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确定选择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假设你已经想清楚了“我是谁”,也清楚自己确实需要融资,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选择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债权融资就是借款,比如向亲友借款或者向银行借款,向亲友借款的情形因人而异,不多讨论,我们主要讨论向银行借款和向投资人融资的区别。
○ 个案分析:*选择银行的资金还是投资人的资金(上)
靓靓公司的创始人曾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创始人说现在自己的公司缺点儿资金,有家银行愿意给点儿贷款,同时也有一家大公司愿意投资他们,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是要银行的资金还是要投资人的资金?
判断到底该借款还是该股权融资并不难,只要认清借款和股权融资的利弊以及思考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答案就清晰了。如果股权融资比借款更能满足你的需求,那就股权融资;如果股权融资弊大于利,而且你真的能借到资金,那就换成借款。我们先看两者的利弊分析,最后再回头分析这个个案。
股权融资的优势
先介绍股权融资的优势。
第一,正常情况下,融到的资金是不用还的。
这一点很重要,这不仅在于不需要承受还款压力,更在于有些创业公司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早期只能选择股权融资。比如周期长、投入大的高科技行业,早期较难赢利,较难在限定期限内还款,只能靠一轮轮融资撑下去,直到多年后发展成熟、现金流稳定,才有可能考虑向银行借款。
不过股权融资的资金也不是绝对不用还,有时基于一些特殊约定,这些资金最终需要还给投资人,此中风险可能比借款还高,9.3节会详细介绍。
第二,即使你现在一无所有,也可能获得股权融资。
这是股权融资和借款非常大的区别。正常情况下,银行既不救急也不救穷,想要从银行获得借款,首先你自己要有本事;想要从亲友获得借款,你要有家底,否则亲友不放心把钱借给你,即使碍于情面借给你,一般也借得不多。
但股权融资就不一样了,你卖的不是“我将来可以还钱”,而是“来和我一起赚钱吧”,只要你有足够的自信,让别人相信你的宏伟蓝图,哪怕现在身无分文、处于困境,也完全可能获得股权融资。
腾讯早期面临倒闭的时候,马化腾获得了IDG与盈科的认可,拿到了第一笔融资,解决了燃眉之急。[5]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没有产品,没有团队,连创业想法都没完全想好的时候,约王琼在咖啡厅里见面,在一张餐巾纸上写出自己的想法,王琼就决定对张一鸣的新项目也就是后来的今日头条进行天使投资。[6]市场上不少创业公司在公司设立前就谈好了股权融资,公司一设立,还是个空壳的时候,资金就到账了。
第三,在资本的加持下,你可能获得飞速发展。
当你跑通了模式,股权融资帮你实现快速增长。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旦资本介入某个行业,引入资本的公司通常会处于优势地位,更容易快速占领市场。
有些非常传统的老牌线下门店,基本靠经营收入扩张业务,发展了二三十年才有现在的规模。而最近几年新零售非常火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愿意投资线下项目,于是这些项目发展速度大大提升,遍地开花,用几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企业几十年的路,这就叫拿投资人的资金帮你快速做大。
比如,销售茶饮原本是一门普通生意,但奈雪的茶从2015年设立后就不断融资,陆续引入天图投资、SCGC资本、太盟投资集团、弘晖资本等投资人,利用资本飞速扩张,开业不到6年总店数已经达到500多家,[7]而且完成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喜茶作为奈雪的茶的重要竞争对手也引入了众多风险投资人,包括龙珠资本、红杉中国、腾讯、高瓴资本和蔻图资本等。[8]截至2023年1月,喜茶已在全球近80个城市开了超800家门店。[9]
理发行业亦是如此,在优剪之前,几乎没听说过理发店也能引入风险投资人。但优剪在2015年设立后就迅速引入投资人国金投资,此后又陆续获得广发信德、互兴资本、今日资本和经纬中国的投资。[10]在资本的帮助下,优剪扩张非常迅速,截至2023年已在全国拥有超过1300家门店。[11]
像亚马逊这样长期没有利润,即使有利润也少得可怜的公司,能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中资本的力量不可忽视。谷歌和Facebook也是在创立早期就引入了投资人,靠一轮轮融资支撑到可以赢利的。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这样的明星巨头,无一例外都有诸多资本的支持。
