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养好阳气,决定健康的细节
1.养好阳气,延长我们的寿命
我们知道,中医的理论的基础是构建在自然法则之上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法则呢?很简单,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医理论的基础是天人合一,人类的繁衍生息,时刻都与自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身体的阳气是由身体内的津液温煦蒸腾而成的汽化物。就是生命脏腑生理代谢过程之中所形成的动能与热量,生命代谢过程中能量的559/6变为热量,保证正常体温的维持,热量与阳气共同保证我们身体体温的衡定,并使人感到温暖。为什么我们将人体热能产生的气化物称之为阳气,主要是因为阳气与太阳一样,能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或者感到热,所以将其视为人体之阳;而称之为阳气,则代表人体的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气化反应。人就是阳气充盈的生命体,没有了阳气生命也就终止了。
生命中的主宰——阳气
我们生活在地球之上,而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就太阳与地球相对而言,太阳为阳,地球为阴,地球上面一切生命都依托于太阳。假设没有了太阳,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繁衍不息的生物?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阳气不仅在自然界中处于主宰位置,同时也是人体健康生命的根本。所以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换句话说,阳气好比太阳以及天,没有阳气的彰显,任何生命物质都失去了支撑的基础,也就无所谓人了。而且人类缺乏了阳气,不仅没有了健康,恐怕活着都是不可能的。
就人体而言,如果阳气最初的数值是100,那么人从出生到死,是阳气从最初的100到最后的0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在不断消耗阳气的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无论接受父母身上多少阳气,在呱呱坠地之时,这纯阳之气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的,所以古人都将其称之为“纯阳之体”。而一具死尸,没有任何温度,此时其阳气值为零,只能称之为“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将阳气养护得越充分,身体健康程度也就越高,寿命也就愈长,反之健康长寿都是奢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自身所处的状态大多数为“阳常不足”,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状态都是消耗的数量要多于补充的数量。
养生就是保阳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虽然现在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怎样算是自然之道呢?就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以及自身阳气的状态,自己与哪些相符,与哪些不相符,与自然之道不可违,否则,非但不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反会损阳耗气、劳倦内伤。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此处之“阴阳”即指自然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就以冬藏来举例子,冬季本属封藏,于摄生之道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这就是“无扰乎阳”。并不是春夏秋冬都需要运动一身汗才是健康的,如果在冬季我们不注意“封藏”,也不“无泄皮肤”,这必然会损伤阳气,可能是一时之便,但从长远看,对于身体并非绝对有利。
身体首先受到父母先天之气的引导——即肾中精气(阳气的前身),以及后天的呼吸之清气和脾胃运化而得的水谷精微,相结合之后成为我们身体内的纯阳之气。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保证各脏腑器官正常运行的功能。阳气虚就会导致器官的生理功能减弱以及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随着年龄逐渐地增大,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这是一句实话。
东汉名医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中曾提到阳气与生命本质的问题,书中记载:“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比如说我们吃进肚子里面的食物,若是缺少胃中阳气的运动,就不能将食物消化,所以古人经常会说:“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是生命的本质,而保阳气是祛病延年的根本。
阳气的损耗与恢复
我们每一天都在消耗身体内的阳气,比如我们说话、活动、走路、想问题、吃饭、发脾气等一切,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活动,都在消耗自身体内的阳气,直至阳气竭尽,生命就此停止。所以阳气永远都不是过亢的,只有消损而补充不足!人们也在不断地消耗阴气,“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这里讲到的阴气,是指收敛阳气的能力,阳气不能很好敛藏,自然不足,身体发生疾病。
阳气的恢复主要是依托靠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以及通过饮食、睡眠、锻炼、保健、修炼等来完成。阳气盛的人恢复非常快。阳气虚弱的人,不仅要提供每人活动消耗的阳气,还因为阳虚,自身能力的下降,不能固密自敛阳气而向外泻出阳气。
因此,保阳气,就是捍卫健康、捍卫生命,也是养护身体的根本法则。
2.保养脾肾,从保养阳气开始
我们身体内的阳气是从何而来的呢?《黄帝内经》之中的理论认为,人体的阳气的发源地是我们的肾脏,那么我们肾脏的阳气又是从何而来呢?从中医典籍的观点而言其来自与人体的精气。肾之精气,如同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树根扎得深才会枝繁叶茂。
