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水患再起,改变策略
这突如其来的巨响,是明军精心布置的火药陷阱被触发,瞬间将周遭的女真人伏兵卷入了一片火海与硝烟之中。
在一片混乱中,明军士兵们迅速反应,他们利用这难得的契机,如同幽灵般穿梭在树林之间,借着夜色与爆炸产生的烟雾作为掩护,悄无声息地撤离了这片死亡之地。
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有序,尽管心中满是紧张与不安,但多年的训练让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也能保持冷静,每一步撤退都计算得精准无误。
当这批明军士兵终于安全抵达锦州城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劫后余生的庆幸。
城墙上灯火阑珊,守城的将士们见状连忙迎了上来,询问战况。
领头的士兵满身尘土,他径直走向城内的大帐,找到了王化贞,将刚才的遭遇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他。
“大人,我们遭遇了女真人的重重伏击,幸得及时引爆火药,才得以突围而出。但双方损失惨重,女真人虽受重创,我军亦是元气大伤。”
士兵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打在王化贞的心上。
王化贞听后,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后,他缓缓开口:
“此战虽未全胜,但你们能全身而退,已是万幸。女真人狡猾多端,此番伏击怕是只是他们的开胃菜,真正的杀招恐怕还在后头。”
与此同时,在远处的女真营地,努尔哈赤正站在高处,眺望着锦州城的方向。
尽管他知道派出去伏击的人所剩无几,但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慌乱之色,反而哈哈大笑了起来。
“区区火药陷阱,就想阻挡我的大军?真是天真!”
努尔哈赤冷笑一声,随即转身对身旁的将领们说道。
“真正的杀招,我早已布置在通州城。此刻,通州城负责去伏击的人也已到位。待到时机成熟,我们便一举攻下锦州城,让明军知道我们的厉害!”
随着努尔哈赤的话音落下,女真营地再次沸腾起来。
战士们纷纷磨刀霍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而锦州城内,王化贞也在紧急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他知道一场更加残酷的大战即将来临。
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
明军与女真人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他们知道,这场大战将决定双方的命运。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息,大战一触即发。
在通州城,女真人的伏兵已经悄然到位。他们隐藏在暗处,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而明军方面,虽然对通州城的伏兵一无所知,但他们也并未放松警惕。
次日早朝结束,御书房内。朱翊钧和方从哲正坐在椅子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微妙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身着龙袍,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决。
他手中紧握着一卷奏折,那是关于河南水患的最新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灾情的严峻。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方从哲,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方阁老,朕决定亲自前往河南,看看那里的灾情到底如何。”
方从哲闻言,脸色微变,连忙上前几步,拱手作揖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河南水患严重,道路难行,且疫情肆虐,陛下龙体贵重,怎可轻易涉险?”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显然对朱翊钧的这一决定感到意外和担忧。
朱翊钧轻轻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地望着方从哲:
“方爱卿,你可知,百姓受灾,朕岂能坐视不理?朕身为天子,当与百姓同甘共苦。此次河南之灾,非同小可,朕若不去,心中难安。”
方从哲急了,声音略带颤抖:
“陛下,您乃万金之躯,国家大事还需您坐镇中枢,调度全局。若陛下有个万一,国家将何以为继?请陛下三思!”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帝安全的担忧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朱翊钧站起身,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看到了远方那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
“方爱卿,你可知,朕这些年深居简出,朝政多依赖于卿等。但此次河南之灾,朕若不去,何以了解民间疾苦?何以更好地治理国家?”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
方从哲紧跟其后,试图再次劝说:
“陛下,了解民间疾苦,并非一定要亲往灾区。可派遣钦差大臣前往,他们同样能够带回真实的灾情报告。而陛下您,只需坐镇京城,根据报告做出决策即可。”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急切和恳求。
朱翊钧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望着方从哲:“方爱卿,你可知亲往灾区与派遣钦差,效果截然不同。朕若亲往,不仅能提振士气,让百姓知道朕与他们同在,更能直观地了解灾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这是钦差大臣所无法替代的。”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方从哲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皇帝的脾气,一旦决定,便难以更改。
但他仍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陛下,即便您要亲往灾区,也请允许臣等先行安排,确保沿途安全无虞。同时,可派遣精锐的侍卫随行,以保护陛下的安全。”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和妥协。
朱翊钧点了点头,对方从哲的提议表示认可:
“好,就依卿所言。但朕意已决,必亲往河南。卿等速速准备,不得有误。”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方从哲无奈地叹了口气,知道已经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
他只好领命退出御书房,心中却暗自忧虑。
回到自己的府邸,方从哲立马派人去找户部尚书李道远。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方府书房的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方从哲坐在书桌前,他知道朱翊钧亲往河南的决心已不可动摇。
这时,户部尚书李道远应召而来,他身穿官服,步履稳健,走进书房后,向方从哲行了一礼:
“方大人,您召见我?”
