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脱贫成效显著。但贫困人口面临的突出困境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贫困情况复杂、教育观念较弱、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宗教消极思想严重、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无疑为西藏返贫的发生埋下了风险隐患(13)

因此,西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西藏广大农牧区存在“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相对贫困有所增加;生存性贫困基本消除,发展性贫困有所加剧”的现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培育内生发展能力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视角来看,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拉大的趋势。2014年,全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4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9892元)少2421元;201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1元,但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16021元)少3070元,差距进一步拉大(见图3-1)。从区域内部来看,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4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2016元,比同期农牧民收入(7471元)多14545元;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7410元,比同期农牧民收入(12951元)多24459元(见图3-2)。

图3-1 1994—2019年全国与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3-2 1994—2019年西藏城镇居民与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显然,在脱贫攻坚高度依赖政府“输血式”巨额资金投入的背景下,西藏要巩固并扩大脱贫成果,缩小与其他兄弟省区的发展差距,培育强大的内生发展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3.1.3 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是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将社会建设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关键是要激发和培育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这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要牢牢把握民生这个关键点,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提升发展质量,切实用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凝聚人心。要深刻认识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和磅礴力量,将各族群众的精气神凝聚到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上来,凝聚到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谱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西藏答卷”上来,凝聚到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上来。

这就要求西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增进贫困群众福祉和民生改善的同时,还要把脱贫攻坚丰硕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增进“五个认同”,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是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这就要求西藏在脱贫攻坚中“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以此推动广大贫困群众冲破思想的枷锁,从严酷自然环境所施加的畏惧感和无力感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通过勤劳和奋斗实现自我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15)

3.2 挑战和困难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首,在全国援藏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短短数年内就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西藏贫困县(区)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改善,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西藏脱贫攻坚战毕竟时间短、条件差、任务重,遗留部分薄弱环节在所难免。

西藏“内生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贫困群众长期过度依赖外力,将扶贫看作一项福利,理解为给钱给物给住房,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由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没有培育起来,思想上的“穷根”没有挖掉,没有培养起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旦停止或减弱外部“输血”,脱贫成果就很容易反弹,“三五年后,就会回到山河依旧的穷日子”,甚至可能出现少数贫困群众即使摆脱了物质贫困,但又陷入更深的“贫困依赖”怪圈。西藏的发展必须依托全国援藏,但是又要求逐步弱化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形成西藏内生发展能力,这才是西藏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关键(16)

3.2.1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由过去继承下来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下创造历史。西藏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带有浓厚高原气息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西藏始终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和相对滞后的状态,西藏一直是我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普遍的贫困产生普遍的贫困观念,贫困的深度决定了贫困意识的严重程度。西藏要创造反贫困的历史伟业,要根本消除包括贫困群众头脑中的“贫困意识”,培育强大的内生动力,就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贫困意识”本身,而是要深入产生这种意识的社会历史、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中思考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西藏独特的地域条件及历史文化等,使西藏人民长期保持传统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形成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不思进取或不愿进取等封闭落后思想,这些思想严重弱化了西藏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了极大束缚,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17)。一是旧西藏传统观念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18)长期浓厚的宗教氛围让西藏贫困群众受惑于“重来世不重今生”和“因果报应”的虚幻说教,自安于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状态,有钱花光、有肉吃光,普遍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意识,“争当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导致贫困群众内在动力不足以适应决胜脱贫攻坚的形势要求。二是西藏特殊自然地缘条件的影响。西藏位居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19),绝大部分地区高寒荒凉,自然灾害频发,生产生活条件差、资料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传统生产方式占有相当比重,产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低密度的人口分布和整体上较为落后的生产力,使得贫困群众在面对严酷的生存困境时资源有限,常常处于无力有效应对的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听天由命的心理。三是贫困群众较为低下的素质影响。人是脱贫攻坚所有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西藏脱贫攻坚培育内生动力的最大困难,还是在于贫困群众自身的能力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如表3-1所示,从人类发展指数来看,2003—2014年,西藏自治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值与全国的变化趋势一致(20)。西藏人类发展指数明显提高,但还是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从图3-3中可以明显看到,西藏平均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增加,但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西藏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同时,贫困家庭人口生育过多、营养不足、卫生条件差,患病、残疾现象也较为常见。当贫困现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内存在的时间足够久,就会演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贫困意识”,进而显著降低人们对贫困的感知能力,认为贫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21)

