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哲学论稿》中的最后之神
《海德格尔全集》德文版主编冯·海尔曼认为,《哲学论稿》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按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主编孙周兴的说法,就思想的丰富性、重要性和未来性而言,《哲学论稿》不在《存在与时间》之下,几乎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神秘的一部思想著作。
萨弗兰斯基在《海德格尔传》中这样写道:“在他的《哲学论稿》中,我们会看到海德格尔如何用概念的妄语和喋喋不休的句子,使自己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哲学论稿》是寻找谈论神的新谈法的实验室。海德格尔用自己做实验,以便弄清,没有肯定性的理论能否建立一种宗教。”24
《哲学论稿》由281条晦涩的笔记和片段性的纲要排列而成,是一种类似于尼采的残篇式写作。全书语言琐碎,令人茫然。海德格尔坦言“体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5,言下之意是,《哲学论稿》不再追求某种宏大叙事。波尔特在他的著作《存在的急迫》中这样评价《哲学论稿》:“作为对‘存在的本质性发生’的一种解释,这份文本像是一篇论文;作为对种种概念的根源的一种考察,它像是哲学史;作为对某种危机的一种分析,它像是文化批评;作为对决断瞬间的一种召祷,它像是预言;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有意识的配置,它像是诗。”26
海德格尔强调,《哲学论稿》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具有“理论体系”的著作,但又把全书281个小节分成八个部分。除了第一部分“前瞻”和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分“存有”,海德格尔把余下的六个部分称为六个“关节”,表明它们之间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这种关系不是一种体系意义上的“前赴后继”,这六个关节(“回响”“传送”“跳跃”“建基”“将来者”“最后之神”)构成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历史观。
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需要知晓其存在论差异。按照海德格尔有关存在论差异的说法,所谓存在论差异并不是简单地指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是指存在本身与存在者存在之间的差异。“存在者存在”是当今形而上学时代各门科学、哲学乃至基督教神学所揭示的真理,它总是僵化和有限的,而存在本身总是充盈和无限的,存在本身只能是“神秘”(Geheimnis)。形而上学盲目于“存在者存在”而遗忘了“存在本身”。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称为存在历史的第一开端。现今时代,为了克服形而上学时代存在历史的种种弊端27,存在历史需要开启另一开端,以恢复其自身应有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当今人类历史就处在第一开端向另一开端的过渡之中,也就是那种“从形而上学到存有历史性思想的过渡”,海德格尔称之为最后之神的第一次“掠过”。根据海德格尔的思想,存有历史性的追问开始于“在存在离弃状态之急难(Not)中的存有之回响”,实行于“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的相互传送”,作为“进入存有之中”的思想跳跃,作为“存有之真理”的思想建基,以及作为对将来者和最后之神的思想准备。28这六个关节中,“最后之神”篇幅最短,最晦涩难解,但又是理解《哲学论稿》最关键的部分。继《哲学论稿》之后,海德格尔还写了一系列的神秘文本:第66卷《沉思》(1938—1939)、第67卷《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1938—1939、1946—1948)、第68卷《黑格尔》(1938—1941)、第69卷《存有的历史》(1938—1940)、第70卷《论开端》(1941)、第71卷《本有》(1941—1942)、第72卷《开端的小路》(19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