方从哲抬起头,神色凝重地望着李道远:
“李大人,陛下决定亲往河南视察灾情,此事你已知晓。我召你来,是想与你共同商讨如何确保此行周全。”
李道远闻言,脸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平静:
“方大人,此事确实重大。但既然陛下心意已决,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不知方大人有何具体打算?”
方从哲站起身,走到书架旁,取下一幅详尽的地图,铺展在书桌上。
他指着地图上的路线,缓缓说道:
“我已初步规划了行程,从京城出发,经河北、山西,最终到达河南。沿途需设立多个驿站,确保皇帝的休息与安全。此外,还需准备充足的物资,包括食物、药品、衣物等。”
李道远点了点头,补充道:
“物资方面,我会立即与户部同仁商讨,调拨库存,确保一切所需都能及时到位。同时,我会安排专人负责物资的运输与分发,确保沿途供应不断。”
方从哲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沿途的安全问题更为棘手。河南灾情严重,道路难行,且可能有盗贼出没。我们必须派遣精锐的侍卫随行,并加强沿途的警戒。同时,我还会秘密派遣探子,先行前往河南,探查灾情及路况,确保皇帝沿途的安全。”
李道远思索片刻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方大人,除了安全与物资外,我们还需考虑皇帝的饮食起居。河南灾区条件艰苦,我们必须为皇帝准备舒适的住宿与饮食。”
方从哲沉吟道:
“此事我已与工部协调,沿途将修建或修缮驿站,确保皇帝的住宿条件。同时,我也会与御膳房沟通,准备适合皇帝口味的饮食,并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此外,我还会安排专人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确保他的生活不受影响。”
确定好这件事后,李道远先行告退了。
等回到家中,李道远缓缓步入书房,心中沉甸甸的,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他走到书桌前,轻轻坐下,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桌上那份方从哲给他的行程计划上。
这份计划详尽而周密,即便如此,李道远的心中仍然难以平复那份隐隐的担忧。
他拿起计划,一字一句地仔细研读,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李道远的心中终于稍稍有了一些安慰。他知道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就够了,为朱翊钧提供了最周全的保障。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斜照进御书房,将室内的一切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握着一份来自孙传庭的密信,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密信中,孙传庭详细报告了倭寇再度出现的消息,以及他们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破坏。
这份报告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了朱翊钧的心头,让他难以释怀。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房一角的地图前,目光在地图上搜寻着倭寇可能出现的区域。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从辽东半岛到福建沿海,再到广东、广西,每一个可能受到倭寇侵扰的地方都让他忧心忡忡。
他知道倭寇的再次出现,不仅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安全,更可能破坏大明王朝的稳定和繁荣。
朱翊钧的思绪在地图上徘徊,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原本他计划派遣使者前往东南亚,与那里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扩大大明的影响力和贸易往来。
然而,现在倭寇的再度出现,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计划。
若不能及时解决倭寇问题,任何外交和贸易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叹了口气,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
他知道,解决倭寇问题并非易事。倭寇狡猾而凶残,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和海上优势,进行突然袭击和掠夺。
而且,他们往往与沿海地区的海盗和不法分子勾结,形成一股强大的邪恶势力。
要想彻底消灭他们,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调集足够的兵力,进行长期的斗争。
正当朱翊钧陷入沉思之际,陈矩轻手轻脚地走进了御书房。
他见朱翊钧神色凝重,便知道有大事发生。
于是,他走到朱翊钧身旁,轻声问道:“陛下,有何烦心事?”
