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学基础
肌肉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骨及骨连接构成的。人体运动是由骨骼肌收缩拉动骨骼,引起关节转动产生的。在此系统中,骨主要起支持作用,肌肉收缩提供了关节转动的动力。骨骼肌有多种收缩形式,人体每一种动作的产生都不是由一块肌肉完成的,是通过多肌群间的协同工作实现的。
一、肌肉的构造
(一)肌肉的基本结构
肌肉大体上主要由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构成。其中,肌腹居于肌肉中部,较肥厚,由许多肌纤维(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结合而构成,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来产生和调节人体运动的动力。肌腱为肌肉两端的呈银白色的部分,主要由大量的胶原纤维束构成,非常坚韧,一端连接于肌腹,另一端附着于骨;长肌的腱多呈条索状,扁肌的腱呈薄膜状,称为腱膜。
肌肉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为骨骼肌工作提供养料,并及时清除代谢产物。肌肉中分布的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等。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躯体感觉神经起于肌梭和肌腱等本体感受器,主要向神经中枢传导肌肉的张力状态;另外,还传导肌肉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力觉等一般感受。肌肉中还分布着内脏运动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可以通过调节肌肉中血管的开放状态,来调节肌肉的血液供应。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肌肉的辅助结构包括筋膜、腱鞘、滑膜囊等,它们均由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转化而来,具有保护肌肉、维持肌肉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以及提高运动效率等功能。
筋膜为包在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浅筋膜内含有脂肪、血管和神经等,对肌肉有保护作用,并有助于维持体温。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深筋膜包裹肌肉或肌群,形成各块肌肉或各层肌肉的腱鞘,约束肌肉的牵引方向,分隔各块肌肉或肌群,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能单独活动,互不干扰。深筋膜还可以成为肌肉的附加支撑点,扩大肌肉的附着面积,利于增强肌肉收缩时的力量。
腱鞘是包在长肌腱周围的结缔组织,主要分布于手、足等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呈双层套管状,由外层和内层组成,外层厚而坚韧,称腱纤维鞘;内层称腱滑膜鞘,其又分壁层和脏层,脏层贴于腱纤维鞘内面,内、外两层在鞘的两端相互移行,成为一个密闭的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并具有固定肌腱的作用。
滑膜囊为扁形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滑液,多位于肌肉或韧带和骨面接触处,可减少两者间的摩擦,有肌下滑膜囊、腱下滑膜囊和皮下滑膜囊等。滑膜囊有炎症时,可出现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肌肉的附着点和固定条件
(一)肌肉的附着点
骨骼肌通过肌腱附着在骨骼的骨膜上,两端通常分别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其中,跨越一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单关节肌,跨越两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双关节肌,跨越两个关节以上的肌肉称为多关节肌。
骨骼肌两端的附着处,分别称为起点和止点。通常来讲,凡靠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起点;远离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止点。当肌肉收缩时,起点和止点相互靠近而产生动作。
(二)肌肉工作时的固定条件
1.定点和动点 骨骼肌收缩时,起点和止点相互靠近,一般是一端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相对移动。某一肌肉收缩时,较固定的附着处称为定点,移动的附着处称为动点。需要注意的是,肌肉的定点和动点不是恒定的,当工作条件改变时,两者相互交换。比如,持哑铃屈前臂动作和引起向上动作,两个动作都需要屈肘肌收缩使肘关节屈,在持哑铃屈前臂动作中,屈肘肌的上臂附着处为定点,前臂附着处为动点;而在引起向上动作中,上臂附着处为动点,前臂附着处为定点。
2.固定条件 ①近固定和远固定,肌肉收缩时,以近侧端为定点称为近固定,以远侧端为定点称为远固定。②上固定和下固定,通常在分析附着在躯干的某些肌肉的工作时,以身体上端附着处为定点称为上固定,以下端附着处为定点称为下固定;比如,腹直肌上端的附着处在胸骨、肋骨上,下端的附着点在骨盆上,因此,在做悬垂举腿动作时为上固定,在进行仰卧起坐运动时为下固定。③无固定,肌肉收缩时,两端的附着处都不固定称为无固定;比如核心肌力训练时,身体平躺,躯干与下肢的相向运动,由腹肌、腰大肌在无固定条件下完成动作。
三、肌肉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可将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类: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
(一)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起点和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根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向心收缩又可分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两种。
1.等张收缩 在整个收缩过程中给予的负荷是恒定的,是相对的概念,由于不同关节角度杠杆得益不同和肌肉收缩长度变化的影响,在整个关节移动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负荷是不等同的,收缩的速度也不相同。
2.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在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范围都能产生同等的张力(或最大张力),而等张收缩则不能。
(二)离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起止点逐渐远离,称为离心收缩。离心收缩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比如,在人体落地缓冲过程中,股四头肌做离心收缩,防止由重力作用导致膝关节过度屈曲。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也可以在等动的模式下完成离心收缩。
(三)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的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三种肌肉收缩形式,反映了肌肉收缩的不同特征。人体任何一种运动动作的实现,都有赖于三种肌肉收缩形式的协调配合。另外,有人对三种肌肉收缩形式产生的张力水平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离心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大大超过等长和向心收缩产生的力量。肌肉收缩的力量水平,由大到小依次是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比较肌肉收缩形式与发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关系也表明,离心收缩诱发的肌肉疼痛最显著,而向心收缩则不明显,等长收缩诱发的肌肉疼痛比向心收缩稍明显,但大大低于离心收缩。
四、肌群间的动作协调
人体任何动作的产生,都需要多块肌肉的协同配合。根据肌肉在同一动作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动肌、拮抗肌、中和肌、固定肌。
1.原动肌 当一块或一组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是引起环节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时,这块或这组肌肉称为原动肌。比如,屈肘动作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等就是原动肌。
2.拮抗肌 在某一动作中,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称为拮抗肌。从相对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来讲,拮抗肌位于原动肌的对侧,因此,只要确定了某个动作的原动肌后,拮抗肌也就确定了。例如,在屈肘动作中,原动肌为肱二头肌,那么位于肘关节轴后侧的肱三头肌则为屈肘动作的拮抗肌。
3.中和肌 原动肌通常对关节运动有数种作用。比如髂腰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大腿屈和旋外,但在实际运动中,多数只需表现出其中某一个作用,因此就需要通过其他一些肌肉收缩来避免另外一些作用出现,这种抵消原动肌对关节产生多余运动的肌肉称为中和肌。
4.固定肌 当肌肉收缩变短时,应具有使两端点向中心靠近的作用趋势。但在实际运动中,为保证运动的确定方向,通常不需要这种两端都相向运动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动点骨的作用,必须要有其他肌肉来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这些固定定点骨的肌肉称为固定肌。
(祁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