此处介绍一个相反的案例。
■案例05*
错过融资痛失机遇
在小米介入家电行业之前,扫地机器人行业还没有出现龙头企业。珠三角地区有个厂家的扫地机器人在各方面都做得不错,曾经每年有大概几千万元的利润,创始人过得非常惬意。
因为公司确实发展得很好,曾有投资人希望投资,也有上市辅导机构建议公司上市,但创始人认为公司完全不缺资金,自己也不需要上市扩张,没必要引入投资人给自己一堆约束,因此拒绝了这些邀请。
2016年突然出现的小米扫地机器人逐渐风靡全国,2018年有调研公司做过统计,称10台扫地机器人里有8.4台是小米,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刚才提到的这个厂家的扫地机器人销量急剧下降,从赢利逐渐转为亏损,银行也收紧了贷款额度。这时创始人着急了,开始找投资人谈融资,但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龙头公司已经形成,这家公司在投资人心中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因此生死存亡关头,股权融资没有着落,公司陷入困局。
这种情形不是个例,是经济的自然规律。与打车软件、团购网、共享单车等创业项目类似,一开始百花齐放,投资人疯狂投入资金,相互厮杀,最后留下一两家龙头公司,其他公司便烟消云散。
为什么其他公司会消失?因为龙头公司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谈判优势,供应商的价格可以往下压,账期可以往后延,成本越来越低,形成品牌优势后,采购商的价格也好谈。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银行贷款,龙头公司更容易获得资金。而其他同行的小公司,成本更高,市场更小,信誉更低,更难融资,如果不做出革命性创新,很容易被挤出市场。
因此,如果你没有引入资本,但你的竞争对手在引入资本,那么他股权融资后的优势,就是你的劣势,你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四,股权融资后你可能就有了导师。
投资人虽然在细节上没你更懂行业,但是投资人看过很多公司,亲历过太多兴衰,在创业某些方面的经验一定比你丰富,能给你一些指导,比如赛道的定位、人才的选择、商业模式的优化等,这对早期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尤其是雪中送炭。
硅谷的Y Combinator(后文简称“YC”)是有名的早期创业公司孵化器,YC引入了各种创业导师,有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专业的律师以及投资人,创业者遇到麻烦可以随时预约他们当面咨询。YC还安排定期的聚餐活动,会有嘉宾为创业者进行非正式演讲,和创业者交流创业经历和心得体会。[12]
在国内,除了李开复的老牌孵化器创新工场,现在越来越多投资人成立了自己的孵化器帮助创业者,比如红杉的YUE、华大智造&IDG资本生命健康加速营等。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获得这些好处的同时也要付出一些成本,这些是后话了。
第五,股权融资后通常会获得投资人在资源上的倾斜。
股权上的合作一般是长期合作,股东有动力为创业公司考虑长期利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无论是获取流量,还是招揽人才,或是向大客户推销产品,都可能缺乏门路,这时资源广泛的投资人可以帮自己投资的小公司获取势能。比如,2014年腾讯投资京东,获得京东约15%的股权,双方形成了战略合作,腾讯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13]
投资人还可以为小公司推荐非常有价值的高管,这些人靠无名小公司创始人的人脉可能很难触及。比如,2021年至2022年9月,高瓴人才团队在接到企业需求后,发起了120余次“人才地图绘制”,为超过200家公司匹配过2300余次核心岗位需求,其中350人成功入职。[14]
甚至,一些投资人还会帮助小公司找买主,这对于那些上市艰难的公司尤其重要。比如,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后文简称“KPCB”)[15]经常将自己投资的小公司推荐给同样是自己投资的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很多这样的小公司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卖给了太阳公司。还有谷歌收购YouTube,也是它们的投资人红杉资本牵的线。[16]越是成功的投资人,他们投资的公司中成功上市的越多,他们以后投资的公司再不济也容易被收购。
