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巾造反 天下大乱
第一节 洛阳市——帝国中心住着个糊涂皇帝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它的前四个皇帝—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都是挺好的皇帝:对内,不怎么折腾老百姓;对外,把汉朝的敌人匈奴收拾得服服帖帖。当时的中国老百姓过了一段比较太平、富足的日子。
汉和帝刘肇驾崩之后,东汉的形势开始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刘肇英年早逝后,他的儿子汉殇帝刘隆继位。刘隆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出生不满一百天就当了皇帝;同时,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死的时候不满一周岁。这位吃奶的皇帝在位时,当然没有能力管理偌大一个国家,于是,权利便落到了皇太后手中。
自刘隆之后,汉朝的皇太后们纷纷走上权力争夺的“舞台”,皇太后的亲戚们也趁机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这些掌握了权力的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亲戚,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词语称呼他们—外戚,外戚掌权是许多朝代走下坡路的开始,东汉也不例外。
随着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为了将权力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便不断地扶持年龄很小的皇帝上位—年龄小好控制啊!所以,东汉后期的皇帝们即位时,通常年龄都不大。
可是,小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长大后,他们自然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此时,小皇帝会发现:身边根本没有帮手—皇宫里掌权的是太后,朝堂上掌权的是太后的亲戚,人家是一伙的!皇帝看了一圈下来,最后只好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身边的宦官身上,这些家伙虽然大都不学无术、人格扭曲,但好歹占个“忠”字,于是皇帝开始把宦官当盟友,给宦官更多的权力,让他们去对付外戚。
于是,宦官干政的现象出现了。和外戚掌权一样,宦官干政也是一个朝代要倒霉的征兆。东汉集齐了两种亡国之兆,就如同是一辆下坡时还踩油门的车,朝着万劫不复的境地狂奔而去……
时间来到公元168年,当时的皇帝是汉灵帝,名叫刘宏,他是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十二岁登基。这位汉灵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凡是你能想到的昏君行为,他一样不少都干过,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还特别贪财。为了赚钱,汉灵帝做出了一件大多数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儿—卖官。
汉灵帝发现世间想做官的有钱人很多,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开始公开售卖官位—想当官吗?花钱就行!一时间,许多人挤破脑袋花钱买官,汉灵帝从中大赚一笔。
那些花钱买官的人,也不是白给皇帝送钱的冤大头,他们当官后,会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更多钱,最后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皇帝卖官能赚钱,官员买官也能赚钱,大家都很开心,可百姓却倒了大霉。遇上丰收年景,交了官粮、杂税后,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一旦遇上灾害,便吃不饱饭。为了活命,灾民成群结队、四处乞讨。
公元171年,都城洛阳城发生了大地震(今河南省洛阳市),许多民房被震倒,百姓流离失所。不久之后,靠海的地方又发生了海啸,沿海居民的房子被大水冲塌。从首都到地方,处处都不太平,可皇帝却充耳不闻,每天和身边的太监们饮酒作乐。
汉灵帝和身边太监们的感情非常深厚,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荒唐的话,“张让是我爹,赵忠是我妈”。这张让和赵忠正是汉灵帝身边的太监。把太监视为爹妈,历史上也只有汉灵帝有这样的“心胸”了。
(为方便青少年阅读,本书配图中所有文字皆采用简体汉字,特此说明。)
《后汉书》评价汉灵帝说:“灵帝负乘,委体宦孽,征亡备兆。”意思是汉灵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既没有才华,也没有道德,还重用太监、奸臣,国家灭亡的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了。
由于汉灵帝宠幸太监,因此当时太监们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个大太监,在朝廷里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被称为“十常侍”。
汉灵帝的种种行为,既苦了百姓,又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因此许多人都萌生了造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