肾健康,身体才会更健康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我们所讲到的先天之本,就是我们父母所给与的先天精气,这个精气潜藏在肾脏之内,然后慢慢地升发出来,才能产生充足的热量与能量,我们最能体会的就是温度,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太阳”,它与大自然的太阳升降和发光放热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晨的时候温度是最低的,之后随着太阳的升起,身体的体温也逐渐增加,日当中午的时候,身体的温度是最高的,然后与太阳一样,下午温度慢慢下降。也许有人要问,那么我们自身阳气是如何产生的呢?打个比方说,这种由肾精化生出的阳气,如同地球内部孕育的天然气与石油一样,为我们不断地提供能源。总之,藏于先天之本肾中的精气,所释放出的阳气会支持我们全身的运行,保证衡定我们的体温,这个温度能够抵御外邪的入侵,以保证我们生命健康的需要。
小孩阳气旺的三个特征
阳气都是由我们身体内的肾精所生化而成,为我们提供生长以及发育的营养,如从中医的角度而言,婴儿是“纯阳之体”,主要是因为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阳气都是极为充足的,是没有疾病的(先天疾病除外)。古代哲学家老子曾经说:婴儿虽然筋骨柔弱,但是小手却能牢牢地抓住一些小东西,这也是阳气充足的表现。婴儿出生之后会不停地哭泣,嗓子却不会沙哑,也是阳气畅通的表现。婴儿(小孩子)阳气旺盛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怕冷:身体健康的孩子就像小火炉一样,身上总是热乎乎的,身体中所蕴含的能量是无穷尽的,不管在冬天下多大的雪,外面天气有多么寒冷,他们却能愉快地在冰天雪地里玩耍,这些情况都表明小孩儿的阳气充足。
(2)非常爱笑:高兴是身体阳气充足以及发泄的表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孩子每天笑的次数要超过100次,而且这些笑声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典型的阳气由内向外升发发泄的程序,而且这种笑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让周围每一个人都感觉其纯真,我们所有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说明阳气的升发与发泄都是由内向外的波散。
(3)不感觉到疲劳:一般健康的小孩子精力都非常旺盛,最能玩,一天跑跑跳跳都不感觉累,似乎从来都不知道疲倦。阳气主动,阳盛则动,这也都说明小孩子的阳气是最充足的,而且肾精中的阳气是小孩子生长发育的基础。
脾胃健康助生阳
上面我们曾经说过,阳气来源于肾之精气,而人体的肾脏就是大树的树根,那么这样的大树根需要我们施肥、松土、浇水,这个大树才能茂盛生长。换而言之,我们的肾中先天之精气,是父母赋予给我们的肾之精气,也需要我们后天的滋养,才能保证我们身体温度的衡定。什么样的器官可以提供我们后天的营养?那就是我们的消化器官——脾胃,也是中医常常提到的“后天之本”,只有脾胃正常的工作,我们肾中之精气转化成的阳气才能保证身体正常的活动。所以说,要想保持先天精气阳气的旺盛,就与后天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胃的运化作用将我们吃进的食物(特别是高质量的食品)转化为热能、转化为血液流动的动力,并随着血液的流通将营养成分输送到各处,衡定身体的体温以及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而温度又能温煦、温暖身体,让我们的血液流动的动力更强。这就是中医上常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个“气”是指热量、热气,就是温度,身体之内的阳气。因此,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都是滋养身体的源头,也是获取能量最直接的方式。
古代医家曾经有这样的比喻,说脾胃如釜,以脾胃做灶台上的锅,而锅底下的火,就是肾脏之精气——肾阳,依靠肾脏阳气这把火,将锅里的食物煮熟。所以,当在冬天我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自然会感觉到由内而外的舒畅,浑身都舒展开了。羊肉是非常温暖的食物,在温暖全身的同时,也通补了肾之精气,肾阳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对脾胃起到强化作用,有效地增加对食物摄入的欲望。所以说,肾之中精气,绝对不能凉,应该是温热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合理的添加“燃料”,才能让肾之阳气更加的旺盛、更加的持久。
食物经过加工煮熟,人体方能得到充分吸收。但是人体的脾胃功能差异不同,有的人肾阳不充足,如同在锅里面煮饭,灶台下的火不旺,无法将锅里的水充分煮沸,而锅中之食物不能充分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食糜,这些东西无法被人体所吸收,快速被人体所排出体外,这时候有的人就会感觉到胃部不舒服,甚至是闹肚子。这些情况是很常见的,大家一块去吃酒席,一桌子上总共有九个人吃饭没有事,就有那么一个人吃完饭就腹泻,这一个人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老人阳气衰竭的表现
人体内的阳气就像是一盏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油随着燃烧而减少,灯的亮光也越来越微弱。人到了老年,身体越来越僵硬,而人年轻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柔软的。我们观察自然界之中的植物也是如此,春天最初生长时都是较为柔软的,到了秋天、冬天枯死的时候就是非常僵硬的。从柔软到僵硬的变化,就是阳气消散阴气增长的过程。这一切都说明,人体温度与阳气表现,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源。
《黄帝内经》之中的观点是这样:阳气旺盛的人,精神矍铄。在人年轻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浑身充满了活力;到了老年,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没有那么强了,精神也是非常颓废。在《伤寒杂病论》之中,著名医家张仲景说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人一旦上了年纪,症状就出现少阴心。肾阳气虚衰,主要的表现是整天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脉搏也是非常的微弱。医圣认为这是心与肾阳气不足的表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肾阳亏虚。所以说,当我们看到那些小孩子阳气足,主动,而老年人却与此相反,阳气亏虚,阴气盛而主静。所以老年人常表现为怕冷、瞌睡、无精打采等,都是因为阳气亏虚。
3.测量自己的阳气,其实方法很简单
说到阳虚,很多人都是不太了解,还有一些人感觉就是肾虚,其实肾虚和阳虚并非是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阳虚这一概念呢?
