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我是参谋不带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1章 方先觉壕

时间一点点过去,转眼就到了八月,赵琳一天比一天焦躁,像个火药桶,弄的四旅战士小心翼翼,就怕惹到她。

不过情况很快好转了。

这天徐琛跟大家说要把旅部换个地方。

现在这个村子在山里,不利于接下来的大战。

但是又要地形利于防守,不能被鬼子轻易包围了。

正在一众人围着地图的时候,赵琳突然大喊一声“我想到了!”

把大家吓了一跳。

赵琳也不管那么多,直接把围在沙盘跟前的众人扒拉开,自己围着沙盘转了好几圈。

正当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赵琳猛地一拍最近的一个人肩膀,“我怎么早没想到呢?”

被拍的倒霉蛋龇牙咧嘴,还不太敢打断,生怕打断了赵琳的思路回头被坑了。

赵琳也才感觉到疼,吹着手说“你肩膀咋这么硬,疼死我了”

好家伙,倒霉蛋白眼都快翻出天际了,恨不得来一句“怪我咯?”

赵琳匆忙去掏出纸笔躲一边写写画画了。

因为第四旅的这个要求,赵琳一下子打开思路了。

之前一直想着怎么对付飞机,那肯定想不出什么办法,她又没有系统给开挂弄点现代武器,不用多厉害,六十年代的就够揍小鬼子空军了。

但是其实那是因为思维固定了。副总参谋长牺牲是因为指挥部被围剿,仓促转移需要殿后造成的。

那如果让指挥部拥有足够强的防御,就算鬼子围剿也能够从容安排转移,那就不必冒着风险在白天赶路了,到时候鬼子飞机炸得到谁?

什么防御力量能扛得住鬼子数万大军围剿?那肯定是方先觉壕啊。

这个方先觉壕非常了不起。

1944年衡阳战役,第10军区区1万多人,面对数万日军在衡阳坚守了48天之久,是抗战历史上的奇迹。

论起阵地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八路军是不如国军的。原因很多,就不赘述了。

直到解放战争初期,阵地战还是国军更胜一筹。

因此守阵地,还得多向国军学习。

方先觉壕就是国军守阵地智慧的结晶。

前面说过,鬼子的进攻基本就是三板斧。

首先采用重炮轰击,摧毁国军的防御工事,杀伤国军官兵。

其次是步兵炮迫击炮精准炮击,精确摧毁国军火力点。

最后是在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火力压制下,掩护步兵近距离冲击,付出一定伤亡后占领国军阵地。

早期的国军没有经验,根本对付不了这三板斧。

每次鬼子步兵还没冲,国军自己这边已经损失过半了。

衡阳周围都是丘陵,矮山。为了坚守衡阳,方先觉壕基本都是依靠小山或者山坡修建,太行山区最不缺山了。

方先觉壕简单来说是分两个部分,首先是将山体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削成绝壁,成为一个90°的直角,这样即使日军突破外壕也很难爬上守军阵地。

另外一部分就是外壕,它紧贴绝壁,宽5米、深5米、内侧就是垂直的绝壁,外侧倾斜,壕底布满倒刺。

在壕沟的前方,守军还会设置铁丝网,铁丝网前方还布置了连环的地雷区。

而且这样的工事不止一个,顺着周围山脉成了一连串。

那么方先觉壕是如何杀伤鬼子的呢?

首先就是壕沟前面的地雷区,等鬼子好不容易出来,又到了铁丝网障碍物区,这里守军可以居高临下杀伤鬼子,而鬼子由于布满障碍物行动困难。

等鬼子好不容易付出代价突破障碍区来到壕沟边缘,面对山上守军阵地的枪声,他们几乎不假思索的沿着壕沟外侧斜坡顺势直冲壕底。

只要进了壕沟,守军看不到,也很难打到,自然安全了。

然而,一旦进了壕沟,就死定了。

沟底的倒刺让他们疼痛难忍,壕沟的两端,都构筑了机枪掩体,每个掩体内都安置了机枪------不是 1挺,而是6挺。

12挺机枪同时开火,配合山上守军雨点般的手榴弹,让鬼子只能留下一具具尸体。

最后,鬼子突破方先觉壕的办法竟然是沟底被尸体填平。

那么鬼子不能想办法炸毁这些机枪吗?

跟鬼子打了七年了,就是头猪也长进了。

虽然国军那边不会共享,但是他们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

壕沟内的机枪掩体不是随便搭个架子或挖个洞,放上几挺机枪,而是一个坚固的堡垒。

这些堡垒基本是在山底挖的山洞,只有少部分露出在壕底。

堡垒的内壁全部用铁轨、枕木、大石头砌成,非常坚固。

普通的手榴弹,手雷,掷弹筒根本拿这种堡垒没办法。除非用十几公斤重的炸药包。

即使工兵抱来炸药包,不停吼叫的12挺机枪,头顶滚落的手榴弹,也不会给他们安放的时间。

为了避免机枪手被鬼子火力压制,堡垒射击孔都在侧面,能够形成交错密集的火力网。

既能封锁进入壕沟的鬼子,又能避免被鬼子密集的弹雨打进来杀伤机枪手。

堡垒内有射击室、弹药室、掩蔽部,三层重叠,形成一个独立据点,可容纳20到30人,差不多一个排的兵力。

堡垒内部还有一条隧道通往后方主阵地,以便指挥联络、补给增援。

而且两侧堡垒都修在壕底两侧,鬼子火炮不论直瞄还是曲射都打不到的地方。

更令日军头疼的是主阵地各山之间的“方先觉壕”。

当时的第10军,除了削出“绝壁”外,还在横向两个山包之间的平地上挖出标准的“方先觉壕”,拦在日军前进的道路上。

就算鬼子绕道后方,那就更惨了,两边都是这样子的工事,除了丢下一具具尸体,别无办法。

有些地方没有挖壕沟,也都被削成了绝壁。

“绝壁”和“方先觉壕”连成一体,没有任何间隙,进攻的日军要么向“绝壁”冲锋,要么去填“方先觉壕”。

在主阵地上,“绝壁”一个又一个,“方先觉壕”一条又一条,构成一片严密的纵深阵地,以致日军伤亡累累而又寸步难行。

“我军既无法靠近,更无法攀登,此种伟大之工事,实为中国军队多年以来与我军作战智慧之结晶”

这是日军战史中对于方先觉壕的评价。

遗憾的是,当时的国民党没有认真总结第10军的胜利经验,这些卓绝的工事也没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