相比之下,借款的这个效果就很弱了,借贷关系一般是较为短期的合作,你将来发展得再好,债权人最多也只能赚点儿利息,他们的底线是自己绝对不能亏,所以在你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债权人会考虑抽贷止损,而不是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为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第六,股权融资会产生明显的背书效应。
股权融资的背书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业合作上的背书,二是股权融资上的背书。
现在大家习惯用天眼查或企查查等软件查询合作公司背后的股东是谁,如果公司的股东中有知名企业或知名投资人,那你的交易对手会更容易相信你的实力。比如,同样是生产小家电,假设我背后的股东是格力,而你背后的股东是名不见经传的几个自然人,很显然我会更容易获得销售商的认可。
■案例06*
投资人对商业合作背书
极因公司是一家生物医疗公司,曾为如何让客户信任它的技术感到苦恼。
生物医疗行业的特点是投入大、周期长、专业性非常强,如果不清楚它技术的真实性,合作方一般不敢轻易与它合作。所以它每次对外谈合作都非常艰难,需要花大量时间向合作方解释自己的技术,影响了公司业务的拓展速度。
但自从引入几轮风险投资后,这个情况逐渐改观,创始人亲口说:“因为交易对手一查股东情况,发现连IDG、红杉中国这样的顶级投资人都投资了我们,我们的技术还能有假?所以洽谈业务合作明显容易多了,业务扩张明显加速。”
在股权融资方面,投资人的背书效果也很明显,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投资人之间可以相互壮胆。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创始人到底靠不靠谱是很难说清的,事后看好像一目了然,但在当时,很多投资人并不一定思路清晰,特别是天使投资阶段,一些投资人甚至就是纯粹在碰运气。这时如果有一位投资人先投资了你,其他投资人会倾向于认为既然已经有人认可你,肯定是有缘由的,那相比其他还没人投资过的同行业公司,你应该算是不错的,所以会更有胆量投资你。
尤其你的股东是著名投资人时,这个背书效应就更强了。199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和蔡崇信代表阿里巴巴去硅谷融资,高盛在10月向阿里巴巴领投了500万美元。[17]金额虽然不大,但是高盛的加入让阿里巴巴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全世界最好的投资银行看好阿里巴巴这家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这是一种巨大的背书。
二是马太效应,投资人也需要相互抱团取暖。市场竞争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遇到大的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可能谁都躲不过,这时就看哪里能够众人拾柴火焰高了。你的投资人越多、名气越大,关键时刻获得的帮助就可能越多,这里的投资人就相对更安全,新投资人就更容易投资你。
而借贷关系能产生的背书效果相对较弱,更多在说明你是一家在银行眼中能按时还款的公司。
第七,股权融资后,你的公司就开始有了市场价值。
获得股权融资,你就可以开始讲资本故事了,同时你也有了市场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你股权融资时的估值,有了这个估值,你招人或“画饼”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比如你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时,员工不会反复追问公司的股权到底值多少钱,他真金白银买这些股权到底值不值,因为你已经有了市场估值。再加上股权激励的认购价格一般低于按公司正常估值计算的价格,员工能一眼看出自己的获益,激励效果更明显。如果你打算引入资源方、上下游做股东,有了市场估值,股权价格也更好确定,别人更容易认可公司真正的价值。
而且,有了这个估值,你在对外转让股权改善生活时也有了价格依据,更容易卖出好价。不少创始人就是在公司股权融资过程中顺便参照估值价格转让一点儿老股,被股权激励的员工也跟着转让一点儿,股权真的能变现,大家都开心,工作的动力也更强。
而银行借款和公司市场价值的关联没那么强,达不到以上这些效果。
第八,合伙人会更守规矩。
早期创业公司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合伙人相互之间较难约束,经常出现合伙人不守规矩的情形,这对创业公司而言是一种内耗。如果有了外部投资人,就有了明文的规矩,有了第三方的监督,合伙人不守规矩的行为也会更加收敛。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新东方。
■案例07
新东方引入投资人的决心[18]
早期新东方内部混乱,合伙人之间有各种矛盾和情感纠葛,导致新东方合伙人各自为政,大家基本就盯着自己眼前的利益。用当时新东方聘请的顾问王明夫的话来讲就是,“这帮人完全是只有人文情怀,没有头脑,又互相纠缠不清!”
