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西开始重建大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5章 喀喇汗出兵消息,西域问题所在

白绍威努力了一下,至少以他现在的知识储备,做镜子是不可能了,因为他只知道一个银镜反应,再加上银的价格实在太高了。

看着桌子上形状各异的玻璃仪器,这是派人从敦煌那边送过来的,玻璃烧制成功之后,便开始烧制各种特定玻璃仪器,虽然粗糙了些,但用还是足够的。

目前已经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制备出硫酸,这个制作比较简单,学过化学的都知道绿矾或者胆矾都有硫酸根离子。

经过制备就可以得到硫酸,当然,这个很危险,他在实验的时候扣了不少血。

通过硫酸和硝石又制备出硝酸,稀硝酸又和银制备出硝酸银,之后的银镜反应,说白了就是把银还原出来,制造出一个并不规整的镜子后,他就放弃了。

成本太高,除非这个镜子能卖出银子的数十倍,不然根本没有意义。

现代(唐朝)的镜子清晰度还是挺高的,尤其是权贵家中的金属镜子,甚至能够达到后世玻璃镜的水平。

白绍威正把玩着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镜子,屋外的亲卫敲敲门,应该是有什么事情汇报。

快速检查完房间里的各个仪器,确保各种溶液的盖子盖好,白绍威这才打开了房间门。

“都护,根据西边传回来的消息,喀喇汗的军队集结的差不多了,这两天应该就会出发。”

门外的亲卫报告着情报人员获得的消息。

“走,去参谋部那。”白绍威关上房门,前往参谋部。

“都护!”院里院外的守卫士兵见到白绍威皆拱手行礼。

白绍威快步走进官署里,里面官员站起来要迎接白绍威。

“都坐,情报司讲讲什么情况。”白绍威按了按手,并坐上主位。

此时参谋公署里,除了当值的各位参谋及其属官和其他各部官员外,还有闻讯赶来的军职人员。

“都护。”站起来的是情报司的副司使解海,一般与白绍威及各部沟通都是他。

情报司使知道的人不多,毕竟掌握着白绍威手下的一些大部分的情报资源。

“喀喇汗可汗这几天应该就会发兵,军队将会分兵,上路走双河,自庭州进攻;下路走疏勒,自焉耆进攻。

那路军队是主力,目前还不清楚,不过这条消息可靠程度很高,由喀喇汗可汗身边一位颇有分量的人提供,还有喀喇汗那边许多贵族提供了侧面印证。”

情报司副使指着会议桌上的地图进行讲解。

跟着情报司副使的指出来的路线,这是走了天山南北两条道,“参谋部有什么看法?”白绍威想听听参谋部的看法。

参谋副使站起来指着地图,“关于喀喇汗出兵我部都预演过,喀喇汗出兵只有三条路,其中两条就是情报里提到的两条路。

还有一条我部认为会经过过北方草原,绕过沙陀碛,从沙陀进攻庭州。”

沙陀碛,白绍威看着地图,这个地方有点熟悉,这不是准格尔盆地吗。

“这三条路线之前已经商讨过了,你们觉得喀喇汗可汗会选哪一条路作为主力呢?”白绍威看着参谋副使。

“在您没来之前,我部商讨过,认为中路是主力的可能性最大。

这一条路到西林虽然收复了,但是沿途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西林以西还在炽俟部控制下。

只要攻破几个守捉,就能来到庭州轮台。

而要是走下路,还要经过疏勒、龟兹、焉耆几座重镇,除非他们的目标不是高昌,不然主力不太可能走下路。”

“我记得黠嘎斯使者走的也是沙陀这条路?”白绍威想起北路。

“是这样,黠嘎斯使者从沙陀进入庭州,到轮台后才来的高昌。”

白绍威指着地图上高昌北面,“这有座山。”

“都护,这里是贪汗山,正是我部所担心的,一旦他们走北路进入庭州,便可直接向东进入伊州。

伊州是后方物资补给的必经之路,所以即便是情报上没有说他们要走北路,我部建议还是与黠嘎斯联系,控制北路。”

经过各部的不断讨论,最后由白绍威决定,亲自带八千士兵并五千仆从兵自中路进攻,其他士兵负责防守。

之所以要等到喀喇汗聚集起兵力才进攻,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消灭喀喇汗的有生力量。