表3-1 西藏人类发展指数值变化

资料来源:①朱玲.排除农牧民发展障碍——康藏农牧区发展政策实施状况调研[J].中国社会科学,2013(9):126-146;②2014年人类发展数据引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中国国家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该报告根据2014年的数据整理,实际是2014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而人均预期寿命是2010年的数据)。

注:由于联合国于2010年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各地区数据普遍有明显的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发展倒退。

图3-3 1994—2017年西藏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3.2.2 民族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西藏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西藏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西藏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西藏脱贫攻坚中,从政策、资金、建设、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加码,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仍然有部分地区、部分人口在安全饮水方面需要改善。二是教育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西藏一直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抓手,加大补贴力度等多措并举,狠抓教育扶贫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意见》,严抓深度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但西藏教育脱贫仍存在较大困难和问题,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增加了西藏部分地区教育扶贫脱贫困难,完成教育扶贫脱贫目标的资金缺口仍较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三是医疗问题。西藏仍然有部分贫困人口大病统筹困难,还有部分病患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棘球蚴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患者救治工作也还需加快进度。四是住房问题。民以居为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农村危房改造的组织实施,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帮助农牧民实现了住上安全放心房屋的愿望,激发了他们学技术、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是西藏还有少部分贫困户危房需要进一步改造升级。

3.2.3 扶贫产业发展能力薄弱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实际上,西藏扶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较为滞后。一是扶贫产业规划项目资金拨付、使用、项目实施进度等缓慢滞后。截至2020年8月,西藏1800个规划项目中还有740个项目未完工,与规划要求的时间节点存在较大差距,致使项目资金滞留现象较为突出,规划项目扶贫作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二是扶贫产业项目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人才,产业效益短期内难以见效。如拉萨市林周县投入1.5亿元,建设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项目,计划建成后可以养殖奶牛、牦牛、优质肉牛各2000头,带动1132名贫困群众增收1200元。但是该项目自2016年投入以来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加之养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见效(22)。三是扶贫项目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如扶贫项目利益分红机制未建立健全,产业项目的论证、立项、资金申请、实施整个过程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甚至部分产业产权归属不明确、经营经验缺乏、效益低下,提质增效方面严重不足,群众稳定增收还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四是产业项目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如一些地方产业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选择多为“短、平、快”项目,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甚至还存在项目盲目跟风现象,导致产业项目效益低下,贫困户分红、利益链接机制化为泡影。五是扶贫产业覆盖面不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辐射能力不足。西藏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农牧区市场不活跃,服务机制不健全,已建成的产业项目产生效益缓慢,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产业配套尚待完善,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或产业效益不高,导致带动1.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

3.2.4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现象较为突出

在西藏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户自身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上热下冷,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等领域中,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干部“热”、群众“冷”的怪象。二是农牧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市场发育水平较低,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群众自身动力不足,文化程度偏低,无劳动技能,很多技术型的岗位无法胜任,故不愿外出务工。三是随着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帮扶、生态岗位等各类扶贫政策的落实,部分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坐等“帮扶”“慰问”送上门的被动接受帮扶思想严重。四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任重道远,还有部分群众受到宗教消极思想影响,吃斋念经不杀生、不创业,不关注今生发展,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的改变。

3.3 路径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今后5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进步。这就要求从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出发,在优化产业发展(23)、市场环境、智力支持、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3.3.1 激发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发展产业作为持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西藏要激发产业动力,一是在产业培育上注重“发扬特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和经济特征,扬长避短。二是在产业集聚上注重“规模效应”,坚持“龙头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三是在产业升级上注重技术渗透,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科技产业、智慧产业等,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四是推动扶贫产业多层次发展,外联内引,将原来低端的养殖业、种植业,经过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成为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同时完善利益分红机制,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3.3.2 激发巩固脱贫成果的市场动力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的活力和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对一个地方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落后地区不仅要充分挖掘本地市场,更要开拓国内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形成内外相互促进、彼此互补的发展合力。

