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朱棣心慌,这家伙公报私仇
朱标一一举例出关于亲王一年能从国库当中拿走多少两白银。
到目前为止,所有人都没感到有任何问题。
直到杨晨再次往下说。
“总而言之,按照皇明祖训,一名亲王就能从国库毫无费力的拿走价值几万两白银的物品。
按照陛下定下来的祖训,亲王爵位是世袭罔替,亲王的子嗣除了嫡长子之外,剩下的则是降为郡王。
郡王的待遇也不差,一年能获得接近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物品,加上其他东西,说是能有一万五千两也不为过吧。
太子殿下,请问我说的对不对?”
在场三人,朱棣杨晨已经看出来了,这家伙文化似乎不高,跟他说也是白讲。
马皇后身份太高,且对方情绪极其稳定,杨晨知道自己的话肯定影响不了对方。
于是他就将目标选择在朱标身上。
朱标知道他的身份并不是灭国百姓后,便没有任何敌意。
他能感受出来,并且朱标很想知道大明灭亡的真相。
从他开始切入,能更好讨论关于亲王赡养的事情。
朱标听了杨晨的话,旋即点头认可。
然后又皱眉继续往下补充。
“除了上述你我所讲的这些开销之外,按照我父皇制定下来的祖训,亲王、郡王身边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员照顾,皇族人员所处封地还会有赏赐的田地跟王府建设,每年需要工部派人修缮,还有陵墓等等这些都要分开算进去。”
朱标听到杨晨计算这么清楚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开始有些不祥的预感。
可是他没办法隐藏,这些事情他相信母后肯定比他还要清楚。
但不能由马皇后来说,毕竟他可是监国太子,要是这些都记不清,怎么能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
“如此说来,一名亲王一年就能从国库当中获得许多白银。”
马皇后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口中沉吟那么一句话。
经过朱标的补充,杨晨竖起手指,若有所悟点头道:
“按照太子所言,似乎确实如此,我都差点忘记了还有这么一茬。
那么我们接着往下计算如何。
算上刚才太子说的那些换成钱财,一个亲王的一年能空手拿走朝廷国库七八万两白银。
那么我就按照八万计算。
将来陛下的子嗣应该有二十好几个,除了少数的夭折,剩下存活下来我往少的计算,二十个吧。
一个亲王一年八万,二十个一年就是一百六十万两百白银。
至于亲王往下的郡王,我们同样是往少的计算,一个人有十个子嗣。
这些子嗣每个人的消耗我们也往少的计算,一个人一年一万两白银。
那便是二百两白银。
也就是说,将来大明一年光是赡养这些亲王郡王,就需要花费三百六十万两白银。
关键是,这只是第一代的亲王跟郡王。
按照皇明祖训计算,将来亲王世袭罔替,郡王同样如此,往下面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等爵位传承,一共有八个等级。
这些人都能从朝廷国库申请一批资金。
请问,诸位,从陛下开始的亲王传承下去,接下来等到下一任皇帝继承皇位,他的孩子除了太子继承者之外,剩下的全部都是新一任亲王。
等到将来,层层叠加之下,大明朝廷恐怕一年就需要在赡养亲王方面支出几千万两白银吧。
我不知道当前大明朝廷一年的税收能有多少,但我猜测全年朝廷收入无论是粮食还是钱财,折算起来肯定不超过三千万两白银。
未来大明皇室的族亲达到成千上万,不知道朝廷国库能不能支撑这一笔庞大费用。”
杨晨甚至不需要纸笔计算,口算就能把这一切都捋清楚。
说完话,他发现房间有些安静。
整个书房落针可闻,抬头看向三人,发现除了朱标跟朱棣两人已经在相互掰扯手指头计算。
算到后边,额头开始流出豆粒大小的汗珠。
越算朱棣就越崩溃,最后索性放弃,因为他发现自己手指头好像不够用。
反之朱标就显得比较沉稳。
但也仅仅好一点。
口中不停发出颤栗的声音,甚至到后边,发现一切都按照杨晨所说的发展,整个人已经感到头脑发胀。
马皇后也被杨晨的话震慑到,曾经朱元璋只想着让自己后人过上好日子,没想到这一笔简单的算账,居然能拖垮大明。
不过她也发现了盲点,并且马上指出来。
“不对,你说错了,爵位传承不会一直传承下去,等到将来,棣儿的子嗣超出八个爵位传承,那就自动剔除出去。
朝廷也会停止对这些后人发俸禄。”
听到自己母后的话,朱标原先的紧张也慢慢恢复。
“是啊,杨晨,你刚才的算法是子嗣永远传承,都能获得俸禄,但我父皇规定,后人子嗣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超出八个爵位,都全部取消俸禄,不在赡养制度之内。
如此一来,难道大明国库还不足以支撑下去吗?”
朱棣原先还为自己亲王的身份而感到担忧。
万一母后认为对方说的没问题,找到自己父皇,修改了这条祖训。
将来他子嗣,包括他自己岂不是地位不保?
好在他母后跟大哥点出里面的问题,那就证明杨晨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部都是对的。
“超出八个爵位朝廷就不理会,这确实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朝廷的支出。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
大明末年后期,宗室在不完全统计下,还在族谱上面的人数大约有六七万人。
其中前面的亲王有多少人,郡王有多少人已经数不清了。
但我知道大明宗室在最后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年就拿走朝廷三分之一的财政。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一年从民间收上来的俸禄,需要拿出三分之一发给宗亲。
根据历史记载,我还记得有些亲王,发现儿子越多,自己就能拿更加多的钱,于是乎开始以生儿子发家致富。
甚至有的人到六十岁了还纳妾,然后继续让人生儿子,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至于生了多少人,我记不得了,反正你们可以按照汉朝中山王刘胜当例子,他一个人就有一百多个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