但喀喇汗统治下突厥部落人数众多,即便是清算了葛逻禄部,依旧难以维系地方统治。

(伊本·阿西尔的《全史》中记载:公元960年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再加上未改信的突厥人和其他民族,去掉现在喀喇汗没有掌握的喀什噶尔也就是疏勒地区,按照复利计算模型,此时喀喇汗包括炽俟部统治下各族百姓至少四五十万。)

这庞大的异族人口数量,也是中原王朝难以继续向西开拓的重要原因。

打能打下来,但统治难以维系,唐朝在安西都护府的同化工作做的很不好。

就连更近的河西地区汉人数量也不占优势,使得归义军后期只剩汉人数量最多的沙、瓜地区。

为什么归义军从张议潮崛起之后再也起不来了,他喵的周围一圈都是异族,站在敦煌城墙上环顾四周,就跟个孤岛似的,更不要说它西边的安西了。

当然其实也不能怪大唐,大唐的扩张太快了,导致人口数量增长没跟上,大唐人口巅峰在天宝年间,然后什么事大家都知道,按史书记载,唐朝顶峰人口还不如汉朝多。

其实大唐对西域不是没努力,但投入重兵的时间太短,同化时间不足百年,安史之乱又给截断了,而且唐朝的租庸调制又很有问题。

按照武德七年(624)令、开元七年(719)令、开元二十五年令等记载: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

西州是安西都护府汉化的开始,可西州灌溉再发达,能耕种的土地也十分有限,虽说朝廷鼓励移民,给绸缎、给田地、给房屋,可实际上每位移民得到的耕地不过十余亩,供起来的人口不过几万人。

这也是西域其他地方的写照,西域全靠绿洲进行耕种,水资源不足,耕地就不足,只能大量修建水利。

修建水利需要大量人口,但大唐缺人的地方太多了,没有人口修建足够的水利,西域就养活不了多少人。

没有足够人口还谈什么控制,匈牙利是怎么分出去的,奥地利帝国是怎么变成奥匈帝国的,学历史就是在照镜子。

大唐养了一个世纪的安西,还是没能让西域的汉人自我造血,朝廷一直试图将胡人内迁,将汉人外迁,改变西域的人口结构,自己将疏勒、龟兹的部落迁往删丹等地,再迁来军籍户口,也是一个操作。

可能有人好奇,伊利河谷和河中地区曾在安西都护府治下,为什么没有开发。

最主要的还是没人,南方怎么开发的,北方人大量南迁,这才开发出来,而唐朝缺人。

还有就是安西都护府核心地区离伊利、河中比较远,还没到开发的时候,或许大唐多撑一两代,整个西域都会不一样。

可惜不可能,李隆基屁股底下的火山已经到要爆发的时候了,安禄山不过是给丢了一颗小石子罢了。

要是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不发癫,能有年轻时候的一点作为,平乱不过是两三年,结果硬是拖到了七年。

至于李隆基真要是还有他年轻时候十分之一的风采,安史之乱能两三年解决,矛盾在这次战争中暂时宣泄,再进行简单的改变,坏了,李隆基真成千古一帝。

可惜,李隆基是一个极其正常的p社战犯,为什么是P社,因为他杀儿子,抢儿媳,当然这不重要,为什么是战犯,因为他还他喵的败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说西域的治理问题,虽然不喜欢清朝,但收复伊利这事做的非常好,“守新疆就是守西北”,“西北不稳,中原难安”。

帕米尔高原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开发伊利、河谷,西域就稳了,在葱岭以西就可以分封土地。

蒙古西征的方式就不错,一边西征一边分封自己的儿子,可惜中原的皇帝很难离开核心地区,前往边境甚至是边境以外的地区指挥作战。

别说朱棣,他就一征北大将军,常务副皇帝朱高炽才是真皇帝。

说起朱棣父子,就想起罗马共治皇帝,这个确实有点意思,可惜不行,我华夏自有国情,从秦朝集权制开始,就只能一直不断集权。

有人认为汉朝不削藩,有刘姓诸侯在,王莽董卓之流不会出现,说白了就是想分权降低风险,但七国之乱后还不削藩,皇帝又不傻。

说起来长安那边好像一直没什么动静,他记得好像咸通皇帝死了之后才是黄巢起义。

不过这皇帝一直开趴体,虽然没听说身体怎么样,但应该快撑不住了吧。

白绍威派人将小镜子送去包银,自己坐在屋子里,天气开始转凉了。

“都护!都护!”

“怎么了,如此慌张?”

亲卫跑过来,凑到白绍威跟前。

“长安来信,皇帝吐血了,陷入昏迷,虽然第三天醒了,但身体堪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