俞敏洪把普华永道请来做咨询,普华永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俞敏洪必须引入外部投资人,因为只有引入外部投资人,新东方合伙人才能守规矩,否则即便今天讲好规矩,明天某个人不高兴,规矩就被破坏了,而其他人还没有任何办法。而引入外部投资人,成立董事会,大家就会知道什么叫规矩,怎么守规矩。
于是,俞敏洪开始了漫长的引入投资人之路,也定下了走向资本市场及最终上市的方向。
而银行一般不会过多约束创业公司合伙人内部关系,即使想约束,也名不正言不顺,合伙人一般也不接受。
股权融资的劣势
股权融资的优势确实非常多,但凡事有利有弊,我们再来看看股权融资的劣势,便于你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第一,需要让出一部分股权收益。
股权收益对应的是长期利益,假设你通过股权融资释放了20%的股权,如果没有做特殊的设置,那么这20%的收益就永远不归你了。公司的股权只有100%,有的创始人没做好融资规划,早期释放了过多股权,导致创始人的股权比例非常低,收益和付出完全不匹配,创业积极性降低,甚至有的创始人为了实现“公平”铤而走险转移公司资产,最终锒铛入狱。
而通过借款方式融资,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向贷款方支付利息,对股东的长期收益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可能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分歧。
你和投资人可能在公司战略上产生分歧,这个冲突很难完全避免。比如风险投资人的目的是获益,而且有时间要求,他们也需要向自己的投资人交代,身不由己。因此,虽然投资人会陪你长跑,但极少有投资人愿意永远和你一起跑,他们中大部分有中途退出的需要,期待公司战略能体现中短期或中长期利益。而大多数创始人心中是有光的,希望能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更希望每个战略能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这可能会影响投资人中短期或中长期退出的机会。此时,投资人和创始人就会产生战略分歧,9.2节还有更多介绍。
如果你引入的是战略投资人,那么你们产生战略分歧的可能性会更大,2.3节会详细介绍。
而在借款融资中,债权人几乎不会干涉公司长期战略,你只要照常经营就可以。
第三,需要让出公司的一部分管理权。
出让股权不仅仅是少点儿资产、少点儿分红,股权对应的表决权也转移了。除了《公司法》[19]明确规定的表决权,投资人往往还会给自己设置诸多特殊权利,比如一票否决权、领售权、优先认购权等,这使得关键时刻投资人可能左右创业公司的重大抉择。
而且,在股权融资中,创始团队的股权不断被稀释,不少创始团队最后的持股比例不足50%,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这时创始团队就必须考虑通过其他设置来继续控制公司,否则不仅仅是创始人控制不了公司,如果投资人之间也不团结,公司就会完全失控,这是非常糟糕的。
而在借款中,一般不需要让渡任何管理权给贷款人,借款还完,双方两清。
第四,苛刻的投资协议可能会让你负债累累。
这个风险主要针对签署了严苛投资协议的公司和创始人。一些协议会约定,若公司经营失败,公司及创始人需要连本带息向投资人归还投资款,此时相当于公司及创始人不仅没享受到股权融资的好处,还踩中了债权融资的害处。后面章节还会介绍这类案例,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信息披露责任大,财务规范成本高。
如果你自己开公司,只要不违法不欠债,可以像“单身汉”一样自由自在。但如果你还有投资人股东,你就是“有家室”的人了,财务要规范,信息要披露,遇到重要事项要沟通、要表决,投资人偶尔还会派人过来查账、审计。
如果上市公司收购了你不少股权,那你相当于成了“皇亲国戚”,信息披露责任就更大了,很多人盯着你,而处理这些很耗费精力,处理得不好,还可能构成违约或欺诈。
如果你的投资人希望你将来被并购或上市,那你的财务应当更加规范,公司各项成本也会增加。
■案例08*
引入投资人后陷入困境
精密公司是广东的一家设备制造公司,早些年一年赢利几千万元,股东也赚得富足,2013年公司计划扩大生产,引入了投资人。
应投资人的需求,公司准备冲刺上市,开始进行财务规范,这一规范,发现利润少了一大截。在辅导上市的过程中,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精密公司业绩开始下滑,再加上规范后的各种成本,各上市辅导机构不少的服务费,精密公司利润下降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上市要求。
公司业绩不达标,上市对赌完不成,此时投资人不满意了,于2019年要求公司创始股东按投资协议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回购投资人的股权。而此时公司正是需要补充流动资金的时候,创始股东一时挪不出这么多现金,公司一度陷入困境。
而借款融资中,公司只需要在借款前和借款期间披露信息作为贷款方放贷以及不抽贷的依据,一般不用承担额外的规范成本,还款之后两清,不会带来持续影响。
第六,股权融资不确定性大。
