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撰写《第二祖国》
小时候,我读过关于“鲁滨孙”的书籍,并且终生难忘。我曾经反复读过这些书,其内容令我刻骨铭心。它给我童年时代留下的印象,是我后来接触的其他现代读物无法比拟的。毫无疑问,我太喜爱这类历险故事,乃至于不知不觉,终于在某一天,我踏上了这条人生之路。这就是为什么我撰写了《鲁滨孙学校》《神秘岛》,以及《两年假期》。这几部书中的主人公,都神似笛福[1]和维斯[2]笔下的人物。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全身心地投入撰写《奇异的旅行》这部作品。
我还记得那些令我沉迷陶醉的书籍的名字,包括莫拉尔·德·波利约夫人的《十二岁的鲁滨孙》;德·米尔瓦夫人的《荒漠中的鲁滨孙》。除此之外,类似的作品还有《罗伯特历险记》。有关罗伯特故事的作者名叫路易·得努瓦耶,这些故事都刊登在《少年报》上,还有许多其他故事,都让我记忆犹新。然后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其实,这部名著仅仅是丹尼尔·笛福的一系列冗长枯燥作品中的一个片段。最后,还有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3]的《火山口》,这部作品增加了我对太平洋或者大西洋,那些生活在无名岛屿上的人物的兴趣。
然而,丹尼尔·笛福凭借他的天才构思,仅仅塑造了一位沦落在荒岛的孤独男人,此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有本事做到自给自足,此人的成功,同样得益于他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并因此不时获得奇异的灵感。
然而,当一个人孤单落难的时候,他为何不能成立并拥有一个家庭;这个家庭遭遇海难,沦落荒岛;这个家庭成员团结一心;而且这个家庭始终敬仰信任上帝——这些难道不应该吗?应该,这就是维斯作品中描绘的情形,而且,他的作品与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同样历久弥新。
鲁道夫·维斯,一七八一年生于伯尔尼,殁于一八三〇年,他曾经是一所大学的教授。他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包括那本《瑞士鲁滨孙》,这部作品于一八一二年出版于苏黎世。
那之后的第二年,这部书首次被译成法文,译者是伊莎贝尔·德·波滕斯,即德·蒙托略男爵夫人,她于一七五一年生于洛桑[4],一八三二年殁于比西尼[5]。她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初期,撰写过小说两部曲《利奇菲尔德[6]的凯若琳》(1781年)。
也许,有理由相信,鲁道夫·维斯并不是这部著名小说的唯一作者,这部作品很可能是他与自己父亲[7]合作的成果。一八二四年,这部小说的续集出版于巴黎,书名为《瑞士鲁滨孙,或一家遭遇海难的孩子们的父亲的日记》,德·蒙托略夫人把这部译著题献[8]给了维斯父子二人。
如此一来,女翻译家萌生了一个想法:对自己翻译的这部著作撰写续集。她的这个想法抢在了我的前面,也许,在我之前,还有其他人萌生过同样的想法,居然有这么多人产生同样的想法,我对此颇感惊讶。
实际上,正如德·蒙托略夫人在其译著前言里所说,这部小说并未随着巡洋舰独角兽号的抵达而结束。
“本书连续再版四次,这一事实表明,法国读者非常喜爱这部作品,通过阅读这部书,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父母,都享受到了乐趣。然而,书中却缺少了故事的后续,以及结局。读者们殷切关注这个家庭,希望知道它是否留在了这座岛上,那么多小朋友都盼着前往一探究竟。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这个问题。写信的既有那些孩子们,也有我的出版商,大家都催促我继续写下去,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有必要指出,继德·蒙托略夫人的译著之后,鲁道夫·维斯的著作的其他法文译本相继问世,其中包括皮埃尔·布兰查德于一八三七年出版的译著。由此可以断言,德·蒙托略夫人并非《瑞士鲁滨孙》的唯一翻译者,同样,她也不是唯一想要撰写续集的人,因为,我也想要撰写一部续集,书名叫做《第二祖国》。
不仅如此,一八六四年,赫泽尔出版社出版了这个故事的最新译著,译者是两位合作者:P-J.斯特尔与E.穆勒,他们的这个译本重新审视原著,使用了更为时尚的文风,以及遣词造句。确切地说,从科学的视角解读,这部由《教育与创新杂志》奉献给读者的《第二祖国》,正是与上述译本一脉相承。
实际上,当我们再次见到这个家庭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这座岛上继续生活了十二年之久,环境条件今非昔比,那四位性格鲜明的小伙子:勇敢无畏的弗里茨、有点儿自私但手脚勤快的欧内斯特、淘气鬼杰克,以及小家伙弗朗索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延续鲁道夫·维斯的描述,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自从发现“冒烟的岩石”之后,珍妮·蒙特罗斯现身于这个小小的世界,她会改变这里的一切吗?沃斯顿先生及其手下乘坐独角兽号抵达这里,他们在岛上安营扎寨,会不会发生新的故事?……迄今为止,读者仅仅了解这座岛屿的北半部,他们会不会跑遍全岛,发现这座岛屿原来十分富饶?……弗里茨、弗朗索瓦,还有珍妮·蒙特罗斯动身去了欧洲,他们必然要向世人讲述冒险经历,然后,他们还会返回新瑞士吗?……
综上所述,我实在无法抵御诱惑,决定继续讲述维斯的故事,然后,早晚有一天,总要构思出一个最终的结局。
于是,随着我的朝思暮想,逐渐深入到构思当中,与我的主人公们共同生活,一件奇特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我甚至衷心相信,这个新瑞士当真存在,它就是位于印度洋东北部的一座岛屿,我甚至看见,这座岛屿出现在我的地图上,泽玛特一家,还有沃斯顿一家也是活灵活现,真实存在,他们就生活在这块繁荣的殖民地上,并且,他们把这里作为了自己的“第二祖国”!……我唯一的遗憾就是,由于年事已高,我已无法赶去与他们相聚!……
总而言之,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应该把他们的故事讲述下去,直到结局。为此,我撰写了《瑞士鲁滨孙》的续篇。
儒勒·凡尔纳
[1]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
[2] 鲁道夫·维斯(1781—1830),瑞士作家。
[3]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美国作家。
[4] 瑞士地名。
[5] 瑞士地名。
[6] 英国英格兰中部斯塔福德郡东南部城镇。
[7] 约翰·大卫·维斯(1743—1818),瑞士作家。
[8] 即在该书扉页注明,谨将本书献给某人。