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苏州沈家
“你怎么还有好友?”
朱棣站起身来,直勾勾的看着姚广孝问道。
先前给自己介绍一个能造火器的铁匠,现在要给自己介绍一个富商?
姚广孝有些幽怨的看着朱棣:
“姚某活了大半辈子,跟着师父积德行善一生,总不至于连这点人脉也没有吧。”
这倒也是,朱棣稍一思索便疏通了逻辑,席应真是元末明初有名的道士,真要说没啥人脉,恐怕也不会青史留名。
“殿下,那人已经在府上了,贫僧这就喊他进来。”
“好,快让他进来,我瞧瞧。”
姚广孝点了点头,推开房门就走了出去,一声吆喝过后。
一名身着布衣的年轻人便是映入眼帘。
“小的家住苏州,沈家人士。”布衣青年姿态放得很低,拱手一礼。
苏州沈家,我还起点叶家呢。
不对,苏州沈家,沈万三那个沈?
朱棣端起茶杯的手一顿,再也不能保持平静。
虽说沈万三的很多事迹是假,可家财万贯却是真的,相传他有一个聚宝盆,朱棣虽是不信这些,但也不得不重视来者。
“看来苏州沈家的公子平日里也过得颇为节俭,富甲一方只穿布衣。”
沈仪笑了笑,依旧是放低着姿态:
“王爷说笑了,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自古以来商人便是低贱的,且陛下规定商人不得贮罗绸缎,不得持有兵器,乘车骑马,小的自然是要遵守的。”
“你可不是一般的商人呐,你是苏州首富沈万三的后代,对吧?”朱棣打趣的问道。
他可不会真的相信一些所谓的规定就能限制住这些富商,别说商人不得穿绫罗绸缎了,大明律法还载有明文呢。
不得贪污,贪污六十两死刑,结果呢?斩首的一批一批拉下去,奉天殿外早已是血流成河。
“王爷又说笑了,我是沈万三的后代不假,无论这钱多钱少,我也终归是大明的商人,自古以来的商人不都这么过来的嘛。”
沈仪听出来这话里的意味,面色不变,依旧是带着笑容回应。
“行,这次你来找我是有何事?”
虽说人是姚广孝找来的,但朱棣不会真的以为这沈仪单纯来示好,必定是有求于自己。
“小的是来为王爷分忧的。”
朱棣眼睛瞬间眯了起来,侧目看了眼姚广孝。
分忧?
眼下有什么忧?姚广孝自然是知道的。
可看着姚广孝那张胜券在握的表情,朱棣也来不及思索姚广孝是如何提前告知沈仪自己缺钱一事。
“你说你要为本王分忧,说说吧,如何分忧?”
沈仪自然是将姚广孝和朱棣的反应看在眼里,眼眸微动,出言解释:
“几天前道衍大师曾与我书信一封,邀我共议局势,沈某家中小有家产,自然是明白,,南北边患,内有灾荒,朝廷自然是缺钱的。”
“沈某既然是大明的商人,那自然是要为大明分忧的,也要为王爷分忧。”
“先前道衍大师说了,改稻为桑,两难自解,那臣无非是帮助朝廷,帮助王爷改稻为桑罢了。”
朱棣走至沈仪的身前:
“先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自己方才与姚广孝之间的言论大多没什么问题,可难免以后会有人捕风捉影。
若真传出去什么......
姚广孝见状迈开步子,正欲开口,却被朱棣给拦了下来。
“让他自己说,这个家你还替不了本王。”
看着朱棣那双冰冷的眸子,沈仪面色不变,只是把身子躬得更深了一分。
他自然是看出了朱棣的顾虑,带着笑开口:
“王爷让沈某听到什么,沈某就听到什么,沈某人在王府,家中妻儿在苏州,都是天子的御下。”
四目相对,良久,朱棣脸上终是浮现出一抹笑容,伸出手来将沈仪扶起:
“看来沈公子也是我大明的肱骨之臣。”
“哪里哪里,雷霆雨露皆为天恩,沈某只是做些分内事罢了。”
此刻,沈仪的嘴角终是抑制不住的上扬,不同于往日一副假笑待人,这次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唯有姚广孝一人面色古怪。
这话好熟悉。
来不及等姚广孝多想,朱棣便是领着沈仪落座,问道:
“沈公子是如何设想改稻为桑的?”
沈仪收起脸上的笑容,转为一本正经的开口:
“沈某所想很简单,改稻为桑就是要让那些稻农们都自发的变成桑农,只要沈某花大价钱收购生丝,那必定会有人跟着改种桑苗的。”
朱棣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出声问道:
“百姓担心的,无非是粮食问题,吃不饱饭才是最重要的,会有那么多百姓放着眼前的粮食不去播种,去博一个生丝吗?”
“哈哈哈,王爷说笑了,这生意买卖不是这般做的,沈某收购生丝自然是早已想好了对策。”沈仪出声笑道:
“丝绸是个产业,从播种桑苗到卖出,中间要人去种,要人搬运,要人纺织,要人售卖,这些用人之处,可都是能赚钱的活儿,王爷您说呢。”
朱棣看着眼前的沈仪,突然觉得一时间有些看不透这个商人。
他说的话自己当然是懂的,这就是前世的产业链,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能够提供许多的就业岗位。
而这些就业岗位给了人,人们工作生产出产品,而后拿到薪资购买产品,这样,消费市场和原料市场互相融合。
消费增长起来,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提升起来了。
只是这样做仍有隐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就算有这么多工位,也只怕是提供不了那么多人的口粮吧。”
沈仪接过姚广孝递来的茶杯,继续开口:
“当然,不能避免的会有人不愿意,那沈某还有一步棋,包田!”
话音落下,朱棣眼神中露出一抹慌乱,看向沈仪,只见他一脸的风轻云淡。
“沈某出粮,买下他们一年的田地,给上他们丰年所得产粮,让他们为我播种生丝,为了避免有人偷懒,一月一结,再者还有偷工减料,拿了粮食不干活的,那就得仰仗王爷威信了。“
“或者沈某以四十石的价格买下稻田,三年五年下去,改稻为桑总是能完成的。”
“况且,沈某若是以高于市场价,源源不断的收购生丝,恐怕田地也就不止这些田地,稻农们、桑农们总会大面积垦荒的。”
“沈某家族在苏州一带还是颇有声望的。”
“届时,王爷还会怕沈某给不起钱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