中医学家认为:阳虚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等,换而言之,人体之中的生命之火不胜。实际上,也就是人体的火力不充足——即人体内的太阳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也有医学家将其归为阳虚体质。由于人体之阳气发源于肾中之阳,因此,阳虚之根本,就是因为肾阳的亏虚导致全身的阳虚。
阳虚最经典的表现——怕冷
阳虚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怕冷。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不能看出谁怕冷,因为严冬大家穿的衣服都非常厚。而在炎夏的时候就能看出谁怕冷了,因为大家衣服都是很单薄的,主要目的就是凉快,但在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或是西医院之中的老中医,总会看到一些人衣着与常人有区别,穿着比较厚实,甚至裹得极严。
记得有一年夏季非常炎热,就有一位女性朋友出现了产后怕冷与周身疼痛病。她在一家医院诊治,但是医院使用中央空调机,病人产后身体虚弱而畏寒,从此身上怕冷与全身疼痛。这位朋友曾经在各大西医那里诊治过,认为无法确诊疾病,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手足发凉,再一摸脉沉,既使按压筋骨反应也不强烈。身体内的阳气不充足,就像烧水,如果下面的火烧不旺,水一直烧不开。脉搏跳动微弱,就是典型的阳虚脉表现。
身体疼痛,也是阳虚的表现
阳虚的患者总是常伴疼痛。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女性朋友,一方面是怕冷,另一方面就是浑身疼痛。为什么阳虚之人总是浑身疼痛?在《黄帝内经·举痛论》之中记载,引起人体疼痛症状的原由总共有14种,但其中有13种是由寒邪引起的。这表明古人已经充分了解到,寒冷是引起我们身体诱发疼痛的主要原因。因为阳虚之人身体的温度往往要比正常人低一些,同时由于阳虚之体没有能力抵御寒冷,特别是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是冬天保暖不够,寒气对身体造成损伤,外感寒邪而致病。
身体内阳虚而不能抵御外界的寒邪,且寒邪具有凝结、阴冷、阻滞的特点,能够导致筋脉紧缩,血液流通不畅,整个人好像都在往里面缩,就好像从非常暖和的室内到寒风刺骨的室外,整个身体都在收缩,把手伸出来都非常困难。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凡是阳虚受外邪入侵者,往往都会伴随着身体的疼痛。
湿重是阳虚者的重要表现形式
阳虚患者大多伴随出现痰湿、水肿的病症。我们都知道“七日晴而一日雨,是为晴”,如果相反,出现七日雨一日晴,我们就好比处在一片湿地之中,不仅交通不方便,而且四处都弥漫着湿气,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若是在暑湿的夏季,空气当中含有过多的湿气,我们就会觉得呼吸都很困难,这些都是空气湿度过高造成的。一旦雨过天晴,湿气退去,水湿受到阳光的蒸发而消散,重新回归自然的晴朗。
同样的道理,若是我们自身这个太阳没有办法正常的发出热光,体内的水湿不能运输到各处身体参与代谢,尤其是哪里缺少阳气,水湿就容易出现在那个位置。
