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元康票号
乾清宫。
朱由检拿出了卢象升的那份奏疏,写下了批示。
之前卢象升说要整顿地方卫所,但内阁票拟并不赞成,到现在这个时候,地方卫所早就瘫痪了,想要整顿卫所,哪里是容易的事情。
朱由检原本想要给卢象升换个地方,让其好好尝试一下,但现在陕西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也没有这么多时间了。
“卢象升原本是以提刑按察使司右副按察使的身份,任大名兵备道,若是给他升官,就需要升按察使或者布政使了,这有些太显眼了。”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地方大员了,定然会引起朝中大臣注意。
“转他去山西做副按察使,这算是平调,也不会引人注意。”
朱由检写好批示,随即将奏疏放在了一旁。
“皇爷,这是在京勋贵的记录。”
就在此时,王承恩抱着一堆册子走了进来。
朱由检放下手中奏疏,拿起一本册子,翻看了起来。
这些册子都是司礼监记录的、朝中勋贵的详情。
最近接连发生几件大事,让他忙得焦头烂额,也将他的内帑掏空了大半。
他必须想办法筹措银子才行。
要说来银子最快的办法,自然是金融!
还有什么比银行吸纳金钱的速度更快!
朱由检决定将组建票号的事情提上日程。
只不过,这件事并不好办。
票号的核心是银票的信用。
大明也不是没有发行过类似银票的东西,早在开国之初,大明便发行了大明宝钞,只不过这东西早就没法流通了。
伴随着宝钞崩溃的,还有大明朝廷的信用!
他可以肯定,若是朝廷继续发行一种新的宝钞,绝对没办法在民间流通。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信用。
不过,在没有朝廷背书的情况下,想要在市场中建立信用,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他只得一步一步来。
翻看着手中的册子,朱由检脸色逐渐阴沉下来。
“还真是没一个能用的人!”
他手中这册子记录的是皇后以及其他几个妃子的娘家,虽然他已经知道周奎贪恋钱财,但他没想到,其余几家也没什么能力。
大明少了外戚干政,这倒是有一定道理!
朱由检逐渐明白过来,大明皇帝选的妃子都是出自普通官宦之家,家中本就没有什么积累,自然也少见人才。
“太康伯......”
他的目光在张国纪这一页停了下来。
“张皇后父,太康伯张国纪,为人儒和......”
虽然张国纪不曾有多少功绩,可比起其他几人,张国纪要好上太多了。
“就太康伯了!”
他选人,首选自然是可信之人。
开票号,这件事自然不适合朝廷官员来办,而外戚勋贵,他能够信任的人不多。
勋贵根深蒂固,本身就有自家的利益,不可能全心为他这个皇帝办事。
原本选择后宫妃子的娘家人自然是最好的,可周奎等人实在不堪重用。
反倒是张国纪成了不错的人选,张家成为外戚也不过是几年时间,没什么根基,现在天启皇帝已经死了,张家能依靠的有就只有张皇后,但张皇后现在在宫里又没有多少权势。
朱由检扭头朝一旁的王承恩说道:“召太康伯入宫!”
······
张国纪走在宫道中,心中有些忐忑。
他实在没有想到,皇帝会突然召见他。
难道是因为前几天郑养性来找他的事情?
应该不是,郑养性他们既然要出手,自然是谋划周全了。
再说,现在都还没开始行动,不可能被皇帝发现。
他心中满是疑惑,实在猜不出来皇帝的目的。
片刻之后,到了乾清宫。
王承恩便迎了出来,“太康伯,随杂家来吧。”
张国纪左右望了一眼,低声问道:“王公公,皇上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杂家可不敢揣摩上意,太康伯见了皇爷自然就知道了。”王承恩并没有透露什么消息。
见状,张国纪也不再多问,整了整衣袍,踏步进了大殿。
“臣张国纪叩见皇上!”
朱由检望着张国纪打量了几眼,张国纪看着四十来岁,像是一个文雅的儒生,不似周奎那般圆滑、世故。
收回目光,他笑道:“起来吧。”
“谢皇上!”
张国纪站起身,低着头。
见了皇帝之后,他心中的那丝忐忑反倒是消失了。
从皇帝的态度看,想来这次召见他,也不是什么坏事。
朱由检从御案后走出来,看着张国纪,笑到:“此番召卿入宫,是想要让卿替朕去办一件事。”
听到这话,张国纪赶忙应到:“请皇上吩咐,臣定全力以赴!”
他心中有些好奇,皇帝会给他安排什么事?
朱由检微微颔首,问道:“你可曾见过会票?”
会票?
张国纪很快便反应过来,这东西在京城也不少见。
虽然平日里都是用银子交易,可对于那些大额的交易,他们都喜欢用会票支付。
尤其是那些远途的大额交易,通常都会用信誉好的大商行开的会票支付。
现在京城也有一些大商行有会票供应。
皇帝要办的事情跟这个有关?
张国纪来不及多想,赶忙应道:“臣知道。”
“知道便好!”朱由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朕要你办的事情,就跟这会票有关。”
“朕想让你在京城开一家票号,专门开这种可以兑付银钱的票据。”
张国纪有些意外,皇帝要开这种票号做什么?
虽然会票十分方便,可却并没有什么收益。
那些开会票的商行,也不过是家底丰厚,刚好又在大明各地都有分号,这才办了个会票的业务。
他沉声问道:“皇上,若是要开票号,需要不少银钱作为本金,这本金该从哪里来?”
那些商行能开会票,都是因为自家生意红火,本业就能赚不少银子。
可皇帝让他开的票号,显然是专门开会票的,他要从哪里弄银子过来?
朱由检自然早就想好了,他正色说道:“票号需要的银子,从朕的内帑中拨付,一共是十万两银子。”
“以后西山的工坊售卖机器,交易都用票号的银票,此事朕会吩咐冯巧,你去跟他交涉。”
一个票号想要开下去,最为重要的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便在于名气!
只有知道的商人多了,这名气才能积攒起来,而信用也就随之来了。
现在工坊售卖的机器很多,又都是大额交易,自然是发展银票的绝佳场所。
只要工坊全部都用银票交易,票号的名声也就打出去了!
见皇帝都安排好了,张国纪也松了口气,有银子,有业务,想要发展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臣遵旨!”
朱由检微微颔首,接着叮嘱到:“票号的关键在于信用,经营过程中,务必谨慎!”
“开具银票需要有依据,收多少银子就开多少银票!”
按照正常的银行经营逻辑,自然不需要一比一的发出银票,只要保证票号能够兑付就可以了。
理论上,只要不是所有人都同时拿着票据来兑付,便不可能出现银子不够的情况。
但现在票号刚开始,张国纪自然不懂这些,若是放开了印银票,绝对又会变成另一种大明宝钞。
他还是谨慎些好。
“臣明白!”张国纪郑重应了一句,接着问道:“皇上,这票号该用个什么名号?”
朱由检思索片刻,说道:“就叫元康票号吧!”
自此,大明第一家票号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