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集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续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一

望诊

察形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1]。形气相得形盛气盛,形虚气虚,谓之可治。色泽以浮明也,谓之易已。形气相失形盛气虚,形虚气盛,谓之难治。色夭晦恶不泽枯憔,谓之难已。

《三部九候论》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方盛衰论》曰:形弱气虚,死中外俱败也;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外貌无恙,脏气已坏也;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形衰无害者,盖以根本为生也

《灵枢·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按: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治若轻缓,迁延时日,使病邪日炽,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经文下一急事,最有关系,读者着眼,毋轻看过。又《玉机真脏论》“新故”二字,虚实存焉,最为紧要,人多忽视。殊不知少壮新邪,实证居多,可攻;老衰久病,虚证居多,可补。此圣人示人察虚实之定法,故治有初、中、末三法也。

李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形盛为有余,消瘦为不足。察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乏,语言无力,懒怯者,急补之。

林慎庵曰:按东垣言虽如此,然余尝见伤寒热病,热甚伤气,亦必精神困倦,语言无力,问之不答,此大实有羸状也,然必有实热之脉症呈见,方是实证。东垣所云,亦必有虚寒之症脉可参,当作虚治。故审形气,又当以脉症合观,方得其真实病情也。

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肥白而气不充,气胜形者寿修长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风,以形厚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肥者能音耐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

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形滑脉涩,形涩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疾,俱凶。

《灵枢·五音五味篇》曰: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2]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

美髯而长至胸,阳明气血盈。髯少气血弱,不足则无髯。

《伤寒论》曰: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注:《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林慎庵曰:按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久病虚脱,呼欠连连不已者,最为危候。有药后欠渐止者生,进者死,不可与此同日语也。

按:疟疾将至者亦欠,是病至而阴阳相引也。病有将愈者亦欠,是病退而阴阳相和也。与慎庵之说又当有间。

《伤寒论》又曰: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金匮》云: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3];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立则振掉,骨将惫矣。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麟者,水泆[4]饮也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为泆饮。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谓三里以下,内关以上之所,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者,三阴之所聚,阴不足而火盛则热

《灵枢》曰: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糜,腐烂也。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诊时,病人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诊时,病人切右以左手抵额,切左以右手抵额,此眩晕,或头痛也。

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必久咳。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目下之胞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