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灸简介
“灸”是形声兼会意字。从火,表示用火燃烧艾绒熏烤穴位;从久,承接“久”字之本义,且兼表声。“灸”通常用作动词,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将艾绒所制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烧灼或熏烤人体穴位,以刺激皮肤或血脉,达到治疗的效果。
米粒灸在本书中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艾炷规格——艾炷的大小如米粒。
二是为直接灸——在皮肤上施灸。
笔者在门诊所操作的艾炷规格有5种:特小号半粒粟米大、小号粟米粒大、中号黍米粒大、大号籼米粒大、特大号粳米粒大。我们治疗最常用的规格是中号黍米粒、大号籼米粒大小。(图1)临床应用时,基本是在这5种规格上变化,但以黍米和丝苗米为主。
图1 艾炷大小示意图
注:粟米即小米,黍米即大黄米,籼米如常见之丝苗米,粳米如常见之珍珠米。
为什么会有这5个规格呢?笔者经过考证,认为小艾炷至少是从唐代就开始运用了。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曰:“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艾炷黍米粒。”
在这里,灸头部的上星穴和颈部的大椎穴,用的就是如黍米大的艾炷。我一开始不知道黍米是什么,从来没听过,还以为是小米,可谓五谷不分了。黍米有些地方叫黍子,在网络上搜黍子的话,很多是买给鹦鹉或仓鼠吃的口粮,带壳的,颗粒很小。但你想买来给人吃的话,要搜大黄米,大黄米就是黍米,我问了东北人,说个头比大米小,但又比小米大。这种规格的艾炷灸起来,疼痛程度很小,三岁娃都能耐受的。
宋代闻人耆年《备急灸法·卒忤死法十三》曰:“讫如身冷口噤者,灸人中三炷,炷如粟米大。”
而在这里,灸人中穴用的艾炷如粟米大,这个粟米,就是小米,平常喝小米粥的那个小米,颗粒更小。所谓沧海一粟,形容的就是个头小。头面部用小艾炷,合情合理。我现在给患者灸面部的小疣就是用这么小的艾炷。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卷之一》曰:“炷艾如粟米大。”
明代在三角灸穴施灸,也用小米粒大的艾炷。用这个穴的,多是得了疝气的小朋友。其实腹部皮肤特别敏感,用小米粒大的艾炷,也很合理。笔者给自己灸巨阙、中脘、下脘、梁门、天枢、大横、关元这些穴位时,用的就是小米粒大小的艾炷。笔者试过自己的敏感度,确实粟米大的艾炷就有很高的刺激量。
或者又问,难道成人就不能用小艾炷?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九》曰:“泪孔上(米大艾七壮效),中指半指尖(米大艾三壮)。”
这里在泪孔(睛明穴)上施灸,主治迎风流泪,用的是米大艾,杨继洲是浙江人,这个米,我猜是大米。但是当时他这部书是在山西出版的,如果在山西,提到米的话,也可能是小米。手指与头面用这个大小的艾炷施灸,也是合情合理的。
清初《医宗金鉴·卷八十六》:“凡腋气……看腋下有一点黑者……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壮愈,永不再发。”
清初《医宗金鉴》说治疗狐臭,要先找到腋臭分泌处,用米粒大小的艾粒灸“黑孔”。这所讲的应是大米粒。
不管怎么说,米粒灸操作技术,延绵不绝传承逾千年,我们只不过是在拾取古人的经验而已,只想继承好,而不是搞引人耳目的假创新。
基于上文,大家一定要理解笔者说的米粒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中医艾灸疗法,是一种直接灸法。其艾炷规格以米粒为基准,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烧灼来达到养生或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