有一位有名的老中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阳气不到之处,便是水湿积聚之所”。其主要意思是,身体内的某个位置阳气不能到达,不能达到的地方就会出现水或有湿气聚集。如同是阴天下雨之后,凡是那些太阳不能照射的地方,水湿消散都是非常慢,甚至背阴的地方会生长出青苔。因此,那些肾阳虚的人,一般都会出现脸肿、脚肿的情况,严重者出现全身浮肿。因此,我们在生活之中会看到,那些肺部有问题的老人,总是痰声不止,或是喘息不停,中医将其称做痰饮,其主要原因是肺部水湿不能化开,这类老人都有一个通病——怕冷,即阳虚。
阳虚寒湿重
一旦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或特征时,也就表明了身体因阳虚而寒湿过重。
(1)脸色发白、发暗、发黑、发青,表明身体有寒气。颜色越是发暗,表明湿气越重。
(2)舌苔发白,表明寒气重。
(3)口臭且舌苔细白,体内湿寒。
(4)口腔溃疡不断,表明身体发寒。
(5)容易打喷嚏,尤其是早晨起来,遇风喷嚏不断,说明身体寒气重。
(6)咳嗽时痰是稀白的,表明寒气重。
(7)脸上长痘和斑,表明身体有寒气。
(8)流清鼻涕,身体有湿寒。
(9)汗液发凉,身体寒气重。
(10)感冒后感觉身体寒冷,身体寒气重。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13)手脚冰凉,体内湿寒。
(14)脚踝浮肿,代表肾阳气亏虚。
(15)颈肩酸痛、腰酸背痛、四肢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感越重、部位越多,代表体内的寒湿越重。
4.阳气虚实是影响体温的关键因素
人禀父母先天之精,不断发育;成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其整个过程都与阳气有关。阳气微弱则体虚,阳气亏虚则容易衰老而百病生,阳气旺则身体康,阳气消亡人也就消散了。人去世之后,连一根毫毛都不少,就是气息全无,身体冰凉,失去了体温。由此可知体温是阳气的外在表现,你虽然不能看到,也摸不着,但它确实是存在的,阳气让你整个身体温暖,维持了生命的基本活动。
正常的体温
阳气在身体内的表现——温度,在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温煦着我们的身体。我们常说的测体温,主要测定的位置:腋窝、直肠和口腔。一般来说,直肠的温度在身体内是最高的,大概反映人体内部深处的体温,口腔温度要略低一些,腋窝温度最低。由于腋窝的温度可以代表身体的温度,而且测量也比较容易,所以这个位置测量最广泛,正常人的腋窝温度在36℃—37.2℃。
各部位皮肤的体温的差异是很大的。在室内温度为25℃的情况下,一个成年男子在裸体时测量的温度在36.5℃左右,全身各部分皮肤温度数值,分别是:前额部是36.4℃,胸部是32.6℃,腹部是31.5℃,背部是33.2℃,臀部是30.3℃,膝部是27.7℃,小腿部是28.9℃,足背及脚趾处温度是23.6℃—27.2℃。由此得知,我们的自身体温,在头部最高,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头为诸阳之会”,是指头部是阳气所聚集的地方。这也表明在冬季这样寒冷的季节,头部在外面暴露出来而不感觉冷的主要原因。
人体的体温能够自动调节
人体对于温度的调节是十分准确的,体温只要与正常体温相差O.5℃,身体就感觉很不舒服。如果体温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1℃,你就必须到医院就诊了。那么,人体是如何维持身体平衡的呢?
