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到“管资本”的新高度,但并未给出相关具体要求。随着央企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央企混改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究竟该如何管好国有资本以及如何评价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应,是当前央企实行新一轮改革所面临和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书基于资本管理的视角,研究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应,主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以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1)在梳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央企以“管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明确当前央企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基于资本异质性理论,分析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特质,提出资本管理视角下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鱼缸效应模型和逻辑分析框架,为“管资本”提供参考。
2)引入优势富集效应,基于政治关联理论揭示国有资本优势富集效应的形成机理,并探索国有资本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资本聚集与吸纳效应;引入鲇鱼效应,基于公司治理理论揭示非国有资本鲇鱼效应的形成机理,并探讨非国有资本对混合所有制央企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两种资本是否存在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创造的空间。
3)基于共生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分析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资本的价值创造路径和效应,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4)基于资本管理的视角分析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构成要素,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估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1.2.2 研究意义
本书结合资本管理理论、资本异质性理论,引入生态学的鲇鱼效应,在分析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央企以“管资本”为主导的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与目的的基础上,构建资本管理视角下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鱼缸效应模型和逻辑分析框架;结合政治关联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共生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的优势富集效应、非国有资本的鲇鱼效应以及资本的价值创造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构成要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企业的相关效应进行评价和分析。本书所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基于资本管理视角构建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鱼缸效应模型和逻辑分析框架,可以丰富资本管理理论及其研究内容。
本书基于资本异质性理论,分析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特质,引入生态学的鲇鱼效应,探索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存在深度融合的价值创造空间,分析两种资本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的价值创造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本管理视角下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鱼缸效应模型和逻辑分析框架,能够丰富资本管理理论及其研究内容。
二是基于共生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构建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价值创造Logistic共生模型,可以拓展共生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价值创造的研究方法。
本书基于共生理论分析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生系统。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学Logistic模型构建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价值创造共生模型,并分析两种资本价值创造互惠共生的平衡条件,可以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资本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可以拓展共生理论的研究领域,并丰富价值创造理论的研究方法。
(2)现实意义
一是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央企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供理论借鉴和路径支持。
本书构建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鱼缸效应模型和资本价值创造共生模型,均是基于新一轮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管资本”的背景建立的,鱼缸效应模型可以为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央企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提升资本投资效率提供路径支持;资本价值创造共生模型的互惠共生平衡解能够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最佳资本混合度提供理论借鉴。
二是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价和考核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本书从资本管理视角出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央企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构建的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客观地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进行综合评价,且选择的指标数据均可以直接获得或通过简单计算间接生成,具有易操作性。该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指标选取方法,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订考核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且该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被政府相关部门直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