西藏巩固脱贫成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基础,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地市场。多管齐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扶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西藏要依托全国援藏的良好契机,瞄准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抓住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国家“一带一路”为统领,立足“以口岸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开放型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为前沿,务实打造对外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内连接陕甘宁青经济带、川渝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带的开放开发新格局。尤其要积极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迭代发展,弥补落后地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使本地商品卖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3.3.3 激发巩固脱贫成果的教育动力

扶贫先扶智,落后地区持续增收致富必须教育先行。总体来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西藏把教育摆在扶贫脱贫的重要位置,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权利,着重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和脱贫能力。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抓好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学前教学服务网络,重点提高农牧区乡、村幼儿园覆盖面,大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配套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免费教育和学生资助,减轻贫困家庭负担。自2012年起,西藏实施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含中职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政策。同时,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经过16次调整,已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十二五”以来,西藏职业教育大力建设以高职为引领、中职为重点、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区内办学和区外办学并举、区内外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区扶贫开发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对于贫困群众,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职业教育入手,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3.4 激发巩固脱贫成果的内在意识动力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需要他们的主动参与。一是扶贫需要扶志、扶智相结合。转变帮扶方式,从短期受益的以慰问金和物资为主的“救济式”“输血式”扶贫,转向长期受益的以知识、观念和技术为主的“造血式”扶贫,多送一些资讯、市场和项目,真正让贫困户在“帮在实处、扶在实处”的帮扶中树立致富信心、学到致富技术、找准致富门路。二是要加强舆论引导,扶正扶强脱贫志气。加大对脱贫惠民政策、脱贫攻坚成效、脱贫致富事例等的宣传讲解工作,引导贫困户尽快转变观念、克服“等人扶”“等脱贫”等消极思想、树立“贫困可耻、致富光荣”的观念、真正激发出“要脱贫”“要致富”的强大信心。三是要增强扶贫产业“造血”功能,关注弱劳力、老龄劳力家庭的就业脱贫问题,以市场为导向,抓好贫困户就业、创业、增收等工作。


(1)潘久艳,四川夹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3)格桑卓玛.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反贫困的成功实践[J].西藏研究,2019(2):64-75.

(4)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2019年19个拟退出贫困县(区)的公示[EB/OL].(2019-11-20)[2021-06-0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xizang.gov.cn.

(5)西藏今年脱贫攻坚由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EB/OL].(2020-10-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3950/zy43954/Document/1689612/1689612.htm.

(6)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EB/OL].(2019-04-19)[2021-06-05].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21.

(8)首次披露: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八个最新论述[EB/OL].(2019-09-01)[2021-06-05].海外网,http://www.haiwainet.cn.

(9)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EB/OL].(2019-12-10)[2021-06-05].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10)有的放矢: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N].人民日报,2020-11-20(9).

(11)万喆.新形势下中国贫困新趋势和解决路径探究[J].国际经济评论,2016(6):47-62.

(1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N].人民日报,2011-12-02(8).

(13)蒋应刚,朱昌丽,张继飞.西藏贫困的脆弱性和多维性——以昌都、日喀则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12):92-101.

(14)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EB/OL].(2020-09-14)[2021-06-0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zizang.gov.cn.

(15)刘培勇.西藏决胜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培育的路径思考[J].新西藏,2019(7):21-24.

(16)靳薇.西藏援助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96.

(17)东·华尔丹.哲学语境中的藏族天葬文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0-23.

(1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2.

(19)洛桑·灵智多杰.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42.

(20)由于联合国于2010年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各地区数据普遍有明显的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发展倒退。

(21)刘培勇.西藏决胜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培育的路径思考[J].新西藏,2019(7):21-24.

(22)刘培勇.西藏决胜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培育的路径思考[J].新西藏,2019(7):21-24.

(23)崔晓丹.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内生动力[N].经济日报,2020-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