其实是身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大脑司令部内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人感觉到外界冷空气或热空气的时候,这些经过外界所得到的外号,由神经系统不断向身体内部传入,当这些信号传达到下丘脑的体温调控“司令部”的时候,这个位置很快就会下达命令,通知各组织部位采取增温或减温措施,让内脏器官、肌肉、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在各自服从自己职责的情况下,有序地进行体温调控,尽量让体温衡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当外界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不由自主的收缩(打冷战),让身体热量增加。例如小孩子撒尿的时候身体就打颤。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成年男性在“解小便”的时候也会打颤。与此相反,到了夏天炎热的时候,人体就会排汗,通过排出汗液散热。如我们在空调房间内,会觉得身上很凉爽,可是我们站到空调机的排风扇的前面,感觉发出的风都是热风,这就是散热制冷的原理。
我们人类属于一种恒温动物,但是我们提到的37℃的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我们的皮肤属于一种散热装置,它能把人体的体表温度维持在25℃左右,因此当人体温度低于25℃时人们就感觉非常凉爽;到25℃时,人们身体的感觉就是不冷不热,这叫做不感温;当超过25℃时,身体就会感觉热了。
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就是放热的过程,这个产热过程如同阳光一样,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温暖。同时,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也会消耗很多的热量,如走路、工作、谈论、思考问题,以及喜怒哀乐等思想活动,而通过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在不同的环境下以各自的方式从人体发散到自然界之中,这是散热过程。这两个过程需要一个衡定的过程,才能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产生热量快而向外散热慢,则体温升高;产生热量慢而散热快,则体温就会下降。
当我们自身的体温过低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系统就会启动自身产生热量。由于各器官的大小不同,生理活动的强度和代谢率也不同,所以体内各器官所产生的热能,在人体总产热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产生热能最主要的器官就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其他器官在产热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人在安静状态时,肝脏产热量占总产热量的20%—30%,骨骼肌占25%,脑占15%。在我们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情况下,人体总代谢率显著增加,总产热量要比身体静止状态下多好几倍。各器官产热比例也发生变化。由于活动剧烈,骨骼肌所产生的热量也有所增加,可占总产热量的75%—80%,可见骨骼肌的产热能力是非常巨大的,在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之中所具有的意义很大。
当人体自身体温超出了我们身体所承受的范围时,身体内就会启动散热体系,以维持正常体温。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皮肤,此外有少部分热量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还有少量热量是通过汗液以及尿液排出体外的。通过皮肤表面的散热,可以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大类。比如,我们在感觉身体非常燥热走进空调房的时候,体温就会向房间发散而降低自身体温,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凉爽,这是身体散热的过程。假如空气温度较高,我们则会出大量的汗,利用汗将身体内的热量带走,这时身体的温度也会下降。但是,出汗过量也会损害身体内的阳气。
体温与人体健康
体温降低将会导致血液生成缓慢,肠胃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胃肠对食物消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另一种是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成分进行化学分解。无论是机械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将食物分解成细小分子。小分子物质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质在人体是无法被吸收的,只能通过粪便排出。假如我们吃的食物过凉,使胃的温度降低,不仅会感觉胃部极不舒服,还会导致血管遇冷收缩,影响食物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管。胃肠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了对胃肠的血液供应,减弱胃肠的消化蠕动力量及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影响了胃肠对食物的消化能力。高温有利于分解食物,而低温则将食物“加工”的时间延长。很多人吃进去凉的食物就感觉胃部不适,就是因为这些不消化的食物无法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管,如同水那样极容易进入血管的物质也因为胃肠道血管的收缩而导致无法进入血管,不能被消化吸收,只能被身体所排出。时间一长,导致造血原料的供应不足,结果导致血液生成减少。
另外,体温降低也会影响下一代的生长发育。母亲身体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未来孩子的身体状况。母亲血寒,也就是说身体寒气较重的孕妇,在怀孕前就伴有痛经、腰酸、背痛、腿痛、颈肩酸痛现象的,或在怀孕期间吃了大量寒气重的食物,孩子生下来自然就寒气重,容易出现湿疹、黄疸、腹泻、感冒、吐奶、睡眠不好、哮喘、过敏等症状。母亲寒湿重,导致婴儿的血液生成少,而血少、血虚的人身体内的热量也就少,抵御寒湿的能力差,所以抵抗力就会很差,而且很多病都极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就如一块地里的庄稼苗,一阵大风吹过,那些营养吸收全面的粗壮苗只是随意的摇晃几下,而那些先天不足的细弱苗很可能就被吹弯了、吹倒了。
上面所说的问题就让我们想起了医院开设的不孕不育门诊,每天都有很多女士问诊。究其原因,就是感受寒冷后,导致宫寒不孕。因为当下没有几个女士不喜欢吃冰冷食物的,我一直在想以后这些人是否会因为孕育的事情而发愁呢?
研究认为,体温降低极有可能造成动脉硬化。我曾在一本医学杂志上见到一篇文章,其大意是研究发现肾阳虚是人体血脂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吃进去的高脂食物会让人的血液变得浑浊,就像是黄河水一样,这些河中的沙土,从何而来呢?是上游黄土高原的沙土因雨水流入到河水之中。
因此,要想彻底清除河内的沙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应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即以治土为目的,土在中医观点里归脾胃,而脾胃功能的动力是肾之阳气。也就是说阳气充足,脾土得治,如黄河水之中没有了土,河水自然就变清了。人体的血脂,如同水中的污浊,要想清理这些废物与垃圾,不希望让其继续留在身体之内,只有强化肾中之阳气,增体温、壮阳气,将这些垃圾与废物全部燃烧掉。否则,留在身体之内的垃圾,一旦阻滞在身体的某处血管,患上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就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