这里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投资人最终会不会投资你,二是投资人具体什么时间打款给你。
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你符合贷款条件,经营上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银行一般会正常批贷,而且耗时比较可控。现在很多银行有线上产品,线上申请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一般一周能到款,500万~3000万元的贷款,正常一个月左右可以到款,30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一般两个月内也能到款。
但股权融资的不确定性就比较大了,投资人最终是否会投资一家公司,不像银行那样有很多明确的指标,更多看是否认可你。他可能一开始认可你,后面又不认可了,或者发现了比你更好的投资标的,或者他自身情况有了变化,就不想投了,或者与你见面的投资经理认可你,但投决会其他合伙人不认可你等,投与不投,或许就是一念之间。如果把全部期望压在一个投资人身上,最后可能会等来失望的结果。
另外,股权融资耗时的不确定性也较大,一些自由投资人可能很爽快,当天就给你打款,但大部分投资人需要经历漫长的认知你的过程,才能决定是否投资,前后花费几个月时间是很正常的。股权融资的流程和耗时在1.3节还会详细介绍。
因此,如果你需要很确定的资金,股权融资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需求,最好多做几手准备。比如,现在银行对民企开放了不少普惠贷款和信用贷款的申请途径,即使你确定自己更适合选择股权融资,如果银行也愿意为你提供免抵押的贷款额度,你也可以在股权融资的同时申请银行的贷款额度。如果能顺利获得贷款额度,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银行对你的背书和认可在投资人那里是加分项;第二,如果投资人压价或提出比较严格的条件,你更有底气去谈判;第三,贷款不一定真的提出来用,可以作为备用资金,防范股权融资不确定性的风险。
第七,你可能要彻底和优哉游哉的幸福时光告别了。
如果你引入的是风险投资人,很多事就由不得你了,投资人盼着公司快速发展,会时刻盯着你认真干活,公司必须朝着并购或上市前进,你几乎没办法偷闲透气。即使只是亲友投了你,他们也可能经常向你打探公司的情况,无形中给你带来压力。
因此,你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创业有激情的人。并不是单纯抗压或者吃苦耐劳就适合创业,有的创业者天然享受创业的过程,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在抗压也不是在吃苦耐劳,而是在打游戏,肾上腺素飙升,刺激痛快,他们享受这个过程,这种人是创业者中的王者。就像王兴曾说过的:“创业像是被闪电击中的感觉,非干不可。”[20]
如果你没有这个激情,创业不是你基因里写好了必须去做的事,打算遇到障碍随时掉头,那最好谨慎选择股权融资,尤其不要轻易引入风险投资人。
而借款融资中,贷款人一般只期待你正常经营,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创业压力。
分析完股权融资的利弊,回到本节的个案分析,这家公司到底该选择银行的资金还是投资人的资金呢?
○ 个案分析:*选择银行的资金还是投资人的资金(下)
银行愿意贷款给靓靓公司,说明靓靓公司已经步入正轨,有稳定收入,目前看来前景还是不错的。既然银行的借款大概率还得上,创始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做股权融资,应该是潜在投资人能给他一些资源。
创始人也承认这位投资人确实是公司的“甲方爸爸”,入股后可能会向他倾斜资源。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不知道长期来看,引入“甲方爸爸”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于是,我和他一起分析了这位投资人可以给怎样的资源,怎么去考量,以及公司经营管理决策上怎么和对方谈判,该有怎样的退出条件等,先设计出一套能尽量规避股权融资弊端的方案,再去找投资人沟通。如果沟通结果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那就做股权融资,但不妨碍根据实际需求也向银行借一些款;如果和投资人谈得不愉快,那就直接选择向银行贷款。
过了两周,结果就出来了,创始人最终拒绝了投资人,问题就出在投资人具体能向他提供什么资源上,6.3节还会详细介绍如果融资金的同时还需要融资源该怎么办,此处不再赘述。
股权融资有利有弊,如果你决定做股权融资,那就一定要得到足够多的好处,而且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就像生病了需要吃药,这个药必须能治你的病,而且副作用可接受,否则它可能是你的毒药。
你可以对照股权融资的优劣势分析,看看:你的“病”是缺乏持续扩张的资金,还是需要解决临时的资金压力?是否有人愿意借款给你?是单纯需要资金,还是也需要资源和背书?是急着要确定的资金,还是有时间搏一搏更大的机会?如果你没什么“病”,或者你的“病”不是只有股权融资才能治,那就谨慎选择股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