朱翊钧抬起头,看了陈矩一眼,然后将手中的密信递给了他。
陈矩接过密信,仔细阅读了一遍,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他知道,倭寇问题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现在他们再度出现,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看完密信后,陈矩抬起头,望着朱翊钧说道:
“陛下,倭寇问题确实棘手。但老奴以为,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东南亚的计划。相反,我们应该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制定一个全面的战略。”
朱翊钧闻言,眉头微皱,示意陈矩继续说下去。
陈矩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老奴以为,我们可以先派遣使者前往东南亚,与那里的国家进行接触和谈判。同时,我们可以调集沿海地区的兵力,加强海防,准备对倭寇进行打击。这样,我们既可以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又可以在军事上给倭寇以震慑。”
朱翊钧听了陈矩的话,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陈矩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他也清楚,这样做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外交失败,还可能让倭寇趁机扩大侵扰范围。
他想了想,然后问道:
“你觉得我们有多少胜算?”
陈矩沉吟片刻,然后回答道:
“陛下,胜算难以预料。但臣以为,只要我们准备充分,策略得当,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朱翊钧点了点头,心中稍微有了一些安慰。
等陈矩告退后,他把自己的计划再次整理了一下。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
朱翊钧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终于得以抽身,他轻车熟路地穿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了启祥宫。
只见大殿内,灯火阑珊,却不见喧嚣,只有几盏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映照着宫内的陈设,显得格外宁静而雅致。
王喜姐正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本诗集,正低头细读,偶尔抬头望向窗外,似乎在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朱翊钧轻轻推开门,步入室内,脚步声虽轻,却还是惊动了王喜姐。
她抬起头,见是朱翊钧,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起身迎了上去:
“陛下,您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朱翊钧微微一笑,握住了王喜姐的手,语气温和:
“今日事务繁多,有些累了,便想过来看看你,和你说说话。”
王喜姐闻言,心中一暖,她拉着朱翊钧的手,一同走到窗前的软榻上坐下。
朱翊钧靠坐在软榻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份宁静与温馨都吸入心底。
“喜姐,最近朝中有些事情,让我颇感烦忧。”
朱翊钧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王喜姐闻言,轻轻地握住了朱翊钧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关切:
“陛下,是何事让您如此烦忧?不妨说出来,臣妾或许能为您分忧。”
朱翊钧叹了口气,将最近发生的事情一一向王喜姐道来。
倭寇的再度出现,以及他们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破坏;他提到了孙传庭的密信,以及自己对东南亚计划的搁置。
王喜姐静静地听着,神色凝重。
她虽然不常参与朝政,但也能感受到朱翊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她轻轻地拍了拍朱翊钧的手背,以示安慰:
“陛下,您不必太过担忧。倭寇问题虽然棘手,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至于东南亚计划,虽然暂时搁置,但只要我们处理好了国内的事务,未来还是有机会的。”
朱翊钧听了王喜姐的话,很是满意。她的话总是那么中听,能够让他感到温暖和放松。
他叹了口气,说道:
“皇后说得对,只是,有时候,我真的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王喜姐闻言,轻轻地依偎在朱翊钧的身旁,温柔地说道:
“陛下是天子,是万民之主。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臣妾相信,只要您心中有民,有国,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大明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朱翊钧听了王喜姐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紧紧地握住王喜姐的手。
“有皇后在我身边,我真的感到很安心。”
两人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窗前,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温馨。
王喜姐突然想起来一件,于是站起身走到书案跟前,取来了一本册子。
“臣妾还有一首词作,准备献给陛下。”
朱翊钧接过后,上面字迹清秀。看到内容后,他连连叫好:
[御阶高耸接云霄,君王独立望江潮。
思忆先皇开疆土,铁马金戈战鼓敲。
今观四海波涛涌,边疆烽火照天烧。
愿君心如磐石固,志在千里不辞劳。]
